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式水箱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3356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1:54
一种排污式水箱结构,包括箱体、第一管道以及第二管道;所述箱体内部设置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与所述箱体的内壁共同将所述箱体的内部分隔形成有第一收容空间、第二收容空间以及第三收容空间,所述第二收容空间位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与第三收容空间之间,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上均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收容空间、第二收容空间以及第三收容空间通过所述通孔相互连通;所述第一管道装设于所述箱体的第一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二管道装设于所述箱体的第三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隔板的通孔远离所述箱体的底面设置,且所述第一隔板的通孔与所述箱体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隔板的通孔与所述箱体的底面之间的距离。

Structure of blowdown water tan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排污式水箱结构
本技术涉及水箱
,尤其涉及一种排污式水箱结构。
技术介绍
焦化、石墨加工等行业在焦炭焙烧过程中通常通过喷淋塔、电捕焦等捕捉焦油;但是进入喷淋塔的焦油与喷淋塔内的循环水混合后很难进行处理,而且会堵塞喷淋塔的喷头进而影响生产。目前主要是通过频繁清理喷淋塔内的焦油、更换循环水来应对此问题,这种方式不仅劳动强度大、也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排污式水箱结构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排污式水箱结构,操作便捷,检测效率高,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排污式水箱结构,包括箱体、第一管道以及第二管道;所述箱体内部设置有第一隔板和与第一隔板间隔设置的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与所述箱体的内壁共同将所述箱体的内部分隔形成有第一收容空间、第二收容空间以及第三收容空间,所述第二收容空间位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与第三收容空间之间,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上均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收容空间、第二收容空间以及第三收容空间通过所述通孔相互连通;所述第一管道装设于所述箱体的第一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二管道装设于所述箱体的第三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隔板的通孔远离所述箱体的底面设置,且所述第一隔板的通孔与所述箱体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隔板的通孔与所述箱体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箱体的底面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隔板的通孔与所述箱体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并大于所述第一隔板的通孔与所述箱体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管道靠近所述箱体的底面的一端设置有过滤罩。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收容区、第二收容区以及第三收容区的底部均设置有排污阀。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隔板以及第二隔板均呈长方体状,且所述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平行间隔设置。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隔板的通孔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隔板的通孔的尺寸。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排污式水箱结构,通过设置有将箱体内部分隔成第一收容空间、第二收容空间以及第三收容空间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且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开设有通孔,并且所述第一隔板的通孔与所述箱体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隔板的通孔与所述箱体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可以达到对箱体中的水进行过滤的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排污式水箱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排污式水箱结构的第一隔板的侧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排污式水箱结构的第二隔板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技术,并不是为了限定本技术。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此外,“多个”、“若干”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排污式水箱结构100,包括箱体10、第一管道20以及第二管道30;所述箱体10内部设置有第一隔板11和与第一隔板11间隔设置的第二隔板12,所述第一隔板11和第二隔板12与所述箱体10的内壁共同将所述箱体10的内部分隔形成有第一收容空间101、第二收容空间102以及第三收容空间103,所述第二收容空间102位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01与第三收容空间103之间,所述第一隔板11和第二隔板12上均开设有通孔13,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01、第二收容空间102以及第三收容空间103通过所述通孔13相互连通;所述第一管道20装设于所述箱体10的第一收容空间101内,所述第二管道30装设于所述箱体10的第三收容空间103内;所述第一隔板11的通孔13远离所述箱体10的底面设置,且所述第一隔板12的通孔13与所述箱体10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隔板12的通孔13与所述箱体10的底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管道20用于将喷淋塔(图未示)内的水引流至所述箱体10的第一收容空间101内,所述第二管道30用于连接抽水装置(如抽水泵)将所述箱体10内的水抽至外部管道(图未示)。喷淋塔里的水通过所述第一管道20流至所述箱体10的第一收容空间101内后,所述箱体10的第一收容空间101内的水经所述第一隔板11的通孔13流至所述箱体10的第二收容空间102内;由于所述第一隔板11的通孔13远离所述箱体10的底面设置,使得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01的水中重量较重的焦油和杂质无法经所述第一隔板11的通孔13流至所述箱体10的第二收容空间102内,进而使水中重量较重的焦油和杂质沉淀于所述箱体10的第一收容空间101底部以实现一次过滤;所述箱体10的第二收容空间102内的水经所述第二隔板12的通孔13流至所述箱体10的第三收容空间103内,由于所述第一隔板11的通孔13与所述箱体10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隔板12的通孔13与所述箱体10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使得所述第二收容空间102的水中重量较重的焦油和杂质无法经所述第二隔板12的通孔13流至所述箱体10的第三收容空间103内,进而使水中重量较重的焦油和杂质沉淀于所述箱体10的第二收容空间102底部以实现二次过滤。如此,通过设置有将箱体10内部分隔成第一收容空间101、第二收容空间102以及第三收容空间103的第一隔板11和第二隔板12,且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开设有通孔13,并且且所述第一隔板12的通孔13与所述箱体10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隔板12的通孔13与所述箱体10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使箱体10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污式水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第一管道以及第二管道;所述箱体内部设置有第一隔板和与第一隔板间隔设置的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与所述箱体的内壁共同将所述箱体的内部分隔形成有第一收容空间、第二收容空间以及第三收容空间,所述第二收容空间位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与第三收容空间之间,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上均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收容空间、第二收容空间以及第三收容空间通过所述通孔相互连通;所述第一管道装设于所述箱体的第一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二管道装设于所述箱体的第三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隔板的通孔远离所述箱体的底面设置,且所述第一隔板的通孔与所述箱体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隔板的通孔与所述箱体的底面之间的距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污式水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第一管道以及第二管道;所述箱体内部设置有第一隔板和与第一隔板间隔设置的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与所述箱体的内壁共同将所述箱体的内部分隔形成有第一收容空间、第二收容空间以及第三收容空间,所述第二收容空间位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与第三收容空间之间,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上均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收容空间、第二收容空间以及第三收容空间通过所述通孔相互连通;所述第一管道装设于所述箱体的第一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二管道装设于所述箱体的第三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隔板的通孔远离所述箱体的底面设置,且所述第一隔板的通孔与所述箱体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隔板的通孔与所述箱体的底面之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污式水箱结构,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建锋索景法姚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斯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