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声器
本技术涉及发声装置的
,具体而言,涉及动圈式发声器。
技术介绍
为适应各种音响设备与信息通信设备的小型化、多功能化发展,该类设备中所使用的发声器更加趋于小型化。要求发声器中的元件的配合更加紧凑。与技术相关的发声器包括设有振膜的振动系统、设有磁钢的磁路系统以及收容所述振动系统与磁路系统的外壳。在现有技术中,外壳都是通过上壳体和下壳体组装而成,为了上壳体和下壳体定位时两者保持水平稳定,经常需要辅助连接装置来实现水平定位,这样会增加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厚度,不利用产品轻薄化设置,同时也增加了产品的成本。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发声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微型化的发声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发声器,其包括振动系统、磁路系统,以及收容所述振动系统和所述磁路系统的盆架;所述振动系统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振膜和第二振膜、与所述第二振膜相连的音圈、以及与所述音圈和所述第一振膜相连的骨架;所述磁路系统固定在所述第一振膜与所述第二振膜之间,所述磁路系统包括与所述盆架固定相连的磁轭、以及固定于所述磁轭靠近所述音圈一侧并形成磁间隙的磁性组件,所述音圈延伸至所述磁间隙内并与所述骨架连接;所述第一盆架朝向所述第二盆架的一侧凸设有安装部,所述第二盆架上对应所述安装部的位置凹陷形成与所述安装部配合的避让部;或者,所述第二盆架朝向所述第一盆架的一侧凸设有安装部,所述第一盆架上对应所述安装部的位置凹陷形成与所述安装部配合的避让部。r>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盆架和所述第二盆架为方形,所述安装部和所述避让部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盆架和所述第二盆架的角部。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盆架呈环状,所述磁轭固定于所述第二盆架。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磁性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磁轭并靠近所述第二振膜一侧的主磁体部以及设置在所述主磁体部相对两侧并与所述主磁体部间隔设置的副磁体部,所述主磁体部与所述副磁体部之间形成磁间隙;所述副磁体部夹设于所述第一盆架与所述磁轭之间。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副磁体部包括副磁钢以及叠设于所述副磁钢远离所述磁轭一侧的上夹板,所述上夹板嵌设于所述第一盆架。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磁轭与所述第二盆架成型为一体;和/或,所述上夹板与所述第一盆架成型为一体。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盆架对应所述副磁钢的位置开设有通孔,所述副磁钢固定于所述第一盆架与所述第二盆架之间,且其远离所述音圈的一端经所述通孔暴露于所述第一盆架之外。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盆架的外轮廓在所述磁轭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二盆架外轮廓在所述磁轭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重合。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骨架包括与所述第一振膜连接的传动壁以及与所述传动壁连接并向所述第二振膜方向延伸的连接臂。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壁贯穿开设有贯穿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发声器利用第一盆架和第二盆架自身设置的安装部和避让部来实现两者的组合相连以及水平方向定位,可减少第一盆架和第二盆架卡合相连以及水平方向定位所需的空间,为发声器内部元件提供了更大的容纳空间,更是减小了发声器整体的厚度,使发声器迎合更微型化的趋势发展。【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方式发声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盆架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方式发声器的分解图;图4为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5为图1中B-B方向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方式骨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见图1至图6,在本技术某些实施例中,发声器1,包括振动系统11、磁路系统12、收容所述振动系统11和所述磁路系统12的盆架13,和导电装置14。振动系统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振膜111和第二振膜112、与第二振膜112连接的音圈113,以及与音圈113和第一振膜111相连的骨架114;第一振膜111和第二振膜112分别固定在盆架13的两侧并与所述盆架13围合成收容空间;所述磁路系统12位于该收容空间内,固定在第一振膜111与第二振膜112之间;所述磁路系统12包括与所述盆架固定相连的磁轭122,以及固定于磁轭122靠近所述音圈一侧并内部形成磁间隙124的磁性组件123;音圈113延伸至磁间隙124内并与骨架114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磁性组件123包括主磁体部和副磁体部。主磁体部固定磁轭122靠近第二振膜112一侧;副磁体部设置在主磁体部相对两侧,并夹设于第一盆架131与磁轭122之间;副磁体部与主磁体部间隔设置;两者之间形成磁间隙124。副磁体部包括副磁钢1232和上夹板1235,上夹板1235叠设于副磁钢1232远离所述磁轭一侧,该上夹板1235还嵌设于所述第一盆架131中从而被固定。主磁体部包括主磁钢1231和极片1233,极片1233固定于所述主磁钢1232远离所述磁轭122的一侧。导电装置14包括安装与盆架侧边并与外部电路相连的电接触端141和贴覆在盆架内部的电路板142,电路板142与音圈113两端电性相连。如图2所示,所述盆架13包括相互组合相连的第一盆架131和第二盆架132,第一盆架131的外轮廓在磁轭122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二盆架132外轮廓在磁轭122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重合,即第一盆架的外轮廓与第二盆架外轮廓相互匹配,吻合一致。第一振膜111固定于第二盆架132上,第二振膜112固定于所述第一盆架上131。所述第一盆架131朝向所述第二盆架132的一侧凸设有安装部1311,在第二盆架上对应所述安装部1311的位置凹陷形成避让部1321,安装部1311与避让部1321配合卡合相连。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安装部可以设置在第二盆架朝第一盆架的一侧,与安装部配合的避让部则设置在第一盆架,其余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相似,在此不做赘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盆架131和第二盆架132为方形,安装部1311和避让部1321分别形成在所述第一盆架和所述第二盆架的角部。更优的是,在第一盆架131的四个角部分别设置有安装部1311,第二盆架132的四个角部亦分别设置有避让部1321。第一盆架131和第二盆架132通过安装部与避让部的配合卡扣,定位两者的水平方向。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盆架132为环状,磁轭122固定于所述第二盆架131;更优的是,磁轭与第二盆架成型为一体;上夹板1235与第一盆架131成型为一体。一体成型结构使本技术发生器的结构更稳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盆架131对应所述副磁钢1232的位置开设有通孔1230,所述副磁钢1232固定于第一盆架131与所述第二盆架132之间,其远离所述音圈的一端12320经所述通孔1230暴露于所述第一盆架之外。此结构设计,可为发声器内部元件提供了更大的容纳空间,实现磁路的最大化。本技术发声器利用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振动系统、磁路系统,以及收容所述振动系统和所述磁路系统的盆架;/n所述振动系统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振膜和第二振膜、与所述第二振膜相连的音圈、以及与所述音圈和所述第一振膜相连的骨架;/n所述磁路系统固定在所述第一振膜与所述第二振膜之间,所述磁路系统包括与所述盆架固定相连的磁轭、以及固定于所述磁轭靠近所述音圈一侧并形成磁间隙的磁性组件,所述音圈延伸至所述磁间隙内并与所述骨架连接;/n所述盆架包括固定所述第二振膜的第一盆架和固定所述第一振膜的第二盆架,所述第一盆架沿所述振动系统的振动方向叠设于所述第二盆架;/n所述第一盆架朝向所述第二盆架的一侧凸设有安装部,所述第二盆架上对应所述安装部的位置凹陷形成与所述安装部配合的避让部;或者,所述第二盆架朝向所述第一盆架的一侧凸设有安装部,所述第一盆架上对应所述安装部的位置凹陷形成与所述安装部配合的避让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振动系统、磁路系统,以及收容所述振动系统和所述磁路系统的盆架;
所述振动系统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振膜和第二振膜、与所述第二振膜相连的音圈、以及与所述音圈和所述第一振膜相连的骨架;
所述磁路系统固定在所述第一振膜与所述第二振膜之间,所述磁路系统包括与所述盆架固定相连的磁轭、以及固定于所述磁轭靠近所述音圈一侧并形成磁间隙的磁性组件,所述音圈延伸至所述磁间隙内并与所述骨架连接;
所述盆架包括固定所述第二振膜的第一盆架和固定所述第一振膜的第二盆架,所述第一盆架沿所述振动系统的振动方向叠设于所述第二盆架;
所述第一盆架朝向所述第二盆架的一侧凸设有安装部,所述第二盆架上对应所述安装部的位置凹陷形成与所述安装部配合的避让部;或者,所述第二盆架朝向所述第一盆架的一侧凸设有安装部,所述第一盆架上对应所述安装部的位置凹陷形成与所述安装部配合的避让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盆架和所述第二盆架为方形,所述安装部和所述避让部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盆架和所述第二盆架的角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盆架呈环状,所述磁轭固定于所述第二盆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雪娇,吴美薇,曹成铭,李巧玲,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加坡;SG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