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位可控的入渗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541029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4: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位可控的入渗试验装置,属于水文实验设备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远离注水坑的一侧设置有储水组件,所述固定座的一侧中心处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注水坑位置对应,所述固定座在所述第一通孔处固定连接有水位调节组件;所述水位调节组件包括放置框、若干空心管、若干固定杆、若干浮杆及放水组件,所述放置框的外壁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固定连接;当实验装置放置在地面时,所述放置框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注水坑内部,所述放置框的外壁与所述注水坑的内壁相贴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降低操作人员体力劳动的效果。

An infiltration test device with controllable water lev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位可控的入渗试验装置
本技术涉及水文实验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水位可控的入渗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土壤入渗率,又称土壤入渗速率或土壤渗透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地表单位面积土壤的入渗水量。入渗率与入渗过程有关。土壤入渗率在初期非常大,这时的入渗率称为最初入渗率,简称初渗率。又继随降雨的延续和增加,入渗率由大变小,最后保持一定的稳定值,此值称为最后入渗率或稳渗率,可用以表征土壤的渗透特性。这是因为由于降水的继续,而使得土壤中大小孔隙均被填满,而无法继续使土壤中的水保持快速的流动。现有测量方法是,在被测试的土壤中挖设注水坑,保持注水坑中的水位高度不变,在一定时间内,检测向注水坑中加入的水量。可以计算得出被检测土壤的入渗率。但是,现有的都是人工方式添加水量,工作时间长,增加操作人员的体力劳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位可控的入渗试验装置,具有降低操作人员体力劳动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水位可控的入渗试验装置,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远离注水坑的一侧设置有储水组件,所述固定座的一侧中心处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注水坑位置对应,所述固定座在所述第一通孔处固定连接有水位调节组件;所述水位调节组件包括放置框、若干空心管、若干固定杆、若干浮杆及放水组件,所述放置框的外壁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固定连接;当实验装置放置在地面时,所述放置框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注水坑内部,所述放置框的外壁与所述注水坑的内壁相贴合,所述空心管与所述放置框的内壁两侧固定连接,所述空心管靠近所述放置框中心点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空心管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固定杆与所述空心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浮杆滑动套设在所述固定杆的外周面,所述浮杆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空心管的外侧,所述空心管的靠近所述放置框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放水组件设置在所述固定板、所述储水组件及所述固定座上,当所述固定板与所述浮杆相对一侧重合时,启动放水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注水坑中的水部分进入测试土壤中,注水坑中的水位下降带动浮杆下降,浮杆与固定板相分离,启动放水组件,放水组件将储水组件中的清水汇入注水坑中,保证注水坑中的水位高度保持不变,方法简单快捷,装置实现自动化,降低了操作人员的体力劳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储水组件包括支撑板、储水箱、通水管,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固定座远离所述注水坑的一侧相固定,所述支撑板远离所述第一通孔的一侧与所述固定座的一侧平齐,所述储水箱与所述支撑板靠近所述固定座中心点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储水箱的底部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通水管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储水箱上所述第三通孔处,且所述通水管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放置框的内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备用水放置在储水箱内部,备用水通过通水管流入注水坑内部,且通过管一端位于放置框的内部,便于水直接汇入注水坑。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放水组件包括触点开关、PLC控制器及电磁阀,所述电磁阀设置在所述通水管的外周面,所述触点开关与所述固定板靠近所述浮杆的一侧固定,所述PLC控制器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座远离所述注水坑的一侧,所述PLC控制器与所述电磁阀及所述触点开关电性连接并形成闭合电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注水坑中水慢慢渗透入实验土壤时,浮杆随着水位下降而下降,浮杆与触点开关相分开,触点开关将信号发送给PLC控制器,PLC控制器发送信号给电磁阀,电磁阀打开位于通水管内部的流道,储水箱内部的水流向注水坑内部;当浮杆受到浮力向上运动时,浮杆碰触到固定座上的触点开关,触点开关将电信号发送给PLC控制器,PLC控制器发送信号给电磁阀,电磁阀关闭流道,储水箱内部的水无法通水管流入注水坑内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板靠近所述触点开关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橡胶保护块,橡胶保护块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触点开关位于所述橡胶保护块的内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保护块的表面柔性很好,浮杆向上运动时,碰触到橡胶保护块,非常轻松使橡胶保护块发生形变,橡胶保护块避免水与触点开关相接触,提高了触点开关的使用寿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浮杆位于所述空心管外侧的部分外周面固定套接有浮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浮板一方面的作用是增加与水的接触面积,使浮杆所受的浮力变大;另外浮板由于自身重力的缘故,当水位下降的同时,浮板能带动浮杆向下运动。使浮杆随着注水坑中的水位的位置变化而变化。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通水管远离所述储水箱的一端内部固定连接有防溅块,所述防溅块为半球,所述防溅块的平底面与所述通水管靠近所述注水坑的一端相平齐,且所述防溅块的弧形外周面开设有若干流水孔,且所述流水孔的中轴线与所述通水管的中轴线相平行。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通水管的水即将要涌出通水管时,水流受到防溅块的阻挡,水流趋于平缓,水流从流水孔处流入注水坑。使注水坑中的水平面不会产生较大的波纹,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座靠近所述注水坑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伸缩组件,每个所述伸缩组件包括立柱、两个导杆及螺杆,所述固定座远离所述注水坑的一侧开设有若干第四通孔,且所述固定座在所述第四通孔处与所述螺杆转动连接,所述螺杆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固定座的外侧,且所述立柱的内部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所述导杆与所述固定座靠近所述注水坑的一侧固定连接,且所述导杆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立柱的内部,所述导杆与所述立柱滑动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通过旋转螺杆,即可改变立柱与固定座之间的距离,且导杆限制了立柱的运动路径。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螺杆位于所述固定座远离所述注水坑一侧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转把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旋转把手方便了人们更快的旋转螺杆,提高了操作效率。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固定座、水位调节组件、储水组件及放水组件,实现装置自动化,保证了注水坑中水面高度不变,降低了操作人员的体力劳动。2.通过螺杆、导杆、立柱及旋转把手,方便操作人员根据土壤表面平整度对装置进行调整。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B-B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的A-A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固定座;2、储水组件;11、第一通孔;3、水位调节组件;31、放置框;32、空心管;33、固定杆;34、浮杆;35、第二通孔;36、固定板;4、放水组件;21、支撑板;22、储水箱;23、通水管;24、第三通孔;41、触点开关;42、PLC控制器;43、电磁阀;37、橡胶保护块;5、浮板;6、防溅块;61、流水孔;7、伸缩组件;71、立柱;72、导杆;73、螺杆;74、第四通孔;8、旋转把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位可控的入渗试验装置,包括固定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远离注水坑的一侧设置有储水组件(2),所述固定座(1)的一侧中心处开设有第一通孔(11),所述第一通孔(11)与所述注水坑位置对应,所述固定座(1)在所述第一通孔(11)处固定连接有水位调节组件(3);/n所述水位调节组件(3)包括放置框(31)、若干空心管(32)、若干固定杆(33)、若干浮杆(34)及放水组件(4),所述放置框(31)的外壁与所述第一通孔(11)的内壁固定连接;当实验装置放置在地面时,所述放置框(31)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注水坑内部,所述放置框(31)的外壁与所述注水坑的内壁相贴合,所述空心管(32)与所述放置框(31)的内壁两侧固定连接,所述空心管(32)靠近所述放置框(31)中心点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通孔(35),所述第二通孔(35)与所述空心管(32)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固定杆(33)与所述空心管(32)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浮杆(34)滑动套设在所述固定杆(33)的外周面,所述浮杆(34)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空心管(32)的外侧,所述空心管(32)的靠近所述放置框(31)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固定板(36),所述放水组件(4)设置在所述固定板(36)、所述储水组件(2)及所述固定座(1)上,当所述固定板(36)与所述浮杆(34)相对一侧重合时,启动放水组件(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位可控的入渗试验装置,包括固定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远离注水坑的一侧设置有储水组件(2),所述固定座(1)的一侧中心处开设有第一通孔(11),所述第一通孔(11)与所述注水坑位置对应,所述固定座(1)在所述第一通孔(11)处固定连接有水位调节组件(3);
所述水位调节组件(3)包括放置框(31)、若干空心管(32)、若干固定杆(33)、若干浮杆(34)及放水组件(4),所述放置框(31)的外壁与所述第一通孔(11)的内壁固定连接;当实验装置放置在地面时,所述放置框(31)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注水坑内部,所述放置框(31)的外壁与所述注水坑的内壁相贴合,所述空心管(32)与所述放置框(31)的内壁两侧固定连接,所述空心管(32)靠近所述放置框(31)中心点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通孔(35),所述第二通孔(35)与所述空心管(32)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固定杆(33)与所述空心管(32)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浮杆(34)滑动套设在所述固定杆(33)的外周面,所述浮杆(34)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空心管(32)的外侧,所述空心管(32)的靠近所述放置框(31)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固定板(36),所述放水组件(4)设置在所述固定板(36)、所述储水组件(2)及所述固定座(1)上,当所述固定板(36)与所述浮杆(34)相对一侧重合时,启动放水组件(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位可控的入渗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组件(2)包括支撑板(21)、储水箱(22)、通水管(23),所述支撑板(21)与所述固定座(1)远离所述注水坑的一侧相固定,所述支撑板(21)远离所述第一通孔(11)的一侧与所述固定座(1)的一侧平齐,所述储水箱(22)与所述支撑板(21)靠近所述固定座(1)中心点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储水箱(22)的底部开设有第三通孔(24),所述通水管(23)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储水箱(22)上所述第三通孔(24)处,且所述通水管(23)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放置框(31)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位可控的入渗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水组件(4)包括触点开关(41)、PLC控制器(42)及电磁阀(4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青松董洪信周凯李金华丁加宏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