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磁敏温度开关,包括干簧管和设置在套设在干簧管上的感温磁组,所述感温磁组包括的一个永磁体和一个感温铁氧体,永磁体和感温铁氧体相互拼接,所述玻璃管从左到右依次分为第一可驱动区、第一感应盲区、第二可驱动区、第二感应盲区、第三可驱动区,所述永磁体设置在玻璃管的外侧且位于第一可驱动区或第三可驱动区,所述感温铁氧体也对应永磁体的设置位置设置在第一感应盲区或第二感应盲区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磁温温度开关结构简单,温度控制精准,巧妙地利用干簧管的可驱动区域和感应盲区的分布特点;实现温度上升而开关导通,温度下降开关断开的工作效果。
A magnetic sensitive temperature switc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磁敏温度开关
本技术涉及感温控制开关
,特别涉及一种磁敏温度开关。
技术介绍
磁敏温度开关具有温度控制精准,体积小,速度高,工作寿命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冰箱温度补偿,商用空调温度控制,智能坐便器温度控制,水族箱温度控制等多个领域。现有的磁敏温度开关包括由于两个永磁体2’和一个感温磁环3’组成的感温磁组、干簧管1’和外壳(见图6),感温磁组套在干簧管上,感温磁环位于两个永磁体之间,感温磁环位于干簧管的中部,两个永磁体位于干簧管的导通感应盲区;当环境温度下降,低于感温磁环的居里温度时,感温磁环具有磁性且与两个永磁体对外表现成为一个磁场方向,而该磁场位于干簧管的导通感应区间内,干簧管两个引脚被磁化吸合在一起,干簧管导通;当环境温度上升时,超过感温磁环的居里温度时,感温磁环失去磁性,两个永磁体的磁场落入干簧管的导通感应区间内,干簧管断开。由此可见,常用的磁敏温度开关的温控原理均为温度上升开关断开,温度降低开关导通;所以市场上亟需一种温度上升而开关导通,温度下降开关断开的磁敏温度开关。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随温度上升而开关导通,温度下降开关断开的磁敏温度开关。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磁敏温度开关,包括干簧管和设置在套设在干簧管上的感温磁组,所述干簧管包括由玻璃管主体和分别设置在玻璃管主体两端的第一引脚固定部和第二引脚固定部组成的玻璃管,设置在玻璃管主体内且分别位于玻璃管主体左端和右端的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以及分别与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连接的引脚,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的引脚对应穿设在第一引脚固定部和第二引脚固定部上,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的自由端相对间隔设置,所述感温磁组包括的一个永磁体和一个感温铁氧体,永磁体和感温铁氧体相互拼接,所述玻璃管从左到右依次分为第一可驱动区、第一感应盲区、第二可驱动区、第二感应盲区、第三可驱动区,所述永磁体设置在玻璃管的外侧且位于第一可驱动区或第三可驱动区,所述感温铁氧体也对应永磁体的设置位置设置在第一感应盲区或第二感应盲区中,所述永磁体能够在感温铁氧体没有磁性时磁化簧片使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发生磁吸连接;所述永磁体能够在感温铁氧体具有磁性时与感温铁氧体形成一个不能使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发生磁吸作用的磁场。所述玻璃管的长度为L,所述第一可驱动区的长度为D1、第一感应盲区的长度为D2、第二可驱动区的长度为D3、第二感应盲区的长度为D4、第三可驱动区的长度为D5,则D1+D2+D3+D4+D5=L,D1=D2=D4=D5=L×0.15,D3=L×0.4。所述永磁体的厚度为H,所述感温铁氧体的厚度为M,则H=L×0.15,M=L×0.15。所述永磁体的表面磁束密度大于100mT。所述永磁体和感温铁氧体均为环形结构,所述感温铁氧体和永磁体均套设于玻璃管的外缘上。所述磁敏温度开关还包括中空的外壳、分别焊接在干簧管两端的引脚上的引线,外壳的右端为开口设置,所述干簧管和感温磁组横向设置在外壳的内腔中,外壳的内腔中灌注有密封树脂,密封树脂完全包裹外壳内的干簧管、感温磁组、引脚与引线连接部,且密封树脂的填充深度与外壳的右端口齐平。所述干簧管两端的引脚通过焊锡的方式与引线连接,与第一簧片对应的引脚连接的引线上设有折弯部。所述玻璃管内填充有惰性气体。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磁敏温度开关,相比现有技术,感应磁组只有一个永磁体和一个感应铁氧体,当环境温度低于感温铁氧体的居里温度值时,感温铁氧体具有磁性,且与永磁体相结合对外表现为一个磁场方向,该磁场位于干簧管的感应盲区中,所以不能磁化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从而使磁敏温度开关断开;当环境温度高于感温铁氧体的居里温度值时,感温铁氧体失去磁性,永磁体位于干簧管的可驱动区内且具有足够的磁力,从而磁化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使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发生磁吸,从而使磁敏温度开关导通。可见,本技术提供的磁温温度开关结构简单,温度控制精准,巧妙地利用干簧管的可驱动区域和感应盲区的分布特点;实现温度上升而开关导通,温度下降开关断开的工作效果,其作用效果与现有的磁敏温度开关中的温度上升开关断开,温度下降开关导通的工作效果相反,使其能够应于不同产品(如散热器等)温度控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磁敏温度开关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磁敏温度开关中干簧管的可驱动区和盲区的分布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磁敏温度开关导通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磁敏温度开关断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磁敏温度开关中,干簧管导通感应区域示意图。图6为现有的磁敏温度开关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一种磁敏温度开关,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请参阅图1-图5,本技术提供一种磁敏温度开关,本文中,图3和图4中的虚线代表感温磁组对外形成的磁场线。所述磁敏温度开关,包括干簧管1和设置在套设在干簧管上的感温磁组2,所述干簧管1包括由玻璃管主体11a和分别设置在玻璃管主体两端的第一引脚固定部11b和第二引脚固定部11c组成的玻璃管11,设置在玻璃管主体内且分别位于玻璃管主体左端和右端的第一簧片12和第二簧片13,以及分别与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连接的引脚14,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的引脚14对应穿设在第一引脚固定部11b和第二引脚固定部上11c,第一簧片12和第二簧片13的自由端相对间隔设置,所述感温磁组2包括的一个永磁体21和一个感温铁氧体22,永磁体21和感温铁氧体22相互拼接,所述玻璃管11从左到右依次分为第一可驱动区A、第一感应盲区B、第二可驱动区C、第二感应盲区D、第三可驱动区E,所述永磁体设置在玻璃管的外侧且位于第一可驱动区A或第三可驱动区E,所述感温铁氧体也对应永磁体的设置位置设置在第一感应盲区C或第二感应盲区D中,所述永磁体能够在感温铁氧体没有磁性时磁化簧片使第一簧片12和第二簧片13发生磁吸连接;所述永磁体能够在感温铁氧体具有磁性时与感温铁氧体形成一个不能使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发生磁吸作用的磁场。此处,所述感温铁氧体22为软磁铁,该感温铁氧体22的居里温度值可以通过改变其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进行设定,符合不同的产品需求。当感温铁氧体高于居里温度值时,感温铁氧体成为顺磁体,失去磁性;所述感温铁氧体低于居里温度值时,感温铁氧体成为铁磁体,具有磁性。图2和图5中,可驱动区和感应盲区为永磁体沿干簧管轴向运动,能够使干簧管导通的部分为可驱动区,不能使干簧管导通的部分为感应盲区;S1和S2部分代表干簧管外部的可驱动区域的周向范围;M区域(虚线外侧区域)代表干簧管外部的感应盲区的周向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磁敏温度开关,包括干簧管和设置在套设在干簧管上的感温磁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簧管包括由玻璃管主体和分别设置在玻璃管主体两端的第一引脚固定部和第二引脚固定部组成的玻璃管,设置在玻璃管主体内且分别位于玻璃管主体左端和右端的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以及分别与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连接的引脚,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的引脚对应穿设在第一引脚固定部和第二引脚固定部上,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的自由端相对间隔设置,所述感温磁组包括的一个永磁体和一个感温铁氧体,永磁体和感温铁氧体相互拼接,所述玻璃管从左到右依次分为第一可驱动区、第一感应盲区、第二可驱动区、第二感应盲区、第三可驱动区,所述永磁体设置在玻璃管的外侧且位于第一可驱动区或第三可驱动区,所述感温铁氧体也对应永磁体的设置位置设置在第一感应盲区或第二感应盲区中,所述永磁体能够在感温铁氧体没有磁性时磁化簧片使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发生磁吸连接;所述永磁体能够在感温铁氧体具有磁性时与感温铁氧体形成一个不能使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发生磁吸作用的磁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磁敏温度开关,包括干簧管和设置在套设在干簧管上的感温磁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簧管包括由玻璃管主体和分别设置在玻璃管主体两端的第一引脚固定部和第二引脚固定部组成的玻璃管,设置在玻璃管主体内且分别位于玻璃管主体左端和右端的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以及分别与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连接的引脚,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的引脚对应穿设在第一引脚固定部和第二引脚固定部上,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的自由端相对间隔设置,所述感温磁组包括的一个永磁体和一个感温铁氧体,永磁体和感温铁氧体相互拼接,所述玻璃管从左到右依次分为第一可驱动区、第一感应盲区、第二可驱动区、第二感应盲区、第三可驱动区,所述永磁体设置在玻璃管的外侧且位于第一可驱动区或第三可驱动区,所述感温铁氧体也对应永磁体的设置位置设置在第一感应盲区或第二感应盲区中,所述永磁体能够在感温铁氧体没有磁性时磁化簧片使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发生磁吸连接;所述永磁体能够在感温铁氧体具有磁性时与感温铁氧体形成一个不能使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发生磁吸作用的磁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敏温度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管的长度为L,所述第一可驱动区的长度为D1、第一感应盲区的长度为D2、第二可驱动区的长度为D3、第二感应盲区的长度为D4、第三可驱动区的长度为D5,则D1+D...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智华,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川东磁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