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防渗液结构的螺栓组件、冷凝器及蒸发冷机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6480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0 22: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防渗液结构的螺栓组件、冷凝器及蒸发冷机组,所述螺栓组件,包括:螺栓,所述螺栓用于穿设在待连接部件上;螺母,所述螺母与所述螺栓螺纹配合;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套设在所述螺栓上,所述第一密封件包括相连的密封部和基座部,所述密封部密封设置在所述螺母与所述待连接部件之间,所述基座部密封设置在所述螺母与所述螺栓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螺栓组件通过设置第一密封件,使螺母装配时,使密封部可以将螺母与待连接部件之间密封,而基座部可以将螺母与螺栓之间密封,消除渗液隐患点,从而彻底消除渗液问题。

Bolt assembly, condenser and evaporative cooling unit with impermeable liquid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防渗液结构的螺栓组件、冷凝器及蒸发冷机组
本技术涉及蒸发冷机组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防渗液结构的螺栓组件、冷凝器及蒸发冷机组。
技术介绍
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发展迅猛,轨道交通上通常采用蒸发冷系列机组,蒸发冷凝器更是蒸发冷机组的核实部件之一,冷凝器需要采用螺栓等紧固件连接或固定,由于该冷凝器工作环境使用于有较大水流冲击的环境中,而螺栓紧固件属于管螺纹,螺栓与螺母属于刚性物料与刚性物料连接,虽然从宏观角度看是紧贴的,但从微观角度看其是分离的,也就是说二者螺纹配合是存在间隙的,因此,冷凝器中的液体会从间隙中渗出,使冷凝器漏液,容易造成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安全隐患,而且其他零件长期受到液体的冲击,会造成腐蚀,降低顾客满意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防渗液结构的螺栓组件、冷凝器及蒸发冷机组,解决了螺栓连接处漏液的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螺栓组件,包括:螺栓,所述螺栓用于穿设在待连接部件上;螺母,所述螺母与所述螺栓螺纹配合;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套设在所述螺栓上,所述第一密封件包括相连的密封部和基座部,所述密封部密封设置在所述螺母与所述待连接部件之间,所述基座部密封设置在所述螺母与所述螺栓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基座部套设在所述螺栓上,所述基座部的内壁包覆在所述螺栓的外螺纹上。进一步地,所述基座部位于所述螺母的内螺纹与所述螺栓的外螺纹之间,所述基座部的外壁包覆在所述螺母的内螺纹上,以使所述螺母与所述螺栓之间形成密封。进一步地,所述基座部的外周壁上设置有安装凸起,所述螺母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安装凸起相匹配的第一安装槽,所述基座部插设在所述螺母内,所述安装凸起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并限位配合。进一步地,所述基座部为具有通孔的筒状结构,所述密封部为由所述基座部外壁向外延伸形成的环形凸起。进一步地,所述密封部具有平行的第一密封面和第二密封面,所述第一密封面与所述螺母抵接,所述第二密封面与所述待连接部件抵接。进一步地,所述螺栓组件还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密封设置在所述螺母与所述螺栓之间。进一步地,所述螺母内周壁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密封件嵌设在所述第二安装槽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密封件为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内壁包覆在所述螺栓的外螺纹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件的材质包括橡胶或聚氟乙烯。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密封件的材质包括尼龙。根据本技术的第二个方面,公开了一种冷凝器,包括上述的螺栓组件。根据本技术的第三个方面,公开了一种蒸发冷机组,包括上述的冷凝器。本技术的螺栓组件通过设置第一密封件,使螺母装配时,使密封部可以将螺母与待连接部件之间密封,而基座部可以将螺母与螺栓之间密封,消除渗液隐患点,从而彻底消除渗液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螺栓组件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螺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例:10、螺栓;20、螺母;21、第一安装槽;22、第二安装槽;30、第一密封件;31、密封部;311、第一密封面;312、第二密封面;32、基座部;33、安装凸起;40、第二密封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但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螺栓组件,包括:螺栓10、螺母20和第一密封件30,螺栓10用于穿设在待连接部件上;螺母20与螺栓10螺纹配合;第一密封件30套设在螺栓10上,第一密封件30包括相连的密封部31和基座部32,密封部31密封设置在螺母20与待连接部件之间,基座部32密封设置在螺母20与螺栓10之间。本技术的螺栓组件通过设置第一密封件30,使螺母20装配时,使密封部31可以将螺母20与待连接部件之间密封,而基座部32可以将螺母20与螺栓10之间密封,消除渗液隐患点,从而彻底消除渗液问题。在上述实施例中,基座部32套设在螺栓10上,基座部32的内壁包覆在螺栓10的外螺纹上。本技术的螺栓组件通过将基座部32内壁包覆在外螺纹上,消除渗液隐患点,从而彻底消除渗液问题。在上述实施例中,基座部32位于螺母20的内螺纹与螺栓10的外螺纹之间,基座部32的外壁包覆在螺母20的内螺纹上,以使螺母20与螺栓10之间形成密封。本技术的螺栓组件由于基座部32位于螺母20的内螺纹与螺栓10的外螺纹之间,安装螺母20时,螺母20的内螺纹和螺栓10外螺纹对基座部32进行挤压,使基座部32的内壁和外壁分别包覆在螺母20的内螺纹和螺栓10外螺纹上,从而将螺纹之间的渗液间隙堵住,消除渗液隐患点,从而彻底消除渗液问题。在上述实施例中,基座部32的外周壁上设置有安装凸起33,螺母20内壁上设置有与安装凸起33相匹配的第一安装槽21,基座部32插设在螺母20内,安装凸起33位于第一安装槽21内并限位配合。本技术的螺栓组件通过在基座部的外周壁上设置安装凸起33,并在螺母20内壁上设置第一安装槽21,从而可以使基座部32插设在螺母20内时,安装凸起33位于第一安装槽21内并限位配合,从而使第一密封件30安装在螺母20上,方便装配,提高安装效率。在上述实施例中,基座部32为具有通孔的筒状结构,密封部31为由基座部32外壁向外延伸形成的环形凸起。本技术的螺栓组件通过筒状结构的基座部32以及在基座部32外壁上形成环形凸起状的密封部31,从而在螺母20装配到位后,使基座部32与密封部31配合起来将待连接部件与螺栓10之间的间隙完全封死,彻底根除了渗液问题。在上述实施例中,密封部31具有平行的第一密封面311和第二密封面312,第一密封面311与螺母20抵接,第二密封面312与待连接部件抵接。本技术的螺栓组件由于第一密封面311与螺母20抵接,第二密封面312与待连接部件抵接,使渗液路径完全封死,液体无法通过待连接部件与螺栓10之间的间隙,彻底解决了渗液问题。在上述实施例中,螺栓组件还包括:第二密封件40,第二密封件40密封设置在螺母20与螺栓10之间。本技术的螺栓组件通过设置第二密封件40,当螺栓10与螺母20装配时,会破坏其材质,第二密封件40全部无缝嵌入螺纹中,使螺母与螺栓形成的渗液隐患点也被消除。在上述实施例中,螺母20内周壁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槽22,第二密封件40嵌设在第二安装槽22内。本技术的螺栓组件通过将第二密封件40嵌设在第二安装槽22内,方便安装,提高安装效率。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密封件40为密封圈,密封圈的内壁包覆在螺栓10的外螺纹上。本技术的螺栓组件通过设置密封圈,当螺栓10与螺母20装配时,会破坏密封圈材质,密封圈全部无缝嵌入螺纹中,使螺母与螺栓形成的渗液隐患点也被消除。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30的材质包括橡胶或聚氟乙烯。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密封件40的材质包括尼龙。根据本技术的第二个方面,公开了一种冷凝器,包括上述的螺栓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螺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螺栓(10),所述螺栓(10)用于穿设在待连接部件上;/n螺母(20),所述螺母(20)与所述螺栓(10)螺纹配合;/n第一密封件(30),所述第一密封件(30)套设在所述螺栓(10)上,所述第一密封件(30)包括相连的密封部(31)和基座部(32),所述密封部(31)密封设置在所述螺母(20)与所述待连接部件之间,所述基座部(32)密封设置在所述螺母(20)与所述螺栓(10)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螺栓(10),所述螺栓(10)用于穿设在待连接部件上;
螺母(20),所述螺母(20)与所述螺栓(10)螺纹配合;
第一密封件(30),所述第一密封件(30)套设在所述螺栓(10)上,所述第一密封件(30)包括相连的密封部(31)和基座部(32),所述密封部(31)密封设置在所述螺母(20)与所述待连接部件之间,所述基座部(32)密封设置在所述螺母(20)与所述螺栓(10)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部(32)套设在所述螺栓(10)上,所述基座部(32)的内壁包覆在所述螺栓(10)的外螺纹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部(32)位于所述螺母(20)的内螺纹与所述螺栓(10)的外螺纹之间,所述基座部(32)的外壁包覆在所述螺母(20)的内螺纹上,以使所述螺母(20)与所述螺栓(10)之间形成密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部(32)的外周壁上设置有安装凸起(33),所述螺母(20)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安装凸起(33)相匹配的第一安装槽(21),所述基座部(32)插设在所述螺母(20)内,所述安装凸起(33)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21)内并限位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部(32)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洪乐王朴忠冯文星陈浪邱金生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