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电梯按钮孔成型的留孔预埋件,涉及建筑施工用配件领域,包括:外框和内框;所述外框和所述内框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外框安装于铝模板体系中,所述外框的中间部位留有通孔,所述内框包括:外露部、内埋部和凸边,所述外露部和所述内埋部固定连接,所述内埋部穿过所述通孔,所述内埋部、所述外露部分别位于所述外框的内、外两侧,所述内埋部的横截面积由外到内逐渐减小并形成锥斜面;所述凸边环绕所述外露部外侧壁一周布置,所述凸边位于所述内埋部、所述外露部之间的连接处,所述凸边隔档并贴合于所述外框的通孔周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牢固、安装方便、拆卸简单的效果。
Reserved hole embedded parts for elevator button hole form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电梯按钮孔成型的留孔预埋件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用配件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电梯按钮孔成型的留孔预埋件。
技术介绍
在高层建筑中,电梯是必不可少的设备,而在建设高层建筑时,需要专门为电梯制作电梯井,而且在电梯井的外墙面通常需要预留出孔洞,以供后面的电梯按钮(用户可按上、下)安装,不然凸出设置的电梯按钮会影响墙面的美观性和实用性。目前,在浇筑制作电梯井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在搭建好的模板体系中固定一个预埋件,用于留出孔洞且阻止浇筑的混凝土从预埋件所处位置流出,由于制作需要,孔洞一般呈现为矩形体形状,所以预埋件也呈现为矩形体形状。在拆模过程中,由于预埋件的四个侧面都会受到来自浇筑混凝土的压力,而预埋件又很难从外部施加作用力,在混凝土固化后,这种预埋件基本很难从所预留的孔洞中顺利取出,往往需要将预埋件砸碎方能实现,这种方式不仅容易破坏孔洞形状,而且预埋件还难以重复利用,无形增加了成本投入,故而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一是提供一种用于电梯按钮孔成型的留孔预埋件,具有结构牢固、安装方便、拆卸简单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目的一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用于电梯按钮孔成型的留孔预埋件,包括:外框和内框;所述外框和所述内框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外框安装于铝模板体系中,所述外框的中间部位留有通孔,所述内框包括:外露部、内埋部和凸边,所述外露部和所述内埋部固定连接,所述内埋部穿过所述通孔,所述内埋部、所述外露部分别位于所述外框的内、外两侧,所述内埋部的横截面积由外到内逐渐减小并形成锥斜面;所述凸边环绕所述外露部外侧壁一周布置,所述凸边位于所述内埋部、所述外露部之间的连接处,所述凸边隔档并贴合于所述外框的通孔周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该留孔预埋件包含两大板块:外框和内框,与常见的矩形体形状的预埋件相比,具有明显的区别,将内框的内埋部插入外框的通孔之后,可以将通过点焊固定的方式将内框固定于外框,凸边的设计既为点焊提供的焊接位置,也具有隔档作用,从而防止外露部全部进入通孔内,结构比较牢固,然后再将外框与铝模板进行连接固定,由于内埋部伸入了混凝土内部,等混凝土固化后就可留出供电梯按钮安装的孔洞;在需要拆卸该留孔预埋件时,可以先将外框与铝模板拆除,再在外露部上施加向外的作用力,就可以将内埋部从混凝土中拔出(连带外框一起),由于锥斜面的存在(内埋部为内小外大结构),拔出内埋部时不容易破坏所留孔洞的结构,而且整个留孔预埋件拆除后可以二次利用,降低了成本投入。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露部和所述内埋部的内部均设有空腔,且两者的空腔相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空腔可以省去大量的材料,以节省该内框的制作成本。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露部远离所述内埋部部的端面设置有与空腔相连通的开口,所述外露部的空腔内设置有若干支撑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对外露部具有良好的支撑效果,可以防止外露部承受挤压而向内变形;同时在拆卸该留孔预埋件时,支撑杆还具有把手的作用,方便工作人员施加作用力,以将内框拔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露部在所述开口处设置有朝内布置的内翻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翻边对外露部具有良好的支撑效果,进一步防止外露部承受挤压而向内变形。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埋部具体为四棱锥台形状,所述外露部具体为长方体形状,所述凸边具体为方框状,所述通孔为与所述凸边相适配的长方形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上述结构设计的内埋部、外露部、凸边,不仅结构比较牢固,而且制作比较方便,尤其是可以用各种板状金属材料通过焊接制成该内框。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埋部的四侧棱边设置有第一圆角,所述外露部的四侧棱边设置有第二圆角,所述凸边的外部四角设置有第三圆角。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圆角、第二圆角、第三圆角的设计,可以防止工作人员在拿捏、搬运、安装、拆卸的过程中被划伤,更加安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框的整体为长方形状,所述外框包括:矩形底板和侧围板,所述侧围板环绕所述矩形底板的周沿布置,所述侧围板垂直于所述矩形底板,所述通孔设于所述矩形底板上,所述侧围板设置有多个用于与铝模板相连接的穿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外框设计呈类似于常见铝模板的结构形状,既方便外框批量生产制作,又方便用螺栓组穿过侧围板的通孔,以将外框和铝模板进行牢固连接。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矩形底板和所述侧围板之间还设置有加强筋板组,所述加强筋板组设置有两组,且分别位于所述矩形底板的长度方向两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筋板组的设计增强了外框的结构强度,从而外框不容易受挤压变形,使用寿命更长久,所形成的电梯按钮孔更标准。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强筋板组包括:第一筋板和两块第二筋板,所述第二筋板垂直于所述第一筋板,两块所述第二筋板间隔布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筋板和第二筋板在外框中纵横交错,形成了多个网格,所以加强筋板组所形成的支撑节点更加均匀,从而外框的结构更加牢固,承压能力更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框由铝合金制成,所述内框由不锈钢或者铝合金制成。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铝合金制成的外框不仅牢固,而且可以和铝模板一起加工生产,制作工艺比较简单、成熟;由不锈钢或者铝合金制成内框同样结构牢固,而且可以通过焊接或者浇筑等工艺去专门定制。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其一,首先该留孔预埋件包含两大板块:外框和内框,与常见的矩形体形状的预埋件相比,具有明显的区别,将内框的内埋部插入外框的通孔之后,可以将通过点焊固定的方式将内框固定于外框,凸边的设计既为点焊提供的焊接位置,也具有隔档作用,从而防止外露部全部进入通孔内,结构比较牢固,然后再将外框与铝模板进行连接固定,由于内埋部伸入了混凝土内部,等混凝土固化后就可留出供电梯按钮安装的孔洞;在需要拆卸该留孔预埋件时,可以先将外框与铝模板拆除,再在外露部上施加向外的作用力,就可以将内埋部从混凝土中拔出(连带外框一起),由于锥斜面的存在(内埋部为内小外大结构),拔出内埋部时不容易破坏所留孔洞的结构,而且整个留孔预埋件拆除后可以二次利用,降低了成本投入;其二,支撑杆对外露部具有良好的支撑效果,可以防止外露部承受挤压而向内变形;同时在拆卸该留孔预埋件时,支撑杆还具有把手的作用,方便工作人员施加作用力,以将内框拔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内框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外框;11、矩形底板;12、侧围板;121、穿孔;13、加强筋板组;131、第一筋板;132、第二筋板;2、内框;21、外露部;211、第二圆角;22、内埋部;221、第一圆角;23、凸边;231、第三圆角;24、支撑杆;25、内翻边。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电梯按钮孔成型的留孔预埋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框(1)和内框(2);/n所述外框(1)和所述内框(2)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外框(1)安装于铝模板体系中,所述外框(1)的中间部位留有通孔,所述内框(2)包括:外露部(21)、内埋部(22)和凸边(23),所述外露部(21)和所述内埋部(22)固定连接,所述内埋部(22)穿过所述通孔,所述内埋部(22)、所述外露部(21)分别位于所述外框(1)的内、外两侧,所述内埋部(22)的横截面积由外到内逐渐减小并形成锥斜面;/n所述凸边(23)环绕所述外露部(21)外侧壁一周布置,所述凸边(23)位于所述内埋部(22)、所述外露部(21)之间的连接处,所述凸边(23)隔档并贴合于所述外框(1)的通孔周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电梯按钮孔成型的留孔预埋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框(1)和内框(2);
所述外框(1)和所述内框(2)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外框(1)安装于铝模板体系中,所述外框(1)的中间部位留有通孔,所述内框(2)包括:外露部(21)、内埋部(22)和凸边(23),所述外露部(21)和所述内埋部(22)固定连接,所述内埋部(22)穿过所述通孔,所述内埋部(22)、所述外露部(21)分别位于所述外框(1)的内、外两侧,所述内埋部(22)的横截面积由外到内逐渐减小并形成锥斜面;
所述凸边(23)环绕所述外露部(21)外侧壁一周布置,所述凸边(23)位于所述内埋部(22)、所述外露部(21)之间的连接处,所述凸边(23)隔档并贴合于所述外框(1)的通孔周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梯按钮孔成型的留孔预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露部(21)和所述内埋部(22)的内部均设有空腔,且两者的空腔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梯按钮孔成型的留孔预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露部(21)远离所述内埋部(22)部的端面设置有与空腔相连通的开口,所述外露部(21)的空腔内设置有若干支撑杆(2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电梯按钮孔成型的留孔预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露部(21)在所述开口处设置有朝内布置的内翻边(2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梯按钮孔成型的留孔预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埋部(22)具体为四棱锥台形状,所述外露部(21)具体为长方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松,杨晓,杨逸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胜德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