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白露专利>正文

一种下胫腓联合定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6378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0 22: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医疗器械领域,提供了一种下胫腓联合定位器,包括:环形套、腓骨侧导针套管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其中,所述环形套设置有开口以使其能够套入腿部,所述环形套的弧度至少大于180°;所述环形套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腓骨侧导针套管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的定位结构;所述腓骨侧导针套管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可选择的固定在所述环形套任意位置的定位结构上以对腓骨及胫骨进行定位,其中,所述腓骨侧导针套管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的轴心连线穿过所述环形套的圆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保证螺钉从腓骨侧导针套管或胫骨侧导针套管打入下胫腓联合后,使下胫腓骨联合损伤定位不会出现偏差,提升下胫腓骨联合复位及固定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胫腓联合定位器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胫腓联合定位器。
技术介绍
在手术治疗踝关节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操作中,需要使用加压装置将下胫腓联合复位,再经过腓骨打入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以达到稳定踝关节,帮助愈合的作用。如附图1所示,为下胫腓骨联合损伤的情况示意图,此时胫骨与腓骨之间产生移位。为了稳定踝关节,需要打入固定胫骨与腓骨,目前临床使用的下胫腓联合固定的器械均无明确的定位系统,这也使得下胫腓螺钉在打入过程中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偏差(如附图2所示),影响下胫腓联合复位及固定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下胫腓联合定位器,旨在解决下胫腓联合损伤定位可能存在偏差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下胫腓联合定位器,包括:环形套、腓骨侧导针套管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其中,所述环形套设置有开口以使其能够套入腿部,所述环形套的弧度至少大于180°;所述环形套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腓骨侧导针套管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的定位结构;所述腓骨侧导针套管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可选择的固定在所述环形套任意位置的定位结构上以对腓骨及胫骨进行定位,其中,所述腓骨侧导针套管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的轴心连线穿过所述环形套的圆心。优选的,所述定位结构为设置在所述环形套上的空心滑槽,所述腓骨侧导针套管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可固定在所述空心滑槽上的任一位置。优选的,所述腓骨侧导针套管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环形套上。优选的,所述环形套上设置有角度刻度。优选的,所述环形套的弧度为200°-260°。优选的,所述环形套的弧度为240°。优选的,所述腓骨侧导针套管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的前端设置有垫片。优选的,所述腓骨侧导针套管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的末端设置有加压钳钳位。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技术中环形套可套入小腿处形成外部定位,并利用腓骨侧导针套管及胫骨侧导针套管分别对腓骨及胫骨进行定位,同时,腓骨侧导针套管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的轴心连线穿过环形套的圆心,这样可以保证螺钉从腓骨侧导针套管或胫骨侧导针套管打入下胫腓骨联合后,使下胫腓骨联合损伤定位不会出现偏差,提升下胫腓骨联合复位及固定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下胫腓骨联合损伤的情况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提供的下胫腓骨联合损伤定位偏差的情况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胫腓骨联合损伤定位正确的情况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下胫腓联合定位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下胫腓联合定位器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环形套的侧面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下胫腓联合定位器与加压钳的配合示意图。其中,1、腓骨;2、胫骨;3、螺钉;4、环形套;5、螺栓;6、腓骨侧导针套管;7、胫骨侧导针套管;8、限位孔;9、加压钳钳位;10、垫片;11、空心滑槽;12、加压钳。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通过设置环形套,并设置可选择固定在环形套上且轴心连线穿过环形套圆心的腓骨侧导针套管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从而使下胫腓骨联合损伤定位不会出现偏差,提升下胫腓骨联合复位及固定的效果。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下胫腓联合定位器,如附图4或附图5所示,包括:环形套4、腓骨侧导针套管6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7。其中,环形套4设置有开口以使其能够套入腿部,环形套4的弧度为240度(240°)。当然,环形套4的弧度只要大于180度即可,具体的,还可以是190度、203度、225度、254度等。其弧度也不能太大,如果太大环形套4则无法通过其开口套入腿部。环形套4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腓骨侧导针套管6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7的定位结构。固定结构可以是设置在环形套4上的螺纹孔、限位卡扣、或者定位滑槽等。腓骨侧导针套管6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7可选择的固定在环形套4任意位置的定位结构上以对腓骨1及胫骨2进行定位,其中,腓骨侧导针套管6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7的轴心连线穿过环形套4的圆心。本实施例中的环形套4通过开口将其套入小腿处形成外部定位,然后,选择性的将腓骨侧导针套管6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7固定在环形套4上以对腓骨1及胫骨2进行定位,同时,腓骨侧导针套管6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7的轴心连线穿过环形套4的圆心,这样当螺钉3从腓骨侧导针套管6或胫骨侧导针套管7打入下胫腓骨联合后,可以使下胫腓骨联合损伤定位不会出现偏差,提升下胫腓骨联合复位及固定的效果。实施例二在本实施例中,如附图6所示,定位结构为设置在环形套4上的空心滑槽11,腓骨侧导针套管6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7可固定在空心滑槽11上的任一位置。其中,空心滑槽11设置在环形套4的外侧,即远离大腿的一侧。腓骨侧导针套管6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7的直径相同,以便于选择性的固定在空心滑槽11上。当然,腓骨侧导针套管6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7的直径相同也可以不同,但都需要小于空心滑槽11的凹槽内径,这样腓骨侧导针套管6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7才可以插入空心滑槽11中,从而固定在空心滑槽11上。本实施例通过在环形套4上设置空心滑槽11,便于腓骨侧导针套管6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7选择性的固定在环形套4的任一位置,从而便于腓骨侧导针套管6及胫骨侧导针套管7分别对腓骨1及胫骨2进行定位。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如附图4所示,腓骨侧导针套管6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7通过螺栓5固定在环形套4上。其中,腓骨侧导针套管6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7的外侧设置有螺纹结构,螺栓5分别设置在环形套4的内侧和外侧。腓骨侧导针套管6和胫骨侧导针套管7分别通过对应的两侧螺栓5进行夹紧固定,从而使腓骨侧导针套管6和胫骨侧导针套管7能更稳固的设置在环形套4上,便于对下胫腓骨联合定位。作为本实施例中的另一可选实施方式,如附图5所示,环形套4的一侧设置有多个限位孔8。这样当腓骨侧导针套管6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7的位置确定后,可以通过螺丝穿过限位孔8对腓骨侧导针套管6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7进行固定。当然,限位孔8还可以对应设置在环形套4的两侧,这样可以提升腓骨侧导针套管6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7的固定效果。其中,环形套4两端的限位孔8一一对应,以使腓骨侧导针套管6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7的轴心连线穿过环形套4的圆心,从而保证螺钉3从腓骨侧导针套管6或胫骨侧导针套管7打入下胫腓骨联合后,使下胫腓骨联合损伤定位不会出现偏差,提升下胫腓骨联合复位及固定的效果。实施例三在本实施例中,环形套4上设置有角度刻度。其中,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胫腓联合定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套、腓骨侧导针套管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n其中,所述环形套设置有开口以使其能够套入待定位部位,所述环形套的弧度至少大于180°;/n所述环形套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腓骨侧导针套管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的定位结构;/n所述腓骨侧导针套管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可选择的固定在所述环形套任意位置的定位结构上以对腓骨及胫骨进行定位,其中,所述腓骨侧导针套管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的轴心连线穿过所述环形套的圆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胫腓联合定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套、腓骨侧导针套管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
其中,所述环形套设置有开口以使其能够套入待定位部位,所述环形套的弧度至少大于180°;
所述环形套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腓骨侧导针套管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的定位结构;
所述腓骨侧导针套管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可选择的固定在所述环形套任意位置的定位结构上以对腓骨及胫骨进行定位,其中,所述腓骨侧导针套管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的轴心连线穿过所述环形套的圆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胫腓联合定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为设置在所述环形套上的空心滑槽,所述腓骨侧导针套管以及胫骨侧导针套管可固定在所述空心滑槽上的任一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露
申请(专利权)人:白露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