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电子车位锁装置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位锁
,特别是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电子车位锁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车位锁的种类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手动锁,这种锁结构简单,但是操作繁琐,每次进入和离开车位都需要车主下车手动开锁和关锁;另一种是带有遥控装置的电子车位锁,这种锁免去了车主下车开关锁的步骤,但是只有在拥有遥控的情况下才能够对车位锁进行操作,当遥控丢失时便无法停车,其他车辆需要临时借用车位时在没有遥控的情况下也无法停车,一个车位只能一个人用,造成了车位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便捷、能够实现全自动运行、提高停车效率和车位资源的基于图像识别的电子车位锁装置及方法。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电子车位锁装置,包括超声波感应模块、执行机构、图像识别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控制器和供电模块;所述超声波感应模块安装在车位前部;所述执行机构安装在车位中部;所述图像识别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控制器和供电模块封装在一起,安装在车位尾部;所述超声波感应模块包括超声波发射器和接收器,超声波感应模块的输出与控制器连接,用于检测车辆进入车位和离开车位信息;所述图像识别模块用于采集车辆的图像信息,图像识别模块的输出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数据存储模块与控制器连接,用于存储车牌号信息;所述控制器用于处理图像信息,识别图像中的车牌号,并对超声波感应模块、图像识别模块、数据存储模块和执行机构进行控制;所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电子车位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超声波感应模块(1)、执行机构(4)、图像识别模块(2)、数据存储模块(5)、控制器(3)和供电模块(6);所述超声波感应模块(1)安装在车位前部;所述执行机构(4)安装在车位中部;所述图像识别模块(2)、数据存储模块(5)、控制器(3)和供电模块(6)封装在一起,安装在车位尾部;/n所述超声波感应模块(1)包括超声波发射器和接收器,超声波感应模块(1)的输出与控制器(3)连接,用于检测车辆进入车位和离开车位信息;/n所述图像识别模块(2)用于采集车辆的图像信息,图像识别模块(2)的输出与控制器(3)连接;/n所述数据存储模块(5)与控制器(3)连接,用于存储车牌号信息;/n所述控制器(3)用于处理图像信息,识别图像中的车牌号,并对超声波感应模块(1)、图像识别模块(2)、数据存储模块(5)和执行机构(4)进行控制;/n所述供电模块(6)包括内置电池、太阳能充电板(61)和外接电源接口(62),用于为超声波感应模块(1)、图像识别模块(2)、数据存储模块(5)、控制器(3)和执行机构(4)供电;/n所述执行机构(4)接收控制器(3)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电子车位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超声波感应模块(1)、执行机构(4)、图像识别模块(2)、数据存储模块(5)、控制器(3)和供电模块(6);所述超声波感应模块(1)安装在车位前部;所述执行机构(4)安装在车位中部;所述图像识别模块(2)、数据存储模块(5)、控制器(3)和供电模块(6)封装在一起,安装在车位尾部;
所述超声波感应模块(1)包括超声波发射器和接收器,超声波感应模块(1)的输出与控制器(3)连接,用于检测车辆进入车位和离开车位信息;
所述图像识别模块(2)用于采集车辆的图像信息,图像识别模块(2)的输出与控制器(3)连接;
所述数据存储模块(5)与控制器(3)连接,用于存储车牌号信息;
所述控制器(3)用于处理图像信息,识别图像中的车牌号,并对超声波感应模块(1)、图像识别模块(2)、数据存储模块(5)和执行机构(4)进行控制;
所述供电模块(6)包括内置电池、太阳能充电板(61)和外接电源接口(62),用于为超声波感应模块(1)、图像识别模块(2)、数据存储模块(5)、控制器(3)和执行机构(4)供电;
所述执行机构(4)接收控制器(3)发出的控制信号,根据控制信号进行上锁和解锁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图像识别的电子车位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3)采用嵌入式STM32,包含输入接口、输出接口、通讯接口和可编程接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图像识别的电子车位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机构(4)包括底座(41)、直流电机(42)、丝杆(43)、联轴器(44)、导轨(45)、双臂连杆(46)和U型钢板(47);
所述U型钢板(47)的两个端点通过旋转轴固定于底座(41)前端,U型钢板(47)的两个纵杆之间设置一条平行于底杆的横梁,底杆为自由端并且能够绕固定端旋转;所述直流电机(42)和联轴器(44)均封装在外壳内部并固定于底座(41)后端,直流电机(42)通过联轴器(44)和丝杆(43)连接,丝杆(43)两侧分别设置一根导轨(45);双臂连杆(46)的一端穿过丝杆(43)和导轨(45),该端通过丝杆(43)的作用沿导轨(45)滑动,另一端通过旋转轴固定于U型钢板(47)的横梁上,双臂连杆(46)用于升起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单梁,王志强,周盛世,单浩然,王若涵,李军,王力立,蔡卫峰,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