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眼底照相遮光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63104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0 22: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眼底照相遮光结构,包括眼底照相机、前面框;所述前面框固定在眼底照相机前端,眼底照相机放置在底座上;有动杆转轴和静杆轴块横向穿过底座,有静杆下端固定在静杆轴块上,动杆下端固定在动杆转轴上,动杆转轴由底座内部的电机带动转动;静杆为伸缩杆,静杆和动杆均为龙门框架结构且最小高度相当,在静杆和动杆上固定有幕布使得幕布可将眼底照相机覆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静杆和动杆等结构设置,能在眼底照相机上的检查位直接布置暗室环境,且操作上易于自动化,从而能够极大的避免在病房布置暗室环境所难以避免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同时幕布的遮光技术对仪器有防尘等保护措施,可节约经济成本。

A shading structure for fundus photograph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眼底照相遮光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眼底照相遮光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慢病患者的不断增加,三甲医院,眼底改变是许多慢性疾病诊断的一项重要依据。眼底照相机不仅用于眼科,心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进行眼底筛查,原有的眼底照相机仅为单一的设备,在使用时常需要暗室环境,这在现有技术中往往意味着需要检查者到固定的地方进行检查,对于眼科而言固定的暗室环境必备的,较为容易满足,但对于内分泌、心内科科等科室而言,筛查的项目连同其他筛查的患者而言,则很多时候非常麻烦,一旦患者卧床无法移动,则必须大费周章的在病房布置暗室环境,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都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眼底照相遮光结构,该眼底照相遮光结构通过静杆和动杆等结构设置,能在眼底照相机上的检查位直接布置暗室环境,且操作上易于自动化,从而能够极大的避免在病房布置暗室环境所难以避免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眼底照相遮光结构,包括眼底照相机、前面框;所述前面框固定在眼底照相机前端,眼底照相机放置在底座上;有动杆转轴和静杆轴块横向穿过底座,有静杆下端固定在静杆轴块上,动杆下端固定在动杆转轴上,动杆转轴由底座内部的电机带动转动;静杆为伸缩杆,静杆和动杆均为龙门框架结构且最小高度相当,在静杆和动杆上固定有幕布使得幕布可将眼底照相机覆盖,在眼底照相机顶部后端位置设置有静杆卡块对将静杆顶部横杆限位;前面框上固定有下巴托,前面框上端对应动杆可接触的位置上固定有缓冲块。所述静杆卡块为两个硬质弧状块,以眼底照相机的前后向中线对称设置。所述缓冲块为软质条状块,覆盖在前面框顶部。所述动杆在中段套装有从动齿,从动齿啮合有主动齿,主动齿套装在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静杆轴块和动杆转轴均位于底座中部位置。所述动杆转轴位于底座上相对于静杆轴块靠前的位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静杆和动杆等结构设置,能在眼底照相机上的检查位直接布置暗室环境,且操作上易于自动化,从而能够极大的避免在病房布置暗室环境所难以避免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同时幕布的遮光技术也可以对眼底照相机各部件实施保护,更好的做到清洁、防尘,提高了对仪器设备的维护管理,节约经济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为表示清楚,图中幕布未示出;图2是图1中动杆的传动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幕布示出的效果示意图。图中:11-眼底照相机,12-前面框,13-下巴托,14-静杆卡块,15-缓冲块,21-静杆轴块,22-静杆,23-动杆转轴,24-动杆,25-从动齿,26-主动齿,27-电机,28-底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进一步描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如图1所示的一种眼底照相遮光结构,包括眼底照相机11、前面框12;所述前面框12固定在眼底照相机11前端,眼底照相机11放置在底座28上;有动杆转轴23和静杆轴块21横向穿过底座28,有静杆22下端固定在静杆轴块21上,动杆24下端固定在动杆转轴23上,动杆转轴23由底座28内部的电机27带动转动;静杆22为伸缩杆,静杆22和动杆24均为龙门框架结构且最小高度相当,在静杆22和动杆24上固定有幕布使得幕布可将眼底照相机11覆盖,在眼底照相机11顶部后端位置设置有静杆卡块14对静杆22顶部横杆限位;前面框12上固定有下巴托13,前面框12上端对应动杆24可接触的位置上固定有缓冲块15。所述静杆卡块14为两个硬质弧状块,以眼底照相机11的前后向中线对称设置。所述缓冲块15为软质条状块,覆盖在前面框12顶部。静杆卡块14和缓冲块15的作用有明显差别,静杆卡块14需要实现的功能在于将静杆22有效限位,静杆22在静杆卡块14中时应保持相对于眼底照相机11不动,一般在安装时是先将静杆22卡在静杆卡块14后,再安装幕布,而缓冲块15则不需要对动杆24进行限位,缓冲块15主要作用在于当动杆24向前移动时对动杆24和前面框12之间的接触进行缓冲,避免动杆24和前面框12发生刚性碰撞而导致动杆24或前面框12损坏;另一方面,由于实际使用中,眼底照相机11可能在操作人员的控制下上下左右移动,导致静杆卡块14移动,因此静杆22采用伸缩杆可解决上下移动的问题,当眼底照相机11在垂直方向上位于最底部时,静杆22处于最小高度,此时静杆22和动杆24高度相当,而静杆卡块14弧状块的结构设置则可解决左右移动的问题,使得静杆卡块14可相对于静杆22左右滑动而不影响静杆22的限位。如图2所示,所述动杆24在中段套装有从动齿25,从动齿25啮合有主动齿26,主动齿26套装在电机27的输出轴上。所述静杆轴块21和动杆转轴23均位于底座28中部位置。所述动杆转轴23位于底座28上相对于静杆轴块21靠前的位置。由此,只要通过电控如开关的方式控制电机27转动,即可使得动杆24上横杆从眼底照相机11后部转动到前部,或从眼底照相机11前部转动到后部,从而使幕布打开覆盖眼底照相机11而得以遮光,或折叠到眼底照相机11后部而方便操作。如图3所示,在实际使用时,由于前面框12一般都明显比眼底照相机11宽,此时下巴托13处的左右方向和后方均有可能有入射光,影响成像观察,因此一般需要幕布在动杆24处有冗余,使得动杆24靠在前面框12上时,幕布的冗余部分可由人操作将前面框12覆盖,而另一种可以考虑的方式则为将动杆24的中部和上部的宽度加大,使得动杆24至少在顶部明显比前面框12更宽,从而使得幕布的遮光范围更大,但很显然在遮光效果上,加大动杆24宽度的方式并不如简单增加幕布的冗余部分的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眼底照相遮光结构,包括眼底照相机(11)、前面框(12),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面框(12)固定在眼底照相机(11)前端,眼底照相机(11)放置在底座(28)上;有动杆转轴(23)和静杆轴块(21)横向穿过底座(28),有静杆(22)下端固定在静杆轴块(21)上,动杆(24)下端固定在动杆转轴(23)上,动杆转轴(23)由底座(28)内部的电机(27)带动转动;静杆(22)为伸缩杆,静杆(22)和动杆(24)均为龙门框架结构且最小高度相当,在静杆(22)和动杆(24)上固定有幕布使得幕布可将眼底照相机(11)覆盖,在眼底照相机(11)顶部后端位置设置有静杆卡块(14)对静杆(22)顶部横杆限位;前面框(12)上固定有下巴托(13),前面框(12)上端对应动杆(24)可接触的位置上固定有缓冲块(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眼底照相遮光结构,包括眼底照相机(11)、前面框(12),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面框(12)固定在眼底照相机(11)前端,眼底照相机(11)放置在底座(28)上;有动杆转轴(23)和静杆轴块(21)横向穿过底座(28),有静杆(22)下端固定在静杆轴块(21)上,动杆(24)下端固定在动杆转轴(23)上,动杆转轴(23)由底座(28)内部的电机(27)带动转动;静杆(22)为伸缩杆,静杆(22)和动杆(24)均为龙门框架结构且最小高度相当,在静杆(22)和动杆(24)上固定有幕布使得幕布可将眼底照相机(11)覆盖,在眼底照相机(11)顶部后端位置设置有静杆卡块(14)对静杆(22)顶部横杆限位;前面框(12)上固定有下巴托(13),前面框(12)上端对应动杆(24)可接触的位置上固定有缓冲块(15)。


2.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苏杨列禅陈先丹胡洪炜胡丹
申请(专利权)人: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