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河道水体修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557519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2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小型河道水体修复系统,包括有断头河道、主流河道和修复系统,断头河道和主流河道的交汇处设有自动闸门;修复系统包括有格栅、提升泵、沉淀池、絮凝剂反应池、助凝剂反应池、过滤池、微生物投放池和人工植物浮岛;通过该水体修复系统能够使断头河道形成人工流水河道。利用絮凝剂反应池、助凝剂反应池和过滤池能够对河道的原水体的悬浮物、氨态氮、磷、COD和各种重金属等水体污染物进行高效去除,使水体能够符合排放标准;再通过投放微生物且排到人工植物浮岛,使下游水体逐步恢复自净能力;利用修复系统能够使河道形成人工流水型河道,使河道内的水体流动;不仅可以避免出现死水的情况,而且还能够加快河道的修复。

A small river water restora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型河道水体修复系统
本技术涉及环境工程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小型河道水体修复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快速发展,工业化的不断扩大,导致生活废水以及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一直在增加,大量未经过处理的废水进入到江河湖泊,对水资源造成了污染;然而,城市河流由于周围污染物的大量进入,使得河道水质极差,水体自净能力不足。由于污染排放量大于河道的自净能力,导致了出现了黑臭河道,尤其是对于小型河道以及断头浜河道,污染导致了黑臭河道的趋势越发严重,严重影响周围环境,影响市政面貌,更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对于城市河道水体治理往往采取河道清淤、沿岸截污等措施,虽可以短时间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由于本身水体自净能力较差,随着周围一些不可控的污染物质进入,城市河道水质很难长久保持活力,加强水体自净能力才是城市河道维持水体长久清洁的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小型河道水体修复系统,能够通过河道的水体进行修复,提高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杜绝河道会出现黑臭河的问题。一种小型河道水体修复系统,包括有断头河道、主流河道和修复系统;所述断头河道和主流河道的交汇处设有自动闸门;所述修复系统包括有格栅、提升泵、沉淀池、絮凝剂反应池、助凝剂反应池、过滤池、微生物投放池和人工植物浮岛;所述格栅设置在断头河道的第一端,所述人工植物浮岛设于断头河道的第二端;所述提升泵设置在断头河道的第一端且通过管道连接格栅内,所述沉淀池、絮凝剂反应池、助凝剂反应池、过滤池、微生物投放池依次朝第二端方向设置且彼此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微生物投放池通过管道连通于断头河道的第二端,断头河道的水体经提升泵输入、微生物投放池输出形成人工流水河道。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格栅包括有一级格栅和二级格栅,该二级格栅的间距小于一级格栅的间距。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沉淀池的高度高于絮凝剂反应池;连通于沉淀池和絮凝剂反应池之间的管道,其进水端位于沉淀池中间层,出水端位于絮凝剂反应池的上层。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絮凝剂反应池和助凝剂反应池通过管道连通有药剂投放装置。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过滤池内间距设有过滤网、石英石过滤层和活性炭过滤层,该过滤网、石英石过滤层和活性炭过滤层朝向进水端的一侧设有自动刮板。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微生物投放池的底部设有曝气装置。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断头河道的中间端和第一端设有用于监测水体情况的监测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通过主要由沉淀池、絮凝剂反应池、助凝剂反应池、过滤池、微生物投放池和人工植物浮岛构成的水体修复系统,利用絮凝剂反应池、助凝剂反应池和过滤池能够对河道的原水体的悬浮物、氨态氮、磷、COD和各种重金属等水体污染物进行高效去除,使水体能够符合排放标准;再通过微生物投放池在水体中添加微生物,然后排入到下游的人工植物浮岛,可使下游水体逐步恢复自净能力;且利用修复系统能够使河道形成人工流水型河道,使河道内的水体流动;不仅可以避免出现死水的情况,而且还能够加快河道的修复。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修复系统布置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过滤池的大致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识说明:10、断头河道11、自动闸门12、监测装置20、主流河道30、修复系统31、格栅311、一级格栅312、二级格栅32、提升泵33、沉淀池34、絮凝剂反应池35、助凝剂反应池36、过滤池361、过滤网362、石英石过滤层363、活性炭过滤层364、自动刮板37、微生物投放池38、人工植物浮岛。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2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是一种小型河道水体修复系统,包括有断头河道10、主流河道20和修复系统30。所述断头河道10和主流河道20的交汇处设有自动闸门11,利用该自动闸门11可以堵住断头河道和主流河道的连接,可以避免受污染的水体流入到主流河道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修复系统30包括有格栅31、提升泵32、沉淀池33、絮凝剂反应池34、助凝剂反应池35、过滤池36、微生物投放池37和人工植物浮岛38。由此,可以通过沉淀池33、絮凝剂反应池34、助凝剂反应池35、过滤池36、微生物投放池37和人工植物浮岛38构成的水体修复系统,利用絮凝剂反应池34、助凝剂反应池35和过滤池36能够对河道的原水体的悬浮物、氨态氮、磷、COD和各种重金属等水体污染物进行高效去除,使水体能够符合排放标准;再通过微生物投放池37在已经去除污染物的水体中添加微生物,然后排入到下游的人工植物浮岛38,可使下游水体逐步恢复自净能力。所述格栅31设置在断头河道10的第一端,所述人工植物浮岛38设于断头河道10的第二端;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及的第一端、第二端和中间端可以分别指上游、下游和中游。所述提升泵32设置在断头河道10的第一端且通过管道连接格栅31内,所述沉淀池33、絮凝剂反应池34、助凝剂反应池35、过滤池36、微生物投放池37依次朝第二端方向设置且彼此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微生物投放池37通过管道连通于断头河道10的第二端,断头河道10的水体经提升泵32输入、微生物投放池37输出形成人工流水河道;该人工流水河道能够使得断头河道的水流动,使水体逐步恢复活力,不易形成死水,利用投放的微生物投入和人工植物浮岛38的设置,能够使得水体逐步恢复自净能力。具体地说,所述格栅31包括有一级格栅311和二级格栅312,该二级格栅312的间距小于一级格栅311的间距。通过设置的间距不一样的格栅,能够达到一级格栅311阻拦大件漂浮物,二级格栅312阻拦小件的漂浮物,能够避免漂浮物经提升泵抽到沉淀池33中,加大了后续净化水体的工作量。所述沉淀池33的高度高于絮凝剂反应池34;连通于沉淀池33和絮凝剂反应池34之间的管道,其进水端位于沉淀池33中间层,出水端位于絮凝剂反应池34的上层。此设计,可以避免面沉淀池的漂浮物和沉淀物流入到絮凝剂反应池34中。所述絮凝剂反应池34和助凝剂反应池35通过管道连通有药剂投放装置(图中未显示),利用该药剂投放装置能够自动添加絮凝剂和助凝剂。投放的絮凝剂可以是有机絮凝剂或者无机絮凝剂,投放的种类可以按照实际的水体净化做更改。所述过滤池36内间距设有过滤网361、石英石过滤层362和活性炭过滤层363,该过滤网361、石英石过滤层362和活性炭过滤层363朝向进水端的一侧设有自动刮板364。采用多层过滤结构,可以使过滤后的水符合排放标准;并且在每一过滤结构设置自动刮板,能够将堵在相应过滤结构上的杂物刮除,避免面堵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型河道水体修复系统,包括有断头河道(10)、主流河道(20)和修复系统(30);其特征在于:所述断头河道(10)和主流河道(20)的交汇处设有自动闸门(11);所述修复系统(30)包括有格栅(31)、提升泵(32)、沉淀池(33)、絮凝剂反应池(34)、助凝剂反应池(35)、过滤池(36)、微生物投放池(37)和人工植物浮岛(38);所述格栅(31)设置在断头河道(10)的第一端,所述人工植物浮岛(38)设于断头河道(10)的第二端;所述提升泵(32)设置在断头河道(10)的第一端且通过管道连接格栅(31)内,所述沉淀池(33)、絮凝剂反应池(34)、助凝剂反应池(35)、过滤池(36)、微生物投放池(37)依次朝第二端方向设置且彼此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微生物投放池(37)通过管道连通于断头河道(10)的第二端,断头河道(10)的水体经提升泵(32)输入、微生物投放池(37)输出形成人工流水河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型河道水体修复系统,包括有断头河道(10)、主流河道(20)和修复系统(30);其特征在于:所述断头河道(10)和主流河道(20)的交汇处设有自动闸门(11);所述修复系统(30)包括有格栅(31)、提升泵(32)、沉淀池(33)、絮凝剂反应池(34)、助凝剂反应池(35)、过滤池(36)、微生物投放池(37)和人工植物浮岛(38);所述格栅(31)设置在断头河道(10)的第一端,所述人工植物浮岛(38)设于断头河道(10)的第二端;所述提升泵(32)设置在断头河道(10)的第一端且通过管道连接格栅(31)内,所述沉淀池(33)、絮凝剂反应池(34)、助凝剂反应池(35)、过滤池(36)、微生物投放池(37)依次朝第二端方向设置且彼此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微生物投放池(37)通过管道连通于断头河道(10)的第二端,断头河道(10)的水体经提升泵(32)输入、微生物投放池(37)输出形成人工流水河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河道水体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31)包括有一级格栅(311)和二级格栅(312),该二级格栅(312)的间距小于一级格栅(3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丽莎胡滨赖龙飞段广亮陈广霞罗媚蒲仕日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龙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