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8934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2: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其包括:嵌合壳,前后贯通形成插槽,以便插座结合到前方,在内部结合端子组装体;以及后壳,结合到所述嵌合壳的后端,设置孔沿前后贯通,以便电缆的连接部通过后方与所述端子组装体连接;且所述后壳包括:主体,供电缆的连接部通过后方插入到所述设置孔;壳结合部,以更小的宽度从所述主体的前端突出而以从外部包覆所述嵌合壳的后端的状态结合;以及电缆结合部,从所述主体的后端向后方延伸而以对应的形状固持所述电缆的宽度方向。

Housing construction of plug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
本技术涉及一种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利用一个原材料成形构成后壳的主体、壳结合部及电缆结合部,由此可提高后壳的强度且可减少零件数量,从而具有制造容易性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
技术介绍
通常,电子设备用连接器的用途为对电子设备(携带终端等)进行充电或与其他设备连结。这种电子设备用连接器包括如下等部件:插座连接器,设置到电子设备而形成多极;以及插头连接器,形成多极,以连结有电缆的状态以公母对接方式对应地插入到插座连接器。其中,插头连接器包括如下等部件:嵌合壳,以对应的形状插入到插座连接器,在内部形成插槽;后壳,结合到嵌合壳的后方;端子组装体,结合到嵌合壳的内部而与插座连接器的端子连接;基板,设置到后壳的内部而连结到端子组装体的后方侧端子;以及电缆,连接到基板。此处,插头连接器的后壳呈多个零件彼此结合的形态,后壳通过另外的结合零件结合到嵌合壳的后方,通过另外的电缆结合零件与后方的电缆结合。然而,以往的插头连接器由多个零件构成后壳,因此构造复杂而难以制造,且强度欠佳而会容易因外力破损。作为与本技术相关的现有文献,有韩国注册专利第20-0481342号(2016年9月8日),在所述现有文献中揭示有一种筒壳式电子设备用插头连接器。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欲解决的课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利用一个原材料成形构成后壳的主体、壳结合部及电缆结合部,由此可提高后壳的强度且可减少零件数量,从而具有制造容易性。>另外,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在嵌合壳与后壳的结合部位形成卡合构造及加压构造,在电缆结合部形成弹性加压构造,由此可提高嵌合壳与后壳、以及后壳与电缆间的结合力。解决课题的手段本技术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的特征在于包括:嵌合壳,前后贯通形成插槽,以便插座结合到前方,在内部结合端子组装体;以及后壳,结合到所述嵌合壳的后端,设置孔沿前后贯通,以便电缆的连接部通过后方与所述端子组装体连接;且所述后壳包括:主体,供所述电缆的连接部通过后方插入到所述设置孔;壳结合部,以更小的宽度从所述主体的前端突出而以从外部包覆所述嵌合壳的后端的状态结合;以及电缆结合部,从所述主体的后端向后方延伸而以对应的形状固持所述电缆的宽度方向。此处,所述后壳可通过弯折成形左右方向侧两端而形成为一个筒形本体。另外,所述后壳的下部能够以沿前后方向具有长度的接线为基准而在左右方向上分割,以所述接线为基准而分割的左右方向侧两端以公母对接方式结合。另外,可在以所述接线为基准而分割的左右方向侧两端对应地形成凸出的卡合端或凹陷的切割槽,以便以公母对接方式结合。另外,可在所述嵌合壳的外周面突出形成至少一个以上的结合突起,能够以向外部与所述设置孔贯通的方式在所述壳结合部的内周面形成结合孔,以便对应地插入所述结合突起。另外,所述主体的前端与所述壳结合部的后端可通过锥形部连结,所述锥形部的前端可一体地连结到所述壳结合部的后端,后端越向后方延伸则上下宽度及左右宽度越逐渐地增加而一体地连结到所述主体的前端。另外,所述电缆结合部可具备:连结部,前端一体地连结到所述后壳的后端,后端向后方延伸;以及环形部,前端一体地连结到所述连结部的后端,左右方向侧两端以包覆所述电缆的宽度方向的方式弯曲。另外,在所述连结部还可形成以左右方向的至少一个以上的弯折线为基准而在前后方向上弯折的弹性变形部。另外,所述弹性变形部可具备:第一倾斜部,向后方朝上倾斜地形成;水平部,从所述第一倾斜部的后端向后方水平地弯折延伸;以及第二倾斜部,从所述水平部的后端向后方朝下倾斜地弯折而连结到所述环形部的前端。另外,可在所述环形部的内周面突出形成用以对所述电缆的外表面进行加压的加压突起,可向所述电缆方向加压成形所述环形部的外周面而在所述环形部的内周面突出形成所述加压突起。另外,所述环形部的下部可在左右方向上分割而形成间隔。技术效果本技术利用一个原材料成形构成后壳的主体、壳结合部及电缆结合部,由此可提高后壳的强度,可减少零件数量,从而具有制造容易性。并且,本技术在嵌合壳与后壳的结合部位形成卡合构造及加压构造且在电缆结合部形成弹性加压构造,由此可提高嵌合壳与后壳、以及后壳与电缆的结合力。另外,本技术在电缆结合部形成弹性变形部,由此电缆结合部在弹性变形后可恢复成原来的形状,从而可防止电缆结合部与后壳的连结部位容易破损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是用以表示本技术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的立体图。图2是用以表示本技术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的后视立体图。图3是用以表示本技术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的侧视图。图4是用以表示本技术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的俯视图。图5是用以从后方侧表示本技术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的仰视图。图6是用以表示在本技术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结合有端子组装体与电缆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用以表示在本技术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结合有端子组装体与电缆的状态的后视立体图。图8是用以表示本技术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在嵌合壳结合有端子组装体与电缆的状态的分离立体图。图9是用以表示在本技术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结合有端子组装体与电缆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0是用以表示在本技术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结合有端子组装体与电缆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1是用以表示在本技术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结合有端子组装体与电缆的状态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连同附图一并参照在下文中详细叙述的实施例而本技术的优点、特征及达成所述优点与特征的方法变明确。然而,本技术并不限定于以下所揭示的实施例,可由各种不同的形态实现,本实施例仅是为了可完整地揭示本技术且向本技术所属的
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充分地告知技术的范畴而提供,本技术仅根据权利要求书的范畴来定义。另外,在对本技术进行说明时,在判断为相关公知技术等会混淆本技术的主旨的情况下,省略其详细说明。图1是用以表示本技术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的立体图,图2是用以表示本技术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的后视立体图,图3是用以表示本技术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的侧视图。图4是用以表示本技术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的俯视图,图5是用以从后方侧表示本技术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的仰视图,图6是用以表示在本技术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结合有端子组装体与电缆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用以表示在本技术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结合有端子组装体与电缆的状态的后视立体图,图8是用以表示本技术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在嵌合壳结合有端子组装体与电缆的状态的分离立体图,图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n嵌合壳,前后贯通形成插槽,以便插座结合到所述嵌合壳的前方,在所述嵌合壳的内部结合端子组装体;以及后壳,结合到所述嵌合壳的后端,设置孔沿前后贯通,以便电缆的连接部通过所述设置孔的后方与所述端子组装体连接;且/n所述后壳包括:主体,供所述电缆的所述连接部通过后方插入到所述设置孔;壳结合部,以更小的宽度从所述主体的前端突出而以从外部包覆所述嵌合壳的所述后端的状态结合;以及电缆结合部,从所述主体的后端向后方延伸而以对应的形状固持所述电缆的宽度方向。/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14 KR 10-2018-01399161.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嵌合壳,前后贯通形成插槽,以便插座结合到所述嵌合壳的前方,在所述嵌合壳的内部结合端子组装体;以及后壳,结合到所述嵌合壳的后端,设置孔沿前后贯通,以便电缆的连接部通过所述设置孔的后方与所述端子组装体连接;且
所述后壳包括:主体,供所述电缆的所述连接部通过后方插入到所述设置孔;壳结合部,以更小的宽度从所述主体的前端突出而以从外部包覆所述嵌合壳的所述后端的状态结合;以及电缆结合部,从所述主体的后端向后方延伸而以对应的形状固持所述电缆的宽度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壳通过弯折成形左右方向侧两端而形成为一个筒形本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壳的下部以沿前后方向具有长度的接线为基准而在左右方向上分割,以所述接线为基准而分割的所述左右方向侧两端以公母对接方式结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以所述接线为基准而分割的所述左右方向侧两端对应地形成凸出的卡合端或凹陷的切割槽,以便以公母对接方式结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嵌合壳的外周面突出形成至少一个结合突起,
以向外部与所述设置孔贯通的方式在所述壳结合部的内周面形成结合孔,以便对应地插入所述结合突起。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亨俊市川和记
申请(专利权)人:广濑电机韩国株式会社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