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柴锦龙专利>正文

一种无压缩机制冷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5079 阅读:2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无压缩机制冷技术。四根铜管,两根并联盘成圆柱形容器,上下端自然收口,二管口引出,另二管口与内腔相通。另二根呈弹簧状,置于容器内部,四端口在外部引出,外壁匝间缝隙全部焊牢,制成圆柱形密封容器。外壁表面焊接二个平面导热板。由四个容器两两相对,热电制冷模块置于中间,构成环状,外面加罩密封真空。构成循环压力发生器。利用非共沸制冷剂压焓特性和热电制冷元件特性,使制冷剂从高压端流向低压端,经蒸发器吸热制冷。(*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人工制冷
的一种制冷技术装置,应用于各种需要制冷设备的场合。现有的人工制冷
的各种装置,主要采用压缩机和制冷剂的组合而形成的人工制冷技术。此项技术虽然具有制冷效果好,在全世界形成了流行的趋势,但其所具有的功率大,能耗高,噪音大等突出的特点,给使用者带来了不便,目前还有一种利用半导体制冷技术人工制冷的装置,虽然其制冷快无噪音,设置简单等优点,但其价格昂贵又不适用于大中型制冷设备,从而限制了推广使用和应用范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制冷效果好,无噪音,节能又安全可靠的人工制冷技术与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人工无压缩机制冷技术装置,利用非共沸制冷剂的压焓特性,利用热电制冷器件的特点,使制冷剂能够在系统内自动循环。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无压缩机制冷装置做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无压缩机制冷装置,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图。图2,为以圆柱形容器36为例的剖视图。图3,为沿图2的C-C线剖视图。图4,为沿图2的A-A线剖视图。图5,为沿图2的B-B线剖视图。图6,为图1中循环压力循环发生的75沿图7的D-D线剖视图。图7,为循环压力发生器75外观结构图。从图1至图7可以看到本专利技术无压缩机制冷系统,包括蒸发器1、毛细管2、干燥过滤器3、冷凝器4、储液器5、制冷剂循环管道6、7。24-31。循环压力发生发生器75组成。本专利技术关键在于循环压力发生器75,其内装有四个同样的圆柱形容器36、37、38、39及四个热电制冷模块32-35,每个圆柱形容器外壁表面焊有二个平面导热板56、57,其两板外平面夹角为90°,见图3。四个圆柱形容器36-39,两两相对,利用各自的平面导热板把热电制冷模块紧密夹在中间,构成环状,并将其装入密封真空容器72中,见图6,并引出相应的铜管接头与热电制冷元件电源导线,见图7。每个圆形容器36-39,结构相同,以容器36为例,其结构见图2,由四条铜管均匀分布在容器内外壁之间和容器内部。铜管40、43并联盘成圆形桶状,上下两端使其自然收口,铜管40的下端管口与铜管43的上端管口和密封容器36内部相通。其另外两相应管口在容器36的上下两端分别引出到外部。铜管41、42并联做成弹簧状,其外径小于容器36内径,置于容器36内部,其上下各两个管端头和铜管40、43的外部端头在相应部位同时引出。并将容器外壁面匝间缝隙全部焊牢,做成圆柱形密封容器。本专利技术无压缩机制冷装置关键在于循环压力发生器内部装有非共沸制冷剂,依靠热电制冷器件的温差特性,将其内部的工作介质非共沸制冷剂中的低沸点制冷剂,加温至其本身的过热蒸汽区,使其内部产生很高的压力,此时非共沸制冷剂中的高沸点制冷剂则工作在湿蒸汽区。这样低沸点制冷剂所产生的高温高压,来推动高沸点制冷剂,在系统中循环产生制冷效果。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循环压力发生器中由四个圆柱形容器组成36、37、38、39。首先在容器36、37中装有非共沸制冷剂73、74,而容器38、39中内空,做为接收制冷剂之用,下面以实施例图1来阐明其工作原理首先由控制电路将热电制冷模块32、35,各自加相应电压使容器36两平面散热板和制冷模块接触的两面为热端,使容器36升温,压力上升,与此同时将与容器38两平面散热板所接触的二块制冷模块33、34各自加相应电压使其与容器38两平面导热板接触的两端为冷端,容器38得到冷却降温,其内压力下降。当容器36受制冷模块加热而压力上升到一定程度时,控制电路将电磁阀18、23打开,此时,制冷剂从容器36中壁内铜管40下端管口,经管路67进入容器37中弹簧状铜管45,给容器37中制冷剂加温予热,使其循环制冷剂73得到冷凝。循环制冷剂通过电磁阀18,单向阀10,冷凝器4,干燥过滤器3,毛细管2,经蒸发器1人工吸热制冷,过冷液体经储液器5,循环管路7,单向阀15,电磁阀23,循环管路31,进入容器39中的弹簧状铜管54中,对容器39予冷降温降压为下一步循环做准备。然后经铜管71,使制冷剂经容器38中的壁内铜管51的上端口,制冷剂73流入到容器38中。当制冷剂在系统中循环到一定程度时,控制系统将制冷模块32、33改变电压极性,使其与容器37两平面导热板接触为热端,给容器37加热升温升压,同时又改变模块34、35供电电压极性,使模块34、35与容器39接触的两平面导热板两端为冷端,给容器39两端降温,当容器36中制冷剂73完全流出,压力降低时,控制系统将电磁阀18、23关闭,将电磁阀20、17打开。此时容器37中制冷剂74经44下端口→循环管路68→容器38予热→制冷剂74降温→管路28→电磁阀20→单向阀12→管路6→蒸发器1→吸热制冷→管路7→单向阀9→电磁阀17→管路25→容器36→铜管42将容器36降温→管路66→容器39中铜管55→制冷剂74流入容器39中。此时,容器38中存有制冷剂73,容器39中存有制冷剂74,容器36、37两容器内空。其它循环过程下一步简述如下容器38加热→制冷剂73→容器预热39→电磁阀22→蒸发器1→电磁阀19→容器37预冷→制冷剂73返回容器36中。容器39加热→制冷剂74→容器36预热→电磁阀16→蒸发器1→电磁阀21→容器38→制冷剂74返回容器37中。按以上程序,四个容器轮流工作,使制冷剂连续循环,供蒸发器吸热制冷。本专利技术的制冷剂循环过程关键在于利用制冷模块温差特性将装有制冷的容器加热、升温、升压,同时又将即将接收制冷剂的容器冷却降温、降压,使制冷剂从高压端流向低压端,经蒸发器达到了人工制冷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制冷剂循环过程另一关键在于过热的制冷剂经即将下一步循环装有制冷剂容器加热升温、升压。又利用经蒸发器的过冷制冷剂,给即将下一步接收制冷剂的空容器降温、降压,使于制冷剂更好地循环,达到节能目的,利用四个容器,按一定程序重复工作,相互切换,互为利用,达到了不间断的连续制冷目的。权利要求1.一种无压缩机制冷技术,包括蒸发器(1)毛细管(2)干燥过滤器(3)冷凝器(4)单向阀(8)-(15)电磁阀(16)-(23)。制冷剂循环管道(6)(7)、(24)-(31)、(64)-(71)。循环压力发生器(75)非共沸制冷剂73、74。和控制系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压缩机制冷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压力发生器(75),由四个圆柱形容器(36)-(39)和四个热电制冷模块(32)-(35)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压缩机制冷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压力发生器中的圆柱形容器(36)由四条铜管(40)-(43)均匀分布在内壁与外壁之间和容器内部,两根铜管(40)、(43)并联盘成圆形桶状,上下端自然收口。铜管(40)的下端口与铜管(43)上端管口,和其自身做成的圆桶状容器内部相通。另外两个管口随着自然收口引到外部,另外二根铜管(41)、(42),制成弹簧状,其外径小于容器的内径,置于容器内,其上下两端铜管的四个管口,从容器上下端自然收口处引出,其管内通道不和容器内部相通。然后将其壁表面的匝间缝隙全部焊牢,形成了一个其内壁与外壁之间有两条独立通道。其内部又有两条独立弹簧状通道的圆柱形密封容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压缩机制冷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压力发生器中的圆柱形容器(3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压缩机制冷技术,包括蒸发器(1)毛细管(2)干燥过滤器(3)冷凝器(4)单向阀(8)-(15)电磁阀(16)-(23)。制冷剂循环管道(6)(7)、(24)-(31)、(64)-(71)。循环压力发生器(75)非共沸制冷剂73、74。和控制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锦龙高禹丰
申请(专利权)人:柴锦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21[中国|辽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