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变压、变流技术控制的温差电致冷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5759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提供一种由变压、变流技术控制的环流式热管传导散热温差电致冷器。它主要由温度传感器、工作电压控制电路及安装在致冷组件冷、热端的环流式热管传导板和热管散热器组成。通过温度传感器将致冷状态下的温度、温差参数传输给控制电路,由控制电路根据参数值调整,变化温差电致冷器供电电压使之始终在最佳电流状态下工作,从而降低能耗,减少致冷器冷热端温差,以获取最大致冷量。(*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温差电致冷及控制技术。温差电致冷量在珀尔帖效应基础上,利用两种导体中的电子和空穴在通电回路中产生的势能变化和吸热、放热现象,形成冷、热端,进而实现致冷性能的。由于致冷组件运行时有电流通过温差电偶则产生焦耳热,同时热端的温度也将传入冷端,故在热平衡状态下,冷端的热平衡方程为Qc=αpnTcI-0.5T2R-K(Th-Tc)即冷端的致冷量等于冷端产生的珀尔帖冷量减去带入冷端的1/2焦耳热,再减去由付里叶热传导定律决定的热端传入冷端的热量。由上式可知,要提高致冷性能,除了要改善温差电致冷组件的传导散热方式,减少冷热端因温度积累形成的热交换,降低冷热端温差,即减小第三项外,还需选择适当的工作电流和电功率,以相对减少电流引起的焦耳热。若电流I取值偏小,会使第一项αpnTcI即珀尔帖冷量减小;I取值大,会造成第二项0.5I2R和第三项K(Th-Tc)增加,有可能导致输入电功率增加,功耗加大,致冷量Qc不但没增加,反而减少。因此,当温差电致冷器传导散热结构确定后,选取合适的工作电流即工作状态,对于提高温差电致冷器致冷效率,增加致冷量,改善致冷效果,扩大致冷容积,使之在更多的领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温差电致冷设备与产品的,采用变压、变流技术控制的温差电致冷器,其特征在于:1)由安装在致冷空间内、散热器上,控制电路上(用于检测环境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组成的温度检测装置;由主电路组成的变压变流控制装置。2)由温差电致冷组件、 冷传导板和环流式热管散热器组成的冷热端传导散热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琛高俊岭张爱民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节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