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炭-肥联产系统
本技术涉及农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尤其涉及一种炭-肥联产系统,
技术介绍
有机废弃物生物发酵的目的是使畜禽粪便和农业有机废弃物达到无害化为指标,经充分高温腐熟,把有害且不稳定的有机物质转化成较稳定的腐殖质而成为生物有机肥料。生物炭是生物质在绝氧或限氧环境下,经过高温热裂解后产生的一类高度芳香化难溶性固体产物,土壤中施用生物质炭可降低土壤容重,提升土壤碳库,提高土壤团聚性和土壤持水能力,另外,生物炭可以吸附和固定肥料养分,延缓肥料在土壤中的释放和降低养分淋失,还可作为一种天然的氮素肥料缓释剂。生物有机肥和生物炭都在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生物有机肥的生产需要在高温环境下进行,而生物炭的制备又会释放大量的热,在现有生产中,二者单独生产,这样就会造成大量能源的浪费。另外,现有技术中在制备生物炭时,多使用碳化炉对物料进行高温热裂解制粒后直接排出,由于炭化区的温度在400℃~600℃,制备成的生物炭温度较高,直接排出后接触空气可能会导致生物炭复燃,破坏生物炭,导致其成品率降低,影响后期肥效。目前公知的生物炭冷却采用自然冷却,生物炭从400℃~600℃逐步冷却至室温需要20余小时以上,夏季甚至需要几天时间,因为生物炭至干馏时,需要加热至500℃以上才会产生干馏气,而制成的生物炭至冷却过程中亦会氧化发热,因此温度难以降低,且该种操作使得生产不能连续,降低了生产效率。而且,生物炭在制备过程中会产生HCN、SO2、NH3、NOX等有害气体,现有的对生产中产生的废气由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炭-肥联产系统,包括炭化炉(10)、有机肥发酵罐(20)和尾气处理系统;所述炭化炉(10)其底部设有支架,于炭化炉(10)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第一进料口(101)和第一出料口(102),所述炭化炉(10)内腔的下部设有用于使物料阴燃的点火机构,于其内腔还设有用于推动物料向下输送并搅碎物料呈颗粒状的出料机构,对应点火机构的炭化炉(10)侧壁上开设有换气口(103);/n其特征在于:/n所述炭化炉(10)的底部设有用于对制备的生物炭进行降温的冷却机构;所述冷却机构包括油冷室(104)和水冷绞龙(105);所述油冷室(104)固定于炭化炉(10)底部,其侧壁上开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第一出料口(102)贯穿油冷室(104);所述水冷绞龙(105)倾斜向上设置,其下端的侧壁上具有向上并与第一出料口(102)连接的第二进料口(106),其上端的侧壁上具有向下的第二出料口(107),其内部具有用于驱动物料向第二出料口(107)输送的绞龙轴,所述水冷绞龙(105)的壳体呈双层结构,于内、外壳体间形成水冷夹层(108),所述水冷夹层(108)连接有水冷装置,并形成循环冷却回路;/n所述有机肥 ...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一种炭-肥联产系统,包括炭化炉(10)、有机肥发酵罐(20)和尾气处理系统;所述炭化炉(10)其底部设有支架,于炭化炉(10)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第一进料口(101)和第一出料口(102),所述炭化炉(10)内腔的下部设有用于使物料阴燃的点火机构,于其内腔还设有用于推动物料向下输送并搅碎物料呈颗粒状的出料机构,对应点火机构的炭化炉(10)侧壁上开设有换气口(103);
其特征在于:
所述炭化炉(10)的底部设有用于对制备的生物炭进行降温的冷却机构;所述冷却机构包括油冷室(104)和水冷绞龙(105);所述油冷室(104)固定于炭化炉(10)底部,其侧壁上开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第一出料口(102)贯穿油冷室(104);所述水冷绞龙(105)倾斜向上设置,其下端的侧壁上具有向上并与第一出料口(102)连接的第二进料口(106),其上端的侧壁上具有向下的第二出料口(107),其内部具有用于驱动物料向第二出料口(107)输送的绞龙轴,所述水冷绞龙(105)的壳体呈双层结构,于内、外壳体间形成水冷夹层(108),所述水冷夹层(108)连接有水冷装置,并形成循环冷却回路;
所述有机肥发酵罐(20)包括罐体,于罐体内腔的中轴线位置设有用于搅拌肥料并为其供氧的助力机构,所述罐体呈夹层结构,于内外罐体之间形成增温热油室(201),所述增温热油室(201)与油冷室(104)的出油口相连;
所述尾气处理系统包括依次串联的水洗机构(301)、旋风分离器(302)、冷却器(303)、水气分离器(304)和集气罐(305),于集气罐(305)前的输气管路上设有抽气泵(306),所述水洗机构(301)的进气端与炭化炉(10)的换气口(103)和机肥发酵罐顶部的排气口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炭-肥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夹层(108)通过隔板于轴向上分隔成上下两个独立的夹层,每一夹层的上下两端均分设有与冷却塔相连的进水口(109)和出水口(1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炭-肥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火机构包括环向均布固定于炭化炉(10)下部内壁上的多个点火器(111)、设于炭化炉(10)下部内的温度传感器和外设的第一控制器,所述第一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温度传感器,控制输出端连接抽气泵(30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炭-肥联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气口(103)上设有能够调节开口大小的电子流量阀(112),所述第一控制器的控制输出端还连接有电子流量阀(112)。
技术研发人员:孙世友,茹淑华,冯书妙,刘蕾,王凌,石磊,侯利敏,赵欧亚,刘孟朝,张国印,郑晓亮,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河北九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北艾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