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芯片及包含该微流控芯片的体外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57141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0 2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及包含该微流控芯片的体外检测装置。该微流控芯片具有加样腔体、第一微流道、沉淀腔体、第二微流道、第一毛细流道、第三微流道以及定量检测腔体。该微流控芯片中设有加样腔体、沉淀腔体和定量检测腔体,通过加样孔可以向加样腔体中加入待测样本,通过离心分离可以将固体沉淀物与液体分离,得到含有目标物质的待测样本溶液,加样腔体与第一微流道和第二微流道中的待测样本溶液可以经第一毛细流道的毛细力驱动液体流动,最后形成虹吸作用和外界离心作用流至定量检测腔体中实现待测样本溶液的定量。该微流控芯片结构相对简单,易于制作成型,可广泛推广使用。

Microfluidic chip and in vitro detection device including the microfluidic chi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流控芯片及包含该微流控芯片的体外检测装置
本技术涉及体外诊断
,尤其是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及包含该微流控芯片的体外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体外诊断(InVitroDiagnosis,IVD)是指从人体中取出样本(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分析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的技术,检测过程中需要相应的仪器和试剂,而这些仪器和试剂就组成了体外诊断系统。体外诊断系统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检测中心实验室为代表,它具有系统模块化、自动化的特点,对样本进行流水线式的检验,从而也具有高通量、高效率、高敏感度的优势,但是整套系统也存在费用昂贵、所占体积大、需要专业人员操作等缺陷,它主要应用于大型医院;另外一种是以即时检测(point-of-caretesting,POCT)为代表,它的系统具有集成化、小型化的特点,可随时随地进行样本检验,从而也具有价格实惠、操作简单、结果报告及时的优势。微流控芯片的技术的优势就是功能集成度高、小型化、自动化,因此微流控技术在POCT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传统的用于POCT的微流控芯片普遍存在结构复杂的问题,因而价格相对昂贵,限制了其在POCT领域的进一步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相对简单且可实现对样本分离和定量的微流控芯片及包含该微流控芯片的体外检测装置。一种微流控芯片,所述微流控芯片具有加样腔体、第一微流道、沉淀腔体、第二微流道、第一毛细流道、第三微流道以及定量检测腔体;所述加样腔体设有加样孔,所述加样腔体与所述沉淀腔体通过所述第一微流道连通,所述第二微流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微流道和所述第一毛细流道连通,所述第一毛细流道通过所述第三微流道与所述定量检测腔体连通;所述微流控芯片具有旋转中心,所述加样腔体较所述沉淀腔体更靠近于所述旋转中心,所述第一毛细流道自与所述第二微流道连通的一端开始逐渐向靠近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并弯曲后向远离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以与所述第三微流道连通,所述定量检测腔体较所述第一毛细流道远离所述旋转中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样腔体设有第一透气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样腔体部分环绕所述旋转中心设置,且自设有加样孔的一端至另一端宽度逐渐增大,所述第一微流道与所述加样腔体的连接位置较所述第一透气孔远离所述旋转中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微流道自与所述第一微流道的连接位置开始逐渐向靠近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量检测腔体有多个,多个所述定量检测腔体沿所述第三微流道间隔分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微流道环绕所述旋转中心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量检测腔体通过第四微流道与所述第三微流道连通,所述第三微流道与所述第四微流道的连接位置处的下游切线方向与所述第四微流道呈30°~90°的夹角。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微流道的末端设有第二透气孔,所述第二透气孔较所述定量检测腔体更靠近于所述旋转中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流控芯片还具有第一废液腔体,所述第一废液腔体与所述第三微流道连通,且所述第一废液腔体相对于所述定量检测腔体更靠近于所述第三微流道的末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流控芯片还具有预定量腔体、第二毛细流道、第五微流道和第六微流道;所述第二毛细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微流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五微流道连通,所述预定量腔体与所述第五微流道连通,所述预定量腔体通过所述第六微流道与所述第一毛细流道的一端连通,且所述预定量腔体与所述第五微流道的连通位置相比较其与所述第六微流道的连通位置更靠近于所述旋转中心;所述第二毛细流道自与所述第二微流道连通的一端开始逐渐向靠近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并弯曲后向远离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以与所述第五微流道连通;所述预定量腔体较所述第二毛细流道远离所述旋转中心;所述定量检测腔体及所述第三微流道较所述预定量腔体远离所述旋转中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流控芯片还具有第二废液腔体,所述第二废液腔体与所述第五微流道连通,且所述第二废液腔体与所述第五微流道连通的位置相比较所述预定量腔体与所述第五微流道连通的位置更靠近于所述第五微流道的末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五微流道的尾部逐渐向靠近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和/或所述第五微流道的末端设有第三透气孔,所述第三透气孔较所述预定量腔体更靠近于所述旋转中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毛细流道和/或所述第二毛细流道的宽度为0.1mm~0.2mm,深度为0.1mm~0.2mm;或者所述第一毛细流道和/或所述第二毛细流道的宽度为0.2mm~0.5mm,深度为0.2mm~0.5mm,所述第一毛细流道和/或所述第二毛细流道的流道壁经PEG4000表面处理。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流控芯片呈圆盘状,所述微流控芯片的中部具有旋转安装部,所述旋转安装部的中心即所述旋转中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流控芯片包括芯片本体和覆盖在所述芯片本体上的透明盖膜,所述芯片本体与所述透明盖膜配合形成各腔体结构和各流道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明盖膜为透明压敏胶带。一种体外检测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和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定量检测腔体内的样本。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单元为设置在所述定量检测腔体内的冻干试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量检测腔体具有渗透孔,所述渗透孔上覆盖有水溶性膜,所述检测单元的进样口与所述渗透孔对接且由所述水溶性膜隔开。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单元为干化学试纸。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干化学试纸包括支撑层和在所述支撑层上依次层叠设置的反应指示层和扩散层,所述反应指示层中含有能够与待测样本中目标物质反应的反应试剂和指示试剂,所述扩散层通过所述进样口面向于所述水溶性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流控芯片围绕所述渗透孔设有安装槽,所述检测单元镶嵌在所述安装槽中。上述微流控芯片中设有加样腔体、沉淀腔体和定量检测腔体,通过加样孔可以向加样腔体中加入待测样本,通过离心分离可以将固体沉淀物与液体分离,得到含有目标物质的待测样本溶液,加样腔体与第一微流道和第二微流道中的待测样本溶液可以经第一毛细流道的毛细力驱动液体流动,最后形成虹吸作用,结合外界离心作用可流至定量检测腔体中实现待测样本溶液的定量。该微流控芯片结构相对简单,易于制作成型,可广泛推广使用。该体外检测装置具有检测单元,可以直接对定量检测腔体中定量的待测样本溶液进行定量检测,操作简单,检测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微流控芯片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微流控芯片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微流控芯片配合检测单元的侧视图;图4-1、4-2、4-3、4-4、4-5、4-6及4-7为图1所示微流控芯片对全血样本进行血浆(或血清)分离、定量的过程示意图,图4-2-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控芯片具有加样腔体、第一微流道、沉淀腔体、第二微流道、第一毛细流道、第三微流道以及定量检测腔体;所述加样腔体设有加样孔,所述加样腔体与所述沉淀腔体通过所述第一微流道连通,所述第二微流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微流道和所述第一毛细流道连通,所述第一毛细流道通过所述第三微流道与所述定量检测腔体连通;/n所述微流控芯片具有旋转中心,所述加样腔体较所述沉淀腔体更靠近于所述旋转中心,所述第一毛细流道自与所述第二微流道连通的一端开始逐渐向靠近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并弯曲后向远离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以与所述第三微流道连通,所述定量检测腔体较所述第一毛细流道远离所述旋转中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控芯片具有加样腔体、第一微流道、沉淀腔体、第二微流道、第一毛细流道、第三微流道以及定量检测腔体;所述加样腔体设有加样孔,所述加样腔体与所述沉淀腔体通过所述第一微流道连通,所述第二微流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微流道和所述第一毛细流道连通,所述第一毛细流道通过所述第三微流道与所述定量检测腔体连通;
所述微流控芯片具有旋转中心,所述加样腔体较所述沉淀腔体更靠近于所述旋转中心,所述第一毛细流道自与所述第二微流道连通的一端开始逐渐向靠近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并弯曲后向远离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以与所述第三微流道连通,所述定量检测腔体较所述第一毛细流道远离所述旋转中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样腔体设有第一透气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样腔体部分环绕所述旋转中心设置,且自设有加样孔的一端至另一端宽度逐渐增大,所述第一微流道与所述加样腔体的连接位置较所述第一透气孔远离所述旋转中心。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流道自与所述第一微流道的连接位置开始逐渐向靠近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量检测腔体有多个,多个所述定量检测腔体沿所述第三微流道间隔分布。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微流道环绕所述旋转中心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量检测腔体通过第四微流道与所述第三微流道连通,所述第三微流道与所述第四微流道的连接位置处的下游切线方向与所述第四微流道呈30°~90°的夹角。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微流道的末端设有第二透气孔,所述第二透气孔较所述定量检测腔体更靠近于所述旋转中心。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控芯片还具有第一废液腔体,所述第一废液腔体与所述第三微流道连通,且所述第一废液腔体相对于所述定量检测腔体更靠近于所述第三微流道的末端。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控芯片还具有预定量腔体、第二毛细流道、第五微流道和第六微流道;
所述第二毛细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微流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五微流道连通,所述预定量腔体与所述第五微流道连通,所述预定量腔体通过所述第六微流道与所述第一毛细流道的一端连通,且所述预定量腔体与所述第五微流道的连通位置相比较其与所述第六微流道的连通位置更靠近于所述旋转中心;
所述第二毛细流道自与所述第二微流道连通的一端开始逐渐向靠近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并弯曲后向远离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以与所述第五微流道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蒙玄刘洋万惠芳李文美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