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浓淡燃烧器内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6710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0 23: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浓淡燃烧器内壳,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组内壳侧板,两组内壳侧板形成相互连通的预混通道以及淡火焰预混腔体,预混通道设有燃料入口,淡火焰预混腔体设有燃料出口;内壳侧板上设置有与预混通道相连通的浓火焰预混气入口,内壳侧板上设置有外界空气进入至淡火焰预混腔体中的二次空气进气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内壳侧板可与安装在内壳侧板外的外壳形成浓火焰腔体,浓火焰腔体与浓火焰预混气入口相连通,浓火焰腔体与淡火焰预混腔体实现了浓火焰气流与淡火焰预混气在空间与时间上的错位分布,巧妙地实现了浓淡分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行内结构简单的燃烧器内壳,不能区分浓火焰气流通道与淡火焰气流通道的问题。

A new type of inner shell of dense thin bur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浓淡燃烧器内壳
本技术涉及燃烧器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新型浓淡燃烧器内壳。
技术介绍
在世界各国减排、环保的大背景下,低NOx燃烧技术已经成为燃气热水器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然而在燃气热水器行业,特别是国内市场,低NOx燃烧器壳体结构复杂,为了使气流通道形成浓火焰气流通道与淡火焰气流通道,燃烧器壳体通常设置双引射通道,采用双引射通道的设计,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尺寸稳定性不好,批量生产时燃烧性能不稳定。而行业内现有简单的燃烧器内壳,不能区分浓火焰气流通道与淡火焰气流通道。因此燃气热水器行业急需研究并技术一种全新的结构简单的燃烧器壳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克服行业内现有结构简单的燃烧器内壳,不能区分浓火焰气流通道与淡火焰气流通道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浓淡燃烧器内壳。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浓淡燃烧器内壳,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组内壳侧板,两组所述内壳侧板形成相互连通的预混通道以及淡火焰预混腔体,所述预混通道设有燃料入口,所述淡火焰预混腔体设有燃料出口;所述内壳侧板上设置有与预混通道相连通的浓火焰预混气入口,所述内壳侧板上设置有外界空气进入至淡火焰预混腔体中的二次空气进气口。在本技术方案中,两组相对设置的内壳侧板形成相互连通预混通道以及淡火焰预混腔体;内壳在使用时需与外壳相配合,内壳侧板与外壳之间形成浓火焰腔体;浓火焰腔体通过浓火焰预混气入口与预混通道相连通;燃料与空气混合后形成预混气从预混通道的燃料入口进入,经预混通道后,一部分预混气进入至淡火焰预混腔体后与二次空气进气口进入的空气混合后形成淡火焰气流,有利于与通过二次空气入口的二次空气进行二次混合形成淡火焰气流;另一部分预混气通过设于内壳侧板上的浓火焰预混气入口进入至浓火焰腔体中形成浓火焰气流。淡火焰腔体、连通预混通道的浓火焰预混气入口可与浓火焰腔体相连通,实现了浓火焰气流与淡火焰预混气在空间与时间上的错位分布,巧妙地实现了浓淡分流;本技术解决了现有行内结构简单的燃烧器内壳,不能区分浓火焰气流通道与淡火焰气流通道的问题。优选地,所述预混通道与所述淡火焰预混腔体的连接处设置有向预混通道外侧凸设的压型结构。在本技术方案中,压型结构可以改变预混通道的通道大小,预混通道的大小改变可以用于调节预混气在上升过程中,沿内壳侧板两端方向的预混气竖直向上的流速一致性。优选地,所述压型结构凸设于预混通道的高度值沿预混通道中预混气流动方向逐渐变大。在本技术方案中,预混气沿预混通道中流动方向的流速慢慢变缓(即预混通道左侧中预混气流动的速度大于预混通道右侧中预混气的流动速度),为了保证预混气流速的一致性,压型结构的高度值沿预混通道中流动方向逐渐变大,因此在预混通道左侧的压型结构形成的通道较预混通道右侧的压型结构形成的通道窄,压型结构有利于使得左侧的预混通道中的预混气流速度降低,使右侧预混通道中的预混气流速升高,因此能平衡预混通道中预混气的流速,最终保证了沿预混通道中流动的预混气上升的速度一致性。优选地,所述内壳侧板包括一体成型的预混通道侧板以及淡火焰预混腔体侧板,所述预混通道由两组所述预混通道侧板所形成,所述淡火焰预混腔体由两组所述淡火焰预混腔体侧板所形成。在本技术方案中,两组预混通道侧板形成预混通道,预混通道可用于进入至预混通道的燃料入口的燃料与空气首次进行混合。两组淡火焰预混腔体侧板形成淡火焰预混腔体,淡火焰预混腔体可以用于从预混通道中流入的燃料与从二次空气进气口进入的空气进行二次混合。优选地,所述淡火焰预混腔体侧板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凹槽结构,两个相邻凹槽结构之间形成凸型结构;所述浓火焰预混气入口设于所述凸型结构上,所述二次空气进气口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凹槽结构的侧壁上。由于凹槽结构的均匀性设置,实现了淡火焰预混气与二次空气均匀混合,并确保其在淡火焰预混腔体处流速的均匀。此外,凸型结构的均匀设置,使得从浓火焰预混气入口出来的浓火焰气流流速的均匀性。在本技术方案中,外壳安装在内壳后,外壳与内壳侧板之间形成浓火焰腔体,通过设置在凸型结构上的浓火焰预混气入口,预混通道中的预混气可以从浓火焰预混气入口中进入至浓火焰腔体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外壳安装在内壳侧板上时,凹槽结构可以形成通道,二次空气进气口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凹槽结构的侧壁上,有利于外界的空气沿着凹槽结构所形成的通道从二次空气进气口中进入淡火焰预混腔体中。优选地,所述二次空气进气口位于所述浓火焰预混气入口的上方。需要说明的是,预混气从预混通道中流动的过程中,预混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预混气流入至淡火焰预混腔体中,这一部分的预混气与从二次空气进气口进入的空气混合形成淡火焰预混气;另一部分的预混气经浓火焰预混气入口进入至浓火焰腔体中形成浓火焰气流;为了避免进入至浓火焰腔体中的预混气与淡火焰气流混合,浓火焰预混气入口要低于二次空气进气口的高度,这样可以避免淡火焰预混气混入至浓火焰气流中,从而影响浓火焰的燃烧效果。优选地,所述浓火焰预混气入口为折边导流孔,所述折边导流孔包括设于凸型结构上的折板以及贯穿所述凸型结构的导流孔。在本技术方案中,折板具有分流的作用,可以将预混通道中的一部分预混气导人至导流孔中,通过导流孔流入至浓火焰腔体中。优选地,所述导流孔斜设于所述凸型结构上,位于凸型结构内侧的导流孔远离所述燃料出口,位于凸型结构外侧的导流孔靠近所述燃料出口。在本技术方案中,导流孔采用倾斜的结构设置,有利于预混通道中的预混气快速从凸型结构内侧面上的导流孔入口端中进入,并沿着倾斜向上的导流孔从凸型结构外侧面上的导流孔出口端进入到浓火焰腔体中。需要说明的是,导流孔可以是圆孔、方孔还可以是其它形状的孔。优选地,所述预混通道与所述淡火焰预混腔体形成Z型结构或T型结构。所述预混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燃料入口的引射段以及混合段。两组所述内壳侧板连接的边缘处设置有用于固定燃烧器内壳的固定板。在本技术方案中,预混通道可以水平左右设置,并与燃料出口左右方向形成Z字型,预混通道也可以竖直向上且与燃料出口左右方向成T字型,或者预混通道可以与燃料出口左右方向成任意角度。燃料与空气混合后从预混通道的燃料入口进入,经引射段、混合段分别流入至淡火焰预混腔体以及浓火焰腔体中。需要说明的是,两组内壳侧板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固定板焊接而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通过单引射通道使预混气分为两股浓火焰预混气流与中间一股淡火焰预混气;预混气与从二次空气进气口进入的二次空气在淡火焰预混腔体中形成淡火预混气;淡火焰气流与浓火焰气流在空间与时间上的错位分布,巧妙的实现了浓淡分流;单引射通道燃烧器内壳,结构简单,便于成型,批量生产时燃烧器壳体尺寸与燃烧性能一致性好;浓火焰预混气入口均匀设置,实现了从浓火焰气流从浓火焰预混气入口流出时流速的均匀性;二次空气进气口的均匀性设置,使得淡火焰预混腔体中预混气与二次空气混合的更加均匀。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I;图2是本技术发的结构示意图II;图3是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浓淡燃烧器内壳,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组内壳侧板(1),两组所述内壳侧板(1)形成相互连通的预混通道(2)以及淡火焰预混腔体(3),所述预混通道(2)设有燃料入口(21),所述淡火焰预混腔体(3)设有燃料出口(31);所述内壳侧板(1)上设置有与预混通道(2)相连通的浓火焰预混气入口(4),所述内壳侧板(1)上设置有外界空气进入至淡火焰预混腔体(3)中的二次空气进气口(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浓淡燃烧器内壳,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组内壳侧板(1),两组所述内壳侧板(1)形成相互连通的预混通道(2)以及淡火焰预混腔体(3),所述预混通道(2)设有燃料入口(21),所述淡火焰预混腔体(3)设有燃料出口(31);所述内壳侧板(1)上设置有与预混通道(2)相连通的浓火焰预混气入口(4),所述内壳侧板(1)上设置有外界空气进入至淡火焰预混腔体(3)中的二次空气进气口(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浓淡燃烧器内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混通道(2)与所述淡火焰预混腔体(3)的连接处设置有向预混通道(2)外侧凸设的压型结构(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浓淡燃烧器内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型结构(6)凸设于预混通道(2)的高度值沿预混通道(2)中预混气流动方向逐渐变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新型浓淡燃烧器内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侧板(1)包括一体成型的预混通道侧板(11)以及淡火焰预混腔体侧板(12),所述预混通道(2)由两组所述预混通道侧板(11)所形成,所述淡火焰预混腔体(3)由两组所述淡火焰预混腔体侧板(12)所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浓淡燃烧器内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淡火焰预混腔体侧板(12)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凹槽结构(7),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楚鹏唐元锋李罗标张上兵潘同基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