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空调器,包括有高效电温差制冷和制热组件、左水箱、右水箱、左水箱输出泵、右水箱输出泵、室外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轴流风扇、电器盒、离心风扇、温度传感器,左、右水箱紧密安装在高效电温差制冷和制热组件的两边,左、右水箱分别通过左、右水箱输出泵与室外、室内热交换器连接连通,电器盒通过变压控制实现电子空调器的恒温控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能效比高,无污染,技术性能先进。(*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空调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半导体致冷致热技术的空调器。现有空调器,特别是5P以下的家用空调器和汽车空调器,都使用氟里昴制冷剂通过压缩机制冷系统进行致冷或致热,笨重、噪声大、压缩机频繁启动影响电网质量,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制作工艺难度大,特别是所使用的氟里昴制冷剂,破坏大气臭氧层,污染环境,已被国际上宣告为行将淘汰的制冷剂。本技术之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无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保护电网质量、能效比高、能耗低、人体感觉舒适、体积小、重量轻、安装方便的电子空调器。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种电子空调器包括有高效电温差制冷和制热组件、左水箱、右水箱、左水箱输出泵、右水箱输出泵、室外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轴流风扇、电器盒、离心风扇、温度传感器,左水箱和右水箱紧密安装在高效电温差制冷和制热组件的两边,左水箱通过左水箱输出泵与室外热交换器连接连通,室外热交换器又通过回流管与左水箱连接连通,在室外热交换器的一边还安装有轴流风扇,右水箱通过右水箱输出泵与室内热交换器连接连通,室内热交换器又通过回流管与右水箱连接连通,在室内热交换器的一侧还安装有离心风扇,温度传感器安装在室内热交换器的下端,高效电温差制冷和制热组件、左水箱输出泵、右水箱输出泵、轴流风扇、离心风扇、温度传感器均与电器盒电连接,电子空调器可制成一体机或分体机。这样,市电经电器盒电路控制后,提供给高效电温差制冷和制热组件工作电流,高效电温差制冷和制热组件工作后,分别向紧密安装连接在一起的左、右水箱传导热量和冷量,左、右水箱内的热媒或冷媒又分别通过左、右水箱输出泵进入室外热交换器和室内热交换器,室内、外热交换器的冷量或热量又分别由离心风扇和轴流风扇向室内或室外散冷和散热,室外、室内的热交换器各自的回流管又将热媒或冷媒分别送回左水箱和右水箱,实现了室内致冷或致暖的目的,由于改变高效电温差制冷和制热组件的电流方向,也就可改变其制冷制热方向,因此,如果高效电温差制冷和制热组件在某一电流方向时,左边导热、右边导冷,则右水箱可定义的冷源水箱,左水箱为散热水箱,左水箱输出泵为热液泵,右水箱输出泵为冷液泵,显然,这时电子空调器室内热交换器为散冷器,室外热交换器为散热器,电子空调器的功能为夏天致冷,如果改变高效电温差制冷和制热组件的工作电流方向,则左边为导冷、右边为导热,左水箱则变为冷源水箱,右水箱变为散热水箱,左水箱输出泵变为冷液泵,右水箱输出泵变为热液泵,室外热交换器变为散冷器,室内热交换器变为散热器,显然,这时电子室调器的功能为冬天致热取暖。因此,本技术彻底改变了现有家用空调和汽车空调使用氟里昴制冷剂由压缩机制冷系统致冷的落后状况,避免了氟里昂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也避免了压缩机启动的噪声污染和对电网质量的干扰影响,本技术的电子空调器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高效电温差制冷和制热组件无机械转动部件,无磨损,使用寿命长,特别是无任何环境污染和噪声污染,能效比高、能耗代,技术性能先进,人体感觉舒适,为一种新型的绿色产品,电子空调器的研制成功,必将成为一种更新换代的绿色产品,应用前景十分广阔。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工作原理图;图3为高效电温差制冷和制热组件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电路原理图。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1,这种电子空调器包括有高效电温差制冷和制热组件1、左水箱2、右水箱3、左水箱输出泵4、右水箱输出泵5、室外热交换器6、室内热交换器7、轴流风扇8、电器盒9、离心风扇10、温度传感器11,左水箱2和右水箱3紧密安装在高效电温差制冷和制热组件1的两边,左水箱2通过左水箱输出泵4与室外热交换器6连接连通,室外热交换器6又通过回流管12与左水箱2连接连通,在室外热交换器6的一边还安装有轴流风扇8,右水箱3通过右水箱输出泵5与室内热交换器7连接连通,室内热交换器7又通过回流管13与右水箱3连接连通,在室内热交换器7的一侧还安装有离心风扇10,温度传感器11安装在室内热交换器7的下端,高效电温差制冷和制热组件1、左水箱输出泵4、右水箱输出泵5、轴流风扇8、离心风扇10、温度传感器11均与电器盒电连接,电子空调器可制成一体机或分体机。参见图2,高效电温差制冷和制热组件1由控制电路14提供工作电源和工作电流,而控制电路14又受温度传感器11的控制,从图2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冷媒或热媒循环流动过程和原理,应当特别指出的是本技术的室外热交换器采用汽车水箱结构,进行散热或散冷,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参见图3高效电温差制冷和制热组件结构示意图,在上、下绝电导热板15、16之间安装了多个P型半导体17和N型半导体18以及与P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连接的上、下铜板19、20,当电子从铜板流入P型半导体时,由于两物内能不同,接触处有能量释放,铜板升温,导致其中的一绝电导热板升温,当电子从P型半导体流入铜板时,在两物接触处吸热,铜板降温,另一绝电导热板降温;当电子从铜板流入N型半导体时,同理,接触处有吸热现象,铜板降温,绝电导热板降温,当电子从N型半导体流入铜板时,接触处有放热现象,铜板升温,绝电导热板升温,依此原理,电流反向时,其制冷制热也反向进行。为了实现高效电温差制冷和制热组件的高效,可将铜板内侧加工成弧形,以利热辐射向圆心方向集中,减少热量的辐射损失,还可以在绝电导热板与铜板、P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之间的空隙进行绝热处理,如填充绝热材料等。这种高效电湿差制冷和制热组件已在中国专利96242510.9中作了详尽透彻的论述,攻克了长期以来困扰着半导体致冷技术的难题,为电子空调器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参见图4的控制电路图,市电经双向可控硅TC降压后,连接至二极管D7-D10整流、电容C4滤波,输出直流电压,经制冷制热转换开关K1选择连接后供给高效电温差制冷和制热组件工作电压电流,进行制冷或制热,其制冷(热)量的大小由提供电压的高低来确定,而电压的高低由可控硅TC降压多少来决定,可控硅TC的降压取决于自身触发控制导通比,通过变压控制实现电子空调器恒温控制。可控硅TC的触发控制电路如下市电经变压器B1输出交流电压,由二极管D1-D4整流、C1、C2、IC1滤波稳压后,提供给触发控制电路一个稳定的直流工作电源,集成电路IC2工作后,由3脚输出一交变信号,经三极管Q放大,驱动可控硅Tc导通,其驱动能力为导通比,导通比大,制冷和制热组件获取的电压高,反之则小,而导通比又由控制电路中的W、Rt2(或Rt1)、IC构成的振荡电路频率所确定,Rt1、Rt2分别为正温度热敏电阻和负温度热敏电阻,即为本技术前述的温度传感器,当室温较高与W设定的温度值相差较大时,Rt2值小,W值大,C3充放电快,振荡频率高,触发可控硅导通比大,但随着室温下降,Rt2值逐渐增大,C3的充放电速度减缓,振荡频率降低,触发可控硅导通比小,制冷或制热量变小,这样连续变化直至室温达到设定值时,IC3的3脚输出一个稳定信号,此时制冷量也较稳定,实现了相当于现有变频压缩机的调控目的,电子空调器要制热时,只需转动制冷制热转换开关K1进行选择即可,Rt1的性能与Rt2相反,由Rt1作为温度传感器,实现自动控制。在实际应用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高效电温差制冷和制热组件、左水箱、右水箱、左水箱输出泵、右水箱输出泵、室外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轴流风扇、电器盒、离心风扇、温度传感器,左水箱和右水箱紧密安装在高效电温差制冷和制热组件的两边,左水箱通过左水箱输出泵与室外热交换器连接连通,室外热交换器又通过回流管与左水箱连接连通,在室外热交换器的一边还安装有轴流风扇,右水箱通过右水箱输出泵与室内热交换器连接连通,室内热交换器又通过回流管与右水箱连接连通,在室内热交换器的一侧还安装有离心风扇,温度传感器安装在室内热交换器的下端,高效电温差制冷和制热组件、左水箱输出泵、右水箱输出泵、轴流风扇、离心风扇、温度传感器均与电器盒电连接,电子空调器可制成一体机或分体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建平,蒋平松,蒋阳虎,欧阳谦,
申请(专利权)人:郭建平,蒋平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