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自供电式电箱调试线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8572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1: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自供电式电箱调试线束,包括线束本体与绝缘壳体,所述绝缘壳体顶端封闭、底端设置有开口,绝缘壳体内设置有触点、线束本体、螺纹槽与卡紧装置;所述线束本体与触点连接,线束本体具有导体与防护体,防护体包覆在导体外且其包括基体层、抗老化层、耐高温层、加强层与抗菌层,且抗老化层、耐高温层、加强层与抗菌层由内向外依次包覆于基体层外;所述卡紧装置包括固定卡块与可调节卡件,固定卡块置于触点下方,其固定在绝缘壳体内且其位于开口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增强蓄电池线束的抗老化性、耐候性、强度以及抗菌性,使线束具有一定的抗菌性能提高了蓄电池的连接效率,方便蓄电池的使用。

A self powered electrical box debugging harness for power batt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力电池自供电式电箱调试线束
本技术涉及电池线束部件
,具体为一种动力电池自供电式电箱调试线束。
技术介绍
线束是电池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部件,有用于连接电池、汇集功率的动力线束,还有电池管理系统(BMS)中的采样线束和通讯线束,线束路径的设计在电池系统设计的一部分,若布线不合理,会导致电池成本增加的同时,还可能导致后期维修和维护的困难。蓄电池线束与蓄电池连接时通常通过紧固螺母实现紧固连接功能,且在紧固螺母外会套上绝缘套,这种固定方式存在着在固定或拆卸时,往往需要用到特定的扳手,拆卸不便,而且蓄电池在高温环境中极易老化,其表面也及易滋生霉菌,影响其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自供电式电箱调试线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动力电池自供电式电箱调试线束,包括线束本体与绝缘壳体,所述绝缘壳体顶端封闭、底端设置有开口,绝缘壳体内设置有触点、线束本体、螺纹槽与卡紧装置;所述线束本体与触点连接,线束本体具有导体与防护体,防护体包覆在导体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力电池自供电式电箱调试线束,其特征在于,包括线束本体(1)与绝缘壳体(2),所述绝缘壳体(2)顶端封闭、底端设置有开口(21),绝缘壳体(2)内设置有触点(3)、线束本体(1)、螺纹槽(4)与卡紧装置;所述线束本体(1)与触点(3)连接,线束本体(1)具有导体(11)与防护体(12),防护体(12)包覆在导体(11)外且其包括基体层(121)、抗老化层(122)、耐高温层(123)、加强层(124)与抗菌层(125),且抗老化层(122)、耐高温层(123)、加强层(124)与抗菌层(125)由内向外依次包覆于基体层(121)外;所述卡紧装置包括固定卡块(5)与可调节卡件(6),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电池自供电式电箱调试线束,其特征在于,包括线束本体(1)与绝缘壳体(2),所述绝缘壳体(2)顶端封闭、底端设置有开口(21),绝缘壳体(2)内设置有触点(3)、线束本体(1)、螺纹槽(4)与卡紧装置;所述线束本体(1)与触点(3)连接,线束本体(1)具有导体(11)与防护体(12),防护体(12)包覆在导体(11)外且其包括基体层(121)、抗老化层(122)、耐高温层(123)、加强层(124)与抗菌层(125),且抗老化层(122)、耐高温层(123)、加强层(124)与抗菌层(125)由内向外依次包覆于基体层(121)外;所述卡紧装置包括固定卡块(5)与可调节卡件(6),固定卡块(5)置于触点(3)下方,其固定在绝缘壳体(2)内且其位于开口(21)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自供电式电箱调试线束,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凯蒋冬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荣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