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式制冷装置吸收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55744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吸收式制冷装置吸收器,在吸收器室内配置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多根冷却水管。此外,将多块板状传热板相互隔开以垂直姿态沿水平方向配置,使上述冷却水管垂直贯穿这些传热板。传热板的配置节距为3-15mm。在各传热板的上端面上、沿传热板上端面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剖面为V字形吸收液槽,并与传热板形成一体。在各吸收液槽的底部、传热板两表面上方位置、沿传热板长度方向相互间隔开设两行多个吸收液流下孔,这些吸收液下孔出口与传热板表面相接,由此,能获得比传统结构显著高的吸收能力。(*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吸收式制冷装置,具体涉及使从蒸发器产生的制冷剂蒸汽被吸收液吸收的吸收器。
技术介绍
在双效型吸收式制冷装置中,如后述附图说明图17所示、在密闭桶体3内部设置分离器30,在其两侧形成蒸发器室31与吸收器室32,在蒸发器室31内设蒸发器(未图示),同时在吸收器室32内设置吸收器50。此外,在密闭桶体3的底部连接经低温热交换器与高温热交换器向高温再生器延伸的配管62,在该配管62中部位置安装吸收液泵6。吸收器50由与从低温热交换器延伸配管61的顶端相连的吸收液洒布机构4和具备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多根冷却水管2的冷却水管组成。在吸收器50中,来自洒布机构4的吸收液如虚线所示,向冷却水管2洒布吸收液(溴化锂水溶液)。在吸收液落下过程吸收从蒸发器发生的制冷剂蒸汽,此时因发生的冷凝热与混合热(吸收热)而温度上升的吸收液因在冷却水管2内流动的冷却水被冷却。在传统的吸收器50中,从吸收液洒布机构4洒布的吸收液,首先向最上层的冷却水管2的外周面上落下,保持液滴状经外周面向下流动后、向其下层的冷却水管2的外周面上落下。这样,成为吸收液保持液滴状依次向下层冷却水管2流动。因此,吸收液因重力作用不仅以较高速度落下,且不沿冷却水管2的外周面充分扩散,成为使必需吸收制冷剂蒸汽的吸收液的吸收面积与相对管表面的湿润面积变小。其结果不能进行充分的吸收与热交换,从而存在吸收器吸收能力低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能获得吸收能力比以往高的吸收式制冷装置吸收器。专利技术概述有关本专利技术吸收式制冷装置吸收器,在必需供给吸收液与制冷剂蒸汽的密闭室内设置吸收液供给装置,作为吸收液供给装置例如可采用传统的吸收液洒布机构,在该吸收液供给装置的下方设置沿横向延伸、同时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列成多列的多根冷却水管、且使这些相互呈直列或横列相连而成冷却水管系,其特征在于同时将多块板状传热体间隔、且以垂直姿态沿横向排列,使上述多根冷却水管从这些板状传热体贯穿。在上述吸收式制冷装置吸收器中,向冷却水管供给冷却水,用此冷却水能使板状传热体与冷却水管表面温度充分降低。从吸收液供给装置向板状传热体表面供给吸收液,其后,吸收液一面沿板状传热体表面扩散,一面沿板状传热体表面和冷却水管外周面流下。在此过程中,吸收液以充分大的面积和从板状传热体之间通过的制冷剂蒸汽接触、吸收制冷剂蒸汽。此外、成为吸收液在沿板状传热体表面流下过程中,在宽广面积上湿润板状传热体表面。然而,吸收液的流动因流动阻力而减速。成为需要以充分的时间沿板状传热体表面流动。因此,能在与板状传热体表面间充分进行热交换,有效地使吸收液冷却。如上所述,能使吸收液在宽广面积上与制冷剂蒸汽接触、吸收制冷剂蒸汽的同时,据此、使发生的热固充分的热交换而有效被冷却,结果获得高吸收能力。具体是使各板状传热体由一块传热板构成。此外,具体将所述多根冷却水管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列成多列,各板状传热体由分别按上述排列的一或每列冷却水管设置、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多块传热板组成,在上下邻接的两块传热板内的上方传热板的下端面与下方传热板的上端面间设置间隙,使上述排列的一或多列冷却水管从各传热板贯穿,在全部的传热板或将最上方传热板除去的其它传热板中,使各传热板的上端面高度与贯穿各传热板的最上层的冷却水管外周面的上端高度相同或大致平齐。在具有上述具体结构的吸收器中,从吸收液供给装置向最上层传热板表面供给吸收液,其后,吸收液沿多块传热板表面与多根冷却水管外周面流下。在此过程中,成为存在沿冷却水管外周面流下的吸收液的一部分与在脱离该冷却水管、沿传热板表面流下之际,脱离横向邻接的冷却水管而流下的吸收液的一部分汇合,且照原样进行从配置在其下层的两根冷却水管之间通过的流动。在该吸收器中,即使发生这样的吸收液的流动,当该吸收液的流动到达传热板下端面时、使吸收液的一部分沿该传热板的下端面或位于其下层的传热板的上端向左右扩散。并且,当吸收液到达从上述下层传热板贯穿的最上层冷却水管外周面的上端时,其后,该吸收液沿冷却水管的外周面流下。这样、沿传热板表面与冷却水管外周面流下的吸收液按照从传热板间隙部通过的程度产生上述扩散作用,不仅沿传热板表面,也沿冷却水管外周面充分扩散流下。结果,发挥多块传热板,即板状传热体的上述效果的同时、充分发挥冷却水管的直接冷却效果,获得高吸收能力。此外,具体地将上述多块板状传热体按3-15mm的节距排列。吸收液在沿板状传热体表面流下过程中,与从板状传热体之间通过的制冷剂蒸汽接触、吸收制冷剂蒸汽。在此、随着板状传热体的节距变小、使分别沿面对面邻接的两块板状传热体流动的吸收液相互接近,当节距小于3mm时,成为使吸收液相互汇合而流下。结果使制冷剂蒸汽的流路因吸收液而被堵塞,吸收液不能以充分的面积与制冷剂蒸汽接触,吸收能力大幅度下降。此外,随着板状传热体的节距增大,使沿冷却水管全长排列的板状传热体的块数减少、使必需吸收制冷剂蒸汽的吸收液的吸收面积与相对板状传热体的吸收液的湿润面积(已附着在板状传热体表面上的吸收液与板状传热体表面的接触面积;m2)变小,当节距超过15mm时、不能得到显著超过传统的不设板状传热体的吸收器的吸收量与热交换量。因此、希望将多块板状传热体的排列节距设定在3-15mm范围。此外,具体将所述各板状传热体分别构成使沿垂直方向呈波浪状的波状板或所述各板状传热体系分别施加沿垂直方向呈现凹凸状的表面加工而成。由于用该具体形状能使吸收液流下时的流动阻力增大、与垂直平板状传热体相比、能使流下速度减低的同时、由于使吸收液的吸收面积与吸收液的湿润面积增大,故能得到更多的吸收量与热交换量。此外具体构成在各板状传热体上分别离开各冷却水管外周面开设多个蒸汽流动通孔。在该具体结构中,使供给密闭室内的制冷剂蒸汽产生沿板状传热体流动的同时,也产生经蒸汽流通孔、贯穿板状传热体的流动。因此,成为制冷剂蒸汽不受沿板状传热体流动的妨碍、不偏地在密闭室内流动、充分地被吸收液吸收。进而、具体将所述吸收液供给装置构成由为使吸收液沿上述多块板状传热体流下的流下机构和向流下机构供给吸收液的供给机构组成,该流下机构具备贮留必需使吸收液流下的吸收液槽以及在吸收液槽的底部开设的其出口靠近板状传热体表面的多个吸收液流下孔。在该具体结构中,从吸收液供给装置向流下机构供给吸收液。在该吸收液一旦在流下机构的吸收液槽内贮留后、从多个吸收液流下孔的出口流出。从各吸收液流下孔出口流出的吸收液立即沿板状传热体表面移动,一面沿板状传热体表面扩散,一面沿板状传热体表面和冷却水管外周面流下。在此,成为从吸收液槽流下的全部吸收液沿板状传热体表面移动。对此、在不具有流下机构的吸收器中,发生从板状传热体上方向板状传热体供给的吸收液的一部分从互相面对面的两块板状传热体间、不传向板状传热体保持液滴状从最上层冷却水管依次沿下层冷却水管流下的情况。因此,在具有上述具体结构的吸收器中,成为比不具有流下机构的吸收器有更多的吸收液沿板状传热体表面移动,使吸收液的吸收面积和吸收液的湿润面积更增大。结果,能获得更多的吸收量和热交换量。具体将流下机构吸收液槽相对每一板状传热体设置,且分别在各板状传热体的上端面相连,各吸收液槽沿上述上端面的长度方向延伸。在该具体结构中,由于沿每一板状传热体设置吸收液槽,且形成单元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收式制冷装置吸收器,在必需供给吸收液与制冷剂蒸汽的密闭室内设置吸收液供给装置,在该吸收液供给装置的下方设置使沿横向延伸同时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列成多列的多根冷却水管,且相互呈直列或横相连而成冷却水管系,其特征在于同时将多块板状传热体间隔、且以垂直姿态沿横向排列,使上述多根冷却水管从这些板状传热体贯穿。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広直树小泽芳男名迫贤二桥本裕之
申请(专利权)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