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内开窗边框以及窗户,涉及窗户技术领域,包括:窗底框;窗底框通过金属片轧制成型,窗底框的内部通过轧制成型而构成空腔结构;容水凹槽设置在窗底框的上表面,容水凹槽沿着窗底框的长度方向设置;导水管设置在窗底框的内部的空腔结构中;容水凹槽的槽底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入水孔,窗底框的靠近窗外的一侧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对应的出水孔,导水管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入水孔和出水孔连通;内开挡边设置在窗底框的靠近窗外的一侧边上。出水孔是位于窗底框的靠近窗外的一侧面上的,所以,雨水便能够在设置了导流管的结构中,在这种与窗户相配合而内开的内开窗边框上将雨水导流至窗户的外侧,从而防止雨水流入到室内。
Inside window frame and window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开窗边框以及窗户
本技术涉及窗户
,尤其是涉及一种内开窗边框以及窗户。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窗户一般是分外开和内开的两种开启方式的,例如,当窗户与窗框的配合是采用内开方式的时候,雨天雨水会顺着窗户与窗框之间的缝隙流入,然后流进屋内,发生屋内积水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开窗边框以及窗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内开结构的窗框容易发生漏水,使雨水进入屋内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内开窗边框,包括:窗底框;所述窗底框通过金属片轧制成型,所述窗底框的内部通过轧制成型而构成空腔结构;容水凹槽,所述容水凹槽设置在所述窗底框的上表面,所述容水凹槽沿着所述窗底框的长度方向设置;导水管,所述导水管设置在所述窗底框的内部的空腔结构中;所述容水凹槽的槽底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入水孔,所述窗底框的靠近窗外的一侧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对应的出水孔,所述导水管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入水孔和所述出水孔连通;内开挡边,所述内开挡边设置在所述窗底框的靠近窗外的一侧边上。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导水管呈弧形结构弯曲安装。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入水孔上设置有导水件;所述导水件包括纳水部和连接部;所述纳水部位于所述入水孔,用于收纳所述容水凹槽内的液体;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纳水部连通,用于与所述导水管连通。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导水件与所述入水孔之间可拆卸连接。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出水孔设置有插接筒;所述插接筒的一端与所述出水孔固定连通,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导水管插接连通。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插接筒与所述出水孔之间一体成型设置。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导水件与所述入水孔连接的位置设置有密封件。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包括橡胶密封圈。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导水管包括塑料管、玻璃管或金属管。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窗户,包括所述的内开窗边框。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使用的时候,窗户会与包括所述窗底框在内的内开窗边框配合安装,通过位于所述窗底框的靠近窗外的一侧边的内开挡边对窗户进行移动限制,使窗户无法向外开启,一旦窗户向外转动,便会通过内开挡边的限制而停止转动,从而只能够允许窗户向内开启。而所述窗底框上的容水凹槽会将顺着窗户流到窗户与底边框之间的缝隙的雨水承接起来,使雨水收集在该容水凹槽内。同时,通过位于所述容水凹槽内的入水孔进入到用于导流雨水的导水管内。该导水管的一端是与所述入水孔连通的,而另一端是与出水孔连通的,所以,通过导水管便能够将导流至所述出水孔。而由上可知,所述出水孔是位于所述窗底框的靠近窗外的一侧面上的,所以,雨水便能够在设置了导流管的结构中,在这种与窗户相配合而内开的内开窗边框上将雨水导流至窗户的外侧,从而防止雨水流入到室内。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内开窗边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内开窗边框的侧视图;图3为图2所示的内开窗边框的第一位置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的内开窗边框的第二位置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作为活动边框的内开窗边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侧视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作为固定或活动中柱的内开窗边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的侧视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作为活动扇的内开窗边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的侧视图。附图标记:1-窗底框;2-容水凹槽;3-导水管;4-入水孔;5-出水孔;6-内开挡边;7-导水件;8-插接筒;11-空腔结构;71-纳水部;72-连接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1至附图10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内开窗边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内开窗边框的侧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开窗边框,包括:窗底框1;所述窗底框1通过金属片轧制成型,所述窗底框1的内部通过轧制成型而构成空腔结构11;容水凹槽2,所述容水凹槽2设置在所述窗底框1的上表面,所述容水凹槽2沿着所述窗底框1的长度方向设置;导水管3,所述导水管3设置在所述窗底框1的内部的空腔结构11中;所述容水凹槽2的槽底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入水孔4,所述窗底框1的靠近窗外的一侧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对应的出水孔5,所述导水管3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入水孔4和所述出水孔5连通;内开挡边6,所述内开挡边6设置在所述窗底框1的靠近窗外的一侧边上。上述所述的内开窗边框是与窗户配合的窗框的一种结构,所述内开窗边框是包括了窗底框1在内的具有四个边框并能够与窗户配合使用的窗框结构。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所述内开窗边框的窗底框1是包含了内开挡边6的结构,并用于与内开窗户相配合使用的内开窗边框。所述内开挡边6设置在所述窗底框1的靠近窗外的一侧边上。由该结构可知,当窗户与该内开窗边框相配合的时候,所述内开挡边6会从所述窗底框1的靠近窗外的一侧边对窗户进行移动限制,使窗户无法向外开启,一旦窗户向外转动,便会通过内开挡边6的限制而停止转动。相对应的,所述窗底框1的靠近窗外的一侧边上却没有限制,所以,窗户可以朝向窗内的方向移动,由此构成只能够向内开启的窗户结构。与相关技术中能够与窗户配合使窗户外开的结构不同,为了使这种配合窗户内开的内开窗边框能够具有导流雨水至窗外方向的功能,本申请采用了导水管3的结构。为了配合导水管3的结构,所述窗底框1需要通过金属片弯折而成,并在所述窗底框1的内部通过弯折构成空腔结构11,利用这种空腔结构11可以容纳导水管3。同时,所述窗底框1上还设置了容水凹槽2,所述容水凹槽2设置在所述窗底框1的上表面,并沿着所述窗底框1的长度方向设置。而用来配合这种内开窗边框导水的导水管3,设置在所述窗底框1的内部的空腔结构11中。并且,为了实现导水管3顺利导水,所述容水凹槽2的槽底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入水孔4,与之配合的,所述窗底框1的靠近窗外的一侧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对应的出水孔5,所述导水管3便位于所述空腔结构11的内部,将其一端连接在所述入水孔4上,并且将其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出水孔5上,通过导水管3将所述出水孔5与所述入水孔4连通。由于所述入水孔4和所述出水孔5之间是需要配合连通的,所以,所述入水孔4和所述出水孔5的数量也是相对配合的,例如,所述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开窗边框,其特征在于,包括:/n窗底框;/n所述窗底框通过金属片轧制成型,所述窗底框的内部通过轧制成型而构成空腔结构;/n容水凹槽,所述容水凹槽设置在所述窗底框的上表面,所述容水凹槽沿着所述窗底框的长度方向设置;/n导水管,所述导水管设置在所述窗底框的内部的空腔结构中;所述容水凹槽的槽底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入水孔,所述窗底框的靠近窗外的一侧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对应的出水孔,所述导水管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入水孔和所述出水孔连通;/n内开挡边,所述内开挡边设置在所述窗底框的靠近窗外的一侧边上。/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221 CN 20192023178701.一种内开窗边框,其特征在于,包括:
窗底框;
所述窗底框通过金属片轧制成型,所述窗底框的内部通过轧制成型而构成空腔结构;
容水凹槽,所述容水凹槽设置在所述窗底框的上表面,所述容水凹槽沿着所述窗底框的长度方向设置;
导水管,所述导水管设置在所述窗底框的内部的空腔结构中;所述容水凹槽的槽底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入水孔,所述窗底框的靠近窗外的一侧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对应的出水孔,所述导水管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入水孔和所述出水孔连通;
内开挡边,所述内开挡边设置在所述窗底框的靠近窗外的一侧边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开窗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管呈弧形结构弯曲安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开窗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水孔上设置有导水件;
所述导水件包括纳水部和连接部;所述纳水部位于所述入水孔,用于收纳所述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滋立,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蓝盾门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