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强容错高性能的电驱动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57997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强容错高性能的电驱动控制装置,属于驱动控制领域;一种强容错高性能的电驱动控制装置包括控制机箱,和设置在机箱内部控制驱动装置的PCB电路板;其中PCB电路板设有驱动监测模块、防雷模块和切换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利用驱动监测电路进行驱动电机的控制与实时监测,同时当工作在雷雨天气时,电路中加入防雷模块,增强驱动控制装置的避雷性能,可以正常工作;切换模块可以在电源故障时,自动切换电源控制,不会终止驱动工作,当结束工作时,电路自动切断电源,且发出报警灯,提醒工作人员进行维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电路中加入防雷模块,减少了雷雨天气去驱动控制装置的损坏,同时切换模块可以保证装置在工作时正常工作。

A strong fault tolerance and high performance electric drive control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强容错高性能的电驱动控制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强容错高性能的电驱动控制装置,属于驱动控制领域。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学与机械的相互应用与结合,电力驱动已经成为工业场合和制造业的主流工作方式,不仅省去了很大的人力资源,同时在精度,准确性和效率上都得到的提高,利用电路以及程序进行控制命令下达,其机械进行工作。现有的电驱动的装置工作中已基本普遍,将电动机为动力源,将电力转化为装置的驱动动力,同时实现机械的传动;电驱动控制装置利用控制电路,进行装置的控制与安全,现有的电驱动控制装置在雷雨天气时,无法保证装置的安全工作,同时容错性能低,在电源出现故障时,无法进行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提供一种强容错高性能的电驱动控制装置,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技术方案:一种强容错高性能的电驱动控制装置,包括:控制机箱,和安装于机箱内部的PCB电路板;所述PCB电路板包括驱动监测模块、防雷模块和切换模块。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监测模块包括:放大器U1、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5、场效应管Q6、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晶振二极管D5、二极管D6、晶振二极管D7、二极管D8、可调电阻Z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所述放大器U1的3号管脚与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所述放大器U1的2号管脚与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放大器U1的11号管脚与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和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和所述电阻R4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2和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和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放大器U1的4号管脚与所述可调电阻Z1的可调端连接,所述可调电阻Z1的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所述可调电阻Z1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与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放大器U1的1号管脚同时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和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5的一端、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5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晶振二极管D5的正极、所述电容C4的一端、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所述晶振二极管D7的正极、所述场效应管Q6的发射极和所述二极管D8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晶振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晶振二极管D7的负极和所述场效应管Q6的基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6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8的负极和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所述驱动检测模块,用于检测驱动控制装置的电路安全情况。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防雷模块包括:光电耦合器U2、光电耦合器U3、光电耦合器U4、放大器U5、放大器U6、双向二极管D9、双向二极管D10、电容C6、电容C7、热敏电阻RT1、热敏电阻RT2、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放电管E1;其中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1号管脚与所述电阻R7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4号管脚接地;所述光电耦合器U3的1号管脚与所述电阻R8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3的4号管脚接地;所述光电耦合器U4的1号管脚与所述电阻R9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4的6号管脚与所述电阻R10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4的2号管脚接地;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6号管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11和所述放大器U5的3号管脚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3的6号管脚同时与所述放大器U5的2号管脚和所述放大器U6的4号管脚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4的4号管脚与所述放大器U6的7号管脚连接,所述放大器U5的8号管脚同时与所述放大器U6的6号管脚、所述电阻R12、所述双向二极管D9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6的一端连接,所述放大器U5的1号管脚同时与所述放大器U6的5号管脚、所述电阻R13的一端、所述双向二极管D10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7的一端连接,所述双向二极管D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双向二极管D1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放电管E1的1号管脚和所述热敏电阻RT1连接,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放电管E1的2号管脚和所述热敏电阻RT2连接,所述放电管E1的3号管脚接地;所述防雷模块,用于当工作在雷雨天气时,减少收到雷于的电击;同时利用放电管进行电路保护。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切换模块包括:光电耦合器U7、与非门F1、与非门F2、三极管Q7、三极管Q8、三极管Q9、三极管Q10、三极管Q11、二极管D11、二极管D12、发光二极管D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解电容C9、晶振电容C10、电解电容C11、电容C12、开关S1;其中所述光电耦合器U7的1号管脚与所述电阻R16的一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7的2号管脚与所述开关S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发光二极管D13的正极、所述与非门F2的7号管脚和所述与非门F1的2号管脚连接;所述开关S1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15的一端和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与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且接地;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所述晶振电容C8的一端连接,所述晶振电容C8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14的一端和所述与非门F1的3号管脚连接,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与非门F1的1号管脚和所述与非门F2的5号管脚、6号管脚连接;所述与非门F2的4号管脚与所述电解电容C9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7的6号管脚接地,所述光电耦合器U7的5号管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17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18的一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7的4号管脚同时与所述三极管Q8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10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1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电解电容C11的负极、所述三极管Q9的基极和所述三极管Q10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电解电容C11的正极和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和所述电容C1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2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11的正极和所述三极管Q11的基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1的负极和所述二极管D12的负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1的发射极与所述二极管D12的正极连接且接地;所述切换模块进行当电路出现故障,切换模块会自动切换备用电路,保证驱动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强容错高性能的电驱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机箱,和安装于机箱内部的PCB电路板;所述PCB电路板包括驱动监测模块、防雷模块和切换模块;/n其中,所述驱动监测模块包括:放大器U1、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5、场效应管Q6、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晶振二极管D5、二极管D6、晶振二极管D7、二极管D8、可调电阻Z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所述放大器U1的3号管脚与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所述放大器U1的2号管脚与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放大器U1的11号管脚与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和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和所述电阻R4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2和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和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放大器U1的4号管脚与所述可调电阻Z1的可调端连接,所述可调电阻Z1的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所述可调电阻Z1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与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放大器U1的1号管脚同时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和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5的一端、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5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晶振二极管D5的正极、所述电容C4的一端、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所述晶振二极管D7的正极、所述场效应管Q6的发射极和所述二极管D8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晶振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晶振二极管D7的负极和所述场效应管Q6的基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6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8的负极和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强容错高性能的电驱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机箱,和安装于机箱内部的PCB电路板;所述PCB电路板包括驱动监测模块、防雷模块和切换模块;
其中,所述驱动监测模块包括:放大器U1、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5、场效应管Q6、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晶振二极管D5、二极管D6、晶振二极管D7、二极管D8、可调电阻Z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所述放大器U1的3号管脚与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所述放大器U1的2号管脚与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放大器U1的11号管脚与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和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和所述电阻R4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2和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和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放大器U1的4号管脚与所述可调电阻Z1的可调端连接,所述可调电阻Z1的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所述可调电阻Z1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与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放大器U1的1号管脚同时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和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5的一端、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5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晶振二极管D5的正极、所述电容C4的一端、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所述晶振二极管D7的正极、所述场效应管Q6的发射极和所述二极管D8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晶振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晶振二极管D7的负极和所述场效应管Q6的基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6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8的负极和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强容错高性能的电驱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雷模块包括:光电耦合器U2、光电耦合器U3、光电耦合器U4、放大器U5、放大器U6、双向二极管D9、双向二极管D10、电容C6、电容C7、热敏电阻RT1、热敏电阻RT2、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放电管E1;其中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1号管脚与所述电阻R7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4号管脚接地;所述光电耦合器U3的1号管脚与所述电阻R8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3的4号管脚接地;所述光电耦合器U4的1号管脚与所述电阻R9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4的6号管脚与所述电阻R10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4的2号管脚接地;所述光电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洁蒋雪峰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众科汇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