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链卷圆模具的快速更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4010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4: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铰链卷圆模具领域,公开了一种铰链卷圆模具的快速更换结构,包括上模固定块、上模、下模固定台和下模,所述上模下端左侧设置有上模内凹导向弧面,所述下模左侧设置有与上模内凹导向弧面配合对板材进行卷圆的板材固定槽和下模内凹导向弧面,所述上模固定块的下端设置有水平方向贯穿的“T”形上模固定槽,所述不同型号上模的上端都设置有与“T”形上模固定槽匹配的“T”形上模固定头,所述下模固定台上设置有水平方向贯穿的倒“T”形下模固定槽,所述不同型号的下模的下端都设置有与倒“T”形下模固定槽匹配的倒“T”形下模固定头。更换上模和下模快速方便,结构简单,减小了更换难度,节省更换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Quick replacement structure of hinge rolling di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铰链卷圆模具的快速更换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铰链卷圆模具,特别涉及一种铰链卷圆模具的快速更换结构。
技术介绍
在铰链的生产制造过程中,都有对板材进行铰链的卷圆处理这一过程,现有的铰链卷圆处理一般都是通过模具进行冲压而成,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各种生活生产工具的日益丰富,所需铰链的类别越来越多,工厂通常会接到各种规格大小不同的铰链生产订单,在生产中,不同类型的铰链卷圆过程需要不同的模具来进行冲压,不同铰链的卷圆模具的更换比较复杂,会耗费较多的时间来跟换和对位校准,对更换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对生产的效率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铰链卷圆模具的快速更换结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铰链卷圆模具的快速更换结构,包括上模固定块、上模、下模固定台和下模,所述上模下端左侧设置有上模内凹导向弧面,所述下模左侧设置有与上模内凹导向弧面配合对板材进行卷圆的板材固定槽和下模内凹导向弧面,所述上模固定块的下端设置有水平方向贯穿的“T”形上模固定槽,所述上模的上端设置有与“T”形上模固定槽匹配的“T”形上模固定头,所述下模固定台上设置有水平方向贯穿的倒“T”形下模固定槽,所述下模的下端设置有与倒“T”形下模固定槽匹配的倒“T”形下模固定头。更换上模和下模快速方便,结构简单,减小了更换难度,节省更换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的是:所述下模包括左模块和右模块,所述左模块下端左侧设置有与倒“T”形下模固定槽下端左侧水平内凹部分匹配的左模块左凸台,所述左模块下端右侧设置有向左水平内凹的左模块右凹台,所述右模块包括右模成型主体和设置在右模成型主体右上端的右模限位凸台,所述右模成型主体下端右侧设置有与倒“T”形下模固定槽下端右侧水平内凹部分匹配的右模块右凸台,所述右模成型主体下端左侧设置有向左水平突出的右模块左凸台,所述左模块右凹台的高度与右模块左凸台的高度相同,所述左模块右凹台的左右宽度小于右模块左凸台的左右宽度,所述板材固定槽由右模成型主体上部与左模块上部的间隙组成,所述下模内凹导向弧面设置在右模成型主体上端左侧,所述右模限位凸台左侧与左模块上端右侧的水平距离与上模的左右宽度相同。左模块和右模块组合出需要的板材固定槽和下模内凹导向弧面,组合更换方便灵活。进一步的是:所述上模固定块的左右两侧与上模对应位置设置有多个水平贯穿侧壁的固定螺纹孔,所述固定螺纹孔内设置有与其匹配的用于固定上模的固定螺栓。对运动的上模进行固定,防止滑动移位。进一步的是:所述固定螺栓的螺帽上对应两侧都设置有手拧螺杆。直接用手动调节调位螺栓来对螺母上端进行限位,操作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前视图;图2为下模的前视图。图中标记为:上模固定块100、“T”形上模固定槽110、固定螺栓120、手拧螺杆121、上模200、“T”形上模固定头210、上模内凹导向弧面220、下模固定台300、倒“T”形下模固定槽310、下模400、倒“T”形下模固定头410、板材固定槽420、下模内凹导向弧面430、左模块440、左模块左凸台441、左模块右凹台442、右模块450、右模成型主体451、右模限位凸台452、右模块右凸台453、右模块左凸台45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的一种铰链卷圆模具的快速更换结构,包括上模固定块100、上模200、下模固定台300和下模400,所述上模200下端左侧设置有上模内凹导向弧面220,所述下模400左侧设置有与上模内凹导向弧面220配合对板材进行卷圆的板材固定槽420和下模内凹导向弧面430,所述上模固定块100的下端设置有水平方向贯穿的“T”形上模固定槽110,所述上模200的上端设置有与“T”形上模固定槽110匹配的“T”形上模固定头210,所述下模固定台300上设置有水平方向贯穿的倒“T”形下模固定槽310,所述下模400的下端设置有与倒“T”形下模固定槽310匹配的倒“T”形下模固定头410。不同型号上模200的上端都设置有与“T”形上模固定槽110匹配的“T”形上模固定头210,,不同型号的下模400的下端都设置有与倒“T”形下模固定槽310匹配的倒“T”形下模固定头410。在需要更换不同型号的上模200和下模400时,直接将上模200和下模400分别水平从“T”形上模固定槽110和倒“T”形下模固定槽310推动滑出,再将需要使用的上模200和下模400分别水平对位推入“T”形上模固定槽110和倒“T”形下模固定槽310内即可。更换上模200和下模400快速方便,减小了更换难度,节省更换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上述的基础上,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下模400包括左模块440和右模块450,所述左模块440下端左侧设置有与倒“T”形下模固定槽310下端左侧水平内凹部分匹配的左模块左凸台441,所述左模块440下端右侧设置有向左水平内凹的左模块右凹台442,所述右模块450包括右模成型主体451和设置在右模成型主体451右上端的右模限位凸台452,所述右模成型主体451下端右侧设置有与倒“T”形下模固定槽310下端右侧水平内凹部分匹配的右模块右凸台453,所述右模成型主体451下端左侧设置有向左水平突出的右模块左凸台454,所述左模块右凹台442的高度与右模块左凸台454的高度相同,所述左模块右凹台442的左右宽度小于右模块左凸台454的左右宽度,所述板材固定槽420由右模成型主体451上部与左模块440上部的间隙组成,所述下模内凹导向弧面430设置在右模成型主体451上端左侧,所述右模限位凸台452左侧与左模块440上端右侧的水平距离与上模200的左右宽度相同。左模块440和右模块450组合出需要的板材固定槽420和下模内凹导向弧面430,组合更换方便灵活。在上述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所述上模固定块100的左右两侧与上模对应位置设置有多个水平贯穿侧壁的固定螺纹孔,所述固定螺纹孔内设置有与其匹配的用于固定上模的固定螺栓120。在对板材的卷圆过程中,对运动的上模200进行固定,防止滑动移位。在上述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所述固定螺栓120的螺帽上对应两侧都设置有手拧螺杆121。固定螺栓120为在市场上购买的普通的螺栓,在螺栓的螺栓帽对应的两水平侧垂直焊接上两根较小的金属棒即可。直接用手动调节调位螺栓来对螺母上端进行限位,操作方便。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铰链卷圆模具的快速更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固定块(100)、上模(200)、下模固定台(300)和下模(400),所述上模(200)下端左侧设置有上模内凹导向弧面(220),所述下模(400)左侧设置有与上模内凹导向弧面(220)配合对板材进行卷圆的板材固定槽(420)和下模内凹导向弧面(430),所述上模固定块(100)的下端设置有水平方向贯穿的“T”形上模固定槽(110),所述上模(200)的上端设置有与“T”形上模固定槽(110)匹配的“T”形上模固定头(210),所述下模固定台(300)上设置有水平方向贯穿的倒“T”形下模固定槽(310),所述下模(400)的下端设置有与倒“T”形下模固定槽(310)匹配的倒“T”形下模固定头(4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铰链卷圆模具的快速更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固定块(100)、上模(200)、下模固定台(300)和下模(400),所述上模(200)下端左侧设置有上模内凹导向弧面(220),所述下模(400)左侧设置有与上模内凹导向弧面(220)配合对板材进行卷圆的板材固定槽(420)和下模内凹导向弧面(430),所述上模固定块(100)的下端设置有水平方向贯穿的“T”形上模固定槽(110),所述上模(200)的上端设置有与“T”形上模固定槽(110)匹配的“T”形上模固定头(210),所述下模固定台(300)上设置有水平方向贯穿的倒“T”形下模固定槽(310),所述下模(400)的下端设置有与倒“T”形下模固定槽(310)匹配的倒“T”形下模固定头(4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铰链卷圆模具的快速更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400)包括左模块(440)和右模块(450),所述左模块(440)下端左侧设置有与倒“T”形下模固定槽(310)下端左侧水平内凹部分匹配的左模块左凸台(441),所述左模块(440)下端右侧设置有向左水平内凹的左模块右凹台(442),所述右模块(450)包括右模成型主体(451)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广勇宋辉梁壮杨兆友李峰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永汉格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