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扩散式冷冻结构的吸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5259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吸收扩散式冷冻结构的吸收器,冷冻结构的循环由一产生器、精馏器、冷凝器、蒸发器、浓溶液槽、吸收器所组成,其中吸收器的外型为直立式,且为管状,于其内设置有螺旋装置,延长稀溶液流经吸收器的时间,扩展稀溶液在吸收器内反应表面积,使加工容易,节省整体的体积与重量,其热交换较挂,增快冷冻速率。(*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吸收扩散式冷冻结构的吸收器,特别是涉及一种体积大与长度为缩小与重量缩减的冷冻结构中的直立式管状吸收器设置结构。公知的冷气机冷冻循环系统的装置,主要由钛热管发生器1、氢气柜2、分离器3、液热交换器4、吸收器5、除水器6、凝结器7、蒸发器8、气热交换器9、滤管10、分析器11、U型管12、风扇13、石棉板14所构成,其是利用氨水气化潜热高的优点作为冷媒,以水于常温、常压下能吸收大量的氨气,在反向过程中被水所吸收的氨气会因加热而逸出的特性作为吸收剂,并以氢气加速氨气的蒸发率及提供系统的压力平衡,通过重力与热力实现系统的吸收冷冻循环,整个系统均为非机械式,无压缩机运转抽吸动作,更无压缩机运转声。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发生器1由钛热管接电后产生热量加于发生器1,使氨气逸出溶液,具有热量的氨蒸气顺着滤管10上升,并挟带一部分溶液到达分离器3内,在此气体和液体各走一条分别的管路3a、3b,液体借助重力由液流管3b流入液热交换器4,再到达吸收器5,分离器3中的气体部分由中央气流管3a下降转向至分析器11中,气体因较轻,仍上行到除水器6后,如还有任何水分或凝结液体会往下流返回分析器11再回到发生器1内,除水器6排管上围有一圈圈的阻板6a,因此能阻止气体再挟带液体上升。通过除水器6后,便已是纯的氨气,才会进入凝结器7,凝结器7分为凝结管7a及凝结管7b两部分,凝结管7a部分有鳍片冷却可凝结一部分蒸气,系统内的热量只用于上升循环,并到凝结管7a此点为止,以后的循环只靠重力了,纯净的氨流动至蒸发器8,另外,在凝结管7a部分末凝结的蒸气上升到凝结管7b部分再凝结,凝结器7与蒸发器8之间的U型管12是作为液体氨的储存器,氨液体贮量超过预定的水平即流入蒸发器8中,因液体由于重力的作用,具有水平平衡的倾向。待U型管12中被注满液体后即会流入蒸发器8,当氨液体进入蒸发器8沿一连串水平挡板8a上形成一薄层氨液体膜层,氢气在U型管12处的充入以使液体氨得以降压至设计标准,而能在蒸发器8内作低温蒸发,蒸发时即吸取热量,实现冷凝作用,由风扇13排出,并由石棉扳14隔绝。氢气越多氨气含量越少,其温度则越降低,当氨蒸发后与氢气混合,此混合气较重于氢气,即沿气热交换器9的内管9a下降到吸收器5中,同时冷却外管9b上行的氢气,由分离器3经液热交换器4至吸收器5顶部流入的弱氨溶液,当一接触由气热交换器9而来的混合气体,即吸收氨,而只剩下氢气,氢气不溶于水,且较轻,故沿气热交换器9外管9b上升回到蒸发器8,以便再与氨蒸气混合,吸收器5外有鳍片5a为空气冷却,此能使弱氨溶液冷却,并加强其吸收能力,同时在吸收时它也放出热量,因此用气冷鳍片5a移去这些热量,促进系统的连续循环,当溶液吸收大量氨蒸气后,变成强溶液沉流于吸收器5的底部,并继续向下经液热交换气4与分析器11回到发生器1开始另一循环。公知技术的缺点为吸收器设有相当长的盘管式管路,增加管路的流程与整体的体积,于是公知技术的体积相当大,无法缩小,为了更符合实际需求,就需解决公知技术的管路过长以及无法使整体体积缩小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收扩散式冷冻结构的吸收器,其使吸收器外型结构简单,吸收器为一直管状,但其内设有一螺旋装置,使整体加工容易,且以螺旋装置延长稀溶液流经吸收器的时间,扩展稀溶液在吸收器内反应表面积,且能流入氨气与氢气的混合气流动管道更短,但能更快速与管内壁的稀氨水接触,产生更好的反应效果,也进而降低系统的重量,减少体积,于是本专利技术可以生产出比公知技术更小,整体操作性比公知技术更好的冷冻结构,让随身式冷冻结构不再是梦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吸收扩散式冷冻结构的吸收器,其关键在于,包括一吸收器,其具有一直立的管路,该管路一端与一浓溶液槽相接,该管路另一端与一导气管相接,该管路内设有一螺旋装置,螺旋装置上方的管路处与一稀溶液回流管相接,其中吸收器与稀溶液回流管相接处的高度低于该稀溶液回流管另一端的高度,使稀溶液回流管流出的液体与浓溶液槽流出的气体在螺旋装置处反应。所述的吸收扩散式冷冻结构的吸收器,其中吸收器外还可设有一吸收器的热交换器。该吸收器的热交换器可以为散热器或散热鳍片或冷却水套。所述的吸收扩散式冷冻结构的吸收器,其中吸收器管路的螺旋装置可为螺旋沟或螺旋弹簧或螺旋纤维束,也可为毛细组织。所述的吸收扩散式冷冻结构的吸收器,其中吸收器螺旋装置的毛细组织可为编织网、烧结粉末、纤维束或发泡金属。所述的吸收扩散式冷冻结构的吸收器,其中稀溶液回流管贯穿入吸收器的管路内,并延伸至另一侧的内管壁,于相接触处形成一流出口。该稀溶液回流管流出口可设置有一V型缺口或斜切口,以利溶液流出,并防止堵塞。由此可见,本专利技术结构冷冻循环由产生器、精馏器、冷凝器、蒸发器、浓溶液槽、吸收器所组成,当氨液由浓溶液槽流出被加热沸腾流至冷凝器管路处被冷凝成氨液,再经氨液管导穿入蒸发器的管路,吸收器与浓溶液槽相接,吸收器为直立管式,且具螺旋装置,浓氨气与氢气经过吸收器时,浓氨气与回流的稀溶液在螺旋装置反应成浓溶液的氨水回流至浓溶液槽,稀氨气与氢气经导气管至氢气管,氢气管也导穿入蒸发器的管路一端,在蒸发器的管路另一端的封闭端处同时释出氨液与氢气,使氨液蒸发吸热而进行热交换反应,吸热而制冷,释放出冷度,并将产生的氨蒸气后与氢气一起回流经导入管排入浓溶液槽。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为实现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特征及功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公知技术的管路设置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纵剖面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发生器的纵剖面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图4的A部分放大图。请参阅图2至图5所示,其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吸收扩散式冷冻结构的吸收器,冷冻结构具有一浓溶液槽31以容纳入浓氨水71,浓溶液槽31经一浓溶液管32导出,浓溶液管32位于浓溶液槽31内的管口321为突伸出浓溶液槽31内底面或接于浓溶液槽31侧面,以防止残渣进入浓溶液管32,使残渣积于浓溶液槽31底面,而不会堵塞浓溶液管32的管口321,浓溶液管32也可由卧管式浓溶液槽31的端面接引而出。并且使浓溶液管32穿入一稀溶液管37内,且稀溶液管37经过一产生器30,产生器30外接设有一加热器33,使加热器3加热设置位置的稀溶液管37与浓溶液管32,让产生器30的部分外表以一束筒34与一绝热体35所包覆,绝热体35于稀溶液管37之外,束筒34在绝热体之外。以加热器33加热,经加热使浓溶液管32内的氨液76沸腾析出氨气72,并产生稀氨水74的稀溶液与氨气72的气液混合流,让浓溶液管32内混合流内还含有蒸发的氨气72与水蒸气73一同上升至精馏器51的管路,稀氨水74由气液分离装置36处,即是由浓溶液管32末端溢流出,依重力作用由稀溶液管37垂直向下回流,再经过产生器30,其后再顺着稀溶液管37回流至近浓溶液槽31处,经稀溶液管37的一扩大管处或该管37周边处接一稀溶液回流管38,以稀溶液回流管38接引导至一吸收器40,其中的稀溶液回流管38的末端低于气液分离装置36的高度,以便稀氨水74于重力下自然回流进入吸收器40,且能于稀溶液回流管38的末端外表设有数预冷鳍片39,提早对稀氨水74冷却。在精馏器51处的管路形成弯管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收扩散式冷冻结构的吸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吸收器,其具有一直立的管路,该管路一端与一浓溶液槽相接,该管路另一端与一导气管相接,该管路内设有一螺旋装置,螺旋装置上方的管路处与一稀溶液回流管相接,其中吸收器与稀溶液回流管相接处的高度低于该稀溶液回流管另一端的高度,使稀溶液回流管流出的液体与浓溶液槽流出的气体在螺旋装置处反应。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豪詹儒和郭晋宏
申请(专利权)人:热能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