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地系统中电源的滤波电路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587863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2:08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浮地系统中电源的滤波电路,包括:电源、负载、以及无极性的多个电感、多个差模电容和多个共模电容;第一共模电容和第二共模电容,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构成输出端共模滤波电路,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以及第一差模电容和第二差模电容构成输出端差模滤波电路。本申请通过浮地平面将输入端和输出端共模滤波电路形成整体共模滤波电路,可以有效滤除电源在工作时的输入端及输出端线路上产生的共模传导电磁干扰,保证设备对外电磁兼容试验合格,保证了外部电磁的兼容性。

A filter circuit of power supply in float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浮地系统中电源的滤波电路
本申请涉及火箭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浮地系统中电源的滤波电路。
技术介绍
浮地电子系统内的电源的传统滤波电路通常采取差模电容、共模电容配合共模扼流圈的滤波,如图1所示,通过差模电容C1、C2,共模电容C3、C4,共模电感L1所组成的阻抗匹配网络,以解决DC/DC电源工作时所产生的电磁干扰。但是首先,电源对负载供电的输出端没有有效的滤波电路,电源工作时所产生的纹波电压对负载的正常工作可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且,由于系统浮地的要求,传统滤波电路中的共模电容C3、C4接地端无法与机壳相连,共模电容C3、C4与共模电感L1所组成的共模滤波网络不能有效滤除电源工作时所产生的共模和差模电磁干扰,导致设备在进行电磁兼容试验CE102、RE102容易超出标准要求值,即设备对外电磁兼容干扰超标,可能影响外部系统电磁兼容性。因此,如何提出一种新的电路以解决传统滤波电路计方法无法解决浮地系统中电源电磁干扰超标的问题,是本领域人员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浮地系统中电源的滤波电路,以解决传统滤波电路计方法无法解决浮地系统中电源电磁干扰超标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浮地系统中电源的滤波电路,包括:电源、负载、以及无极性的多个电感、多个差模电容和多个共模电容;第一共模电容和第二共模电容,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构成输出端共模滤波电路,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以及第一差模电容和第二差模电容构成输出端差模滤波电路。如上的,其中,电源输出端正极导线与第一电感的第一端连接,电源输出端负极导线与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感的第一端还与第一差模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还与第一差模电容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与第二差模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感的第二端与第二差模电容的第二端连接;其中第一差模电容和第二差模电容和第一、第二电感构成输出端差模滤波电路。如上的,其中,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还与负载的输入端正极导线连接,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还与负载的输入端负极导线连接。如上的,其中,第一共模电容和第二共模电容设置在电源输出端的正负极之间;第一共模电容的第一端与电源输出端的正极导线连接,第一共模电容的第一端还与第一电感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共模电容的第二端和第二共模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共模电容的第二端与电源输出端的负极导线连接,第二共模电容的第二端还与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其中第一、第二共模电容和第一、第二电感构成输出端共模滤波电路。如上的,其中,第三和第四差模电容,以及第三电感和第四电感构成输入端差模滤波电路;第三电感、第四电感,和第三和第四共模电容构成输入端共模滤波电路;如上的,其中,电源输入端正极导线与第三电感连接,电源输入端负极导线与第四电感连接;第三电感的第一端与第三差模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感的第一端与第三差模电容的第二端连接;第三电感的第二端与第四差模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感的第二端与第四差模电容的第二端连接;其中第三、四差模电容,和第三、第四电感构成输入端差模滤波电路。如上的,其中,第三共模电容和第四共模电容设置在电源输入端的正负极之间;第三共模电容的第一端与电源输入端的正极导线连接,第三共模电容的第一端还与第三电感的第二端连接;第三共模电容的第二端与第四共模电容第一端连接,第四共模电容的第二端与电源输入端的负极导线连接,第四共模电容的第二端还与第四电感的第二端连接;其中第三、四电感,和第三、四共模电容构成输入端共模滤波电路。如上的,其中,输入端共模滤波电路与输出端共模滤波电路连接构成整体共模滤波电路。如上的,其中,第三共模电容和第四共模电容连接后的相接电极通过浮地平面与第一共模电容和第二共模电容连接后的相接电极连接,使输入端共模滤波电路和输出端共模滤波电路构成整体共模滤波电路。如上的,其中,第三、四电感为一对大小相等磁通相反的的电感,第一、二电感为一对大小相等磁通相反的的电感。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1)本申请提供的浮地系统中电源的滤波电路,输出端共模滤波电路和输出端差模滤波电路分别具有很高的共模衰减和差模衰减作用,能够在电源为负载供电时,提供了有效的滤波电路,降低了电源在工作时所产生的纹波电压对负载的正常工作可能产生的影响,有效滤除电源输出线路上产生的差模传导电磁干扰,降低了负载输入端的电磁干扰,保证了负载的正常工作。(2)本申请提供的浮地系统中电源的滤波电路,提供了的输入端差模滤波电路,具有很高的差模衰减作用,同时通过浮地平面将输入端和输出端共模滤波电路形成整体共模滤波电路,可以有效滤除电源在工作时的输入端及输出端线路上产生的共模传导电磁干扰,保证设备对外电磁兼容试验合格,保证了外部电磁的兼容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技术中浮地电子系统内的电源传统滤波电路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浮地电子系统内的电源的滤波电路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本申请涉及一种浮地系统中电源的滤波电路。根据本申请,解决传统滤波电路计方法无法解决浮地系统中电源电磁干扰超标的问题。请参见图2,其中本申请的电路中包括了电源、负载、多个电感、多个差模电容和多个共模电容,其中多个电感、多个差模电容和多个共模电容均为无源器件(不具备极性)。具体地,其中第三差模电容C1、第四差模电容C2,第三电感L1'、第四电感L1"构成了分布于电源输入端的输入端差模滤波电路。第三电感L1'、第四电感L1",和第三共模电容C3、第四共模电容C4构成了分布于电源输入端的输入端共模滤波电路。第一共模电容C5、第二共模电容C6以及第一电感L2'、第二电感L2"构成了分布于电源输出端的输出端共模滤波电路,第一电感L2'、第二电感L2"和第一差模电容C7、第二差模电容C8构成了分布于电源输出端的输出端差模滤波电路;输入端共模滤波电路与输出端共模滤波电路连接构成整体共模滤波电路。优选地,电感L1'、L1"、L2'、L2"均为高μ磁铁氧体芯绕制共模扼流圈。其中,第三电感L1'、第四电感L1"为一对大小相等磁通相反的的电感,第三电感L1'、第四电感L1"构成电源输入端共模电感L1。第一电感L2'、第二电感L2"为一对大小相等磁通相反的的电感,第一电感L2'、第二电感L2"构成电源输出端共模电感L2。请继续参见图2,其中,电源输入端正极导线与第三电感L1'的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浮地系统中电源的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n电源、负载、以及无极性的多个电感、多个差模电容和多个共模电容;/n第一共模电容和第二共模电容,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构成输出端共模滤波电路,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以及第一差模电容和第二差模电容构成输出端差模滤波电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浮地系统中电源的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源、负载、以及无极性的多个电感、多个差模电容和多个共模电容;
第一共模电容和第二共模电容,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构成输出端共模滤波电路,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以及第一差模电容和第二差模电容构成输出端差模滤波电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地系统中电源的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电源输出端正极导线与第一电感的第一端连接,电源输出端负极导线与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连接;
第一电感的第一端还与第一差模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还与第一差模电容的第二端连接;
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与第二差模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感的第二端与第二差模电容的第二端连接;
其中第一差模电容和第二差模电容和第一、第二电感构成输出端差模滤波电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浮地系统中电源的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还与负载的输入端正极导线连接,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还与负载的输入端负极导线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浮地系统中电源的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共模电容和第二共模电容设置在电源输出端的正负极之间;
第一共模电容的第一端与电源输出端的正极导线连接,第一共模电容的第一端还与第一电感的第一端连接;
第一共模电容的第二端和第二共模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共模电容的第二端与电源输出端的负极导线连接,第二共模电容的第二端还与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
其中第一、第二共模电容和第一、第二电感构成输出端共模滤波电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地系统中电源的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三和第四差模电容,以及第三电感和第四电感构成输入端差模滤波电路;第三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明伟辛哲奎朱永泉郭文正王志张楠王明明于继超杨毅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科宇航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