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体育用柔韧性锻炼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53282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1: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体育用柔韧性锻炼装置,包括底座、主杆和副杆,所述底座的顶部活动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一侧活动连接有主杆,所述主杆的内部插接有副杆,所述主杆的一侧通过第二转轴活动连接有伸缩装置,所述底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该体育用柔韧性锻炼装置,通过坐板和第一转轴的设置,使用时锻炼者坐在坐板上,双脚抵住副杆向前用力,继而使第一转轴带动副杆张开,从而使锻炼者腿部张开,通过伸缩装置的设置,当锻炼者腿部张开时,腿向后收,弹簧收紧,进而带动第一弧形杆和第二弧形杆并拢,继而使副杆贴着锻炼者的脚一起靠合,循环动作,从而达到了锻炼了腿部的柔韧性。

A flexible exercise device for spor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体育用柔韧性锻炼装置
本技术涉及体育器材
,具体为一种体育用柔韧性锻炼装置。
技术介绍
健美操是一种有氧运动,特征是持续一定时间的,中低程度的全身运动,主要锻炼练习者的心肺功能,是有氧耐力素质的基础,跳健美操有诸多好处,不仅能帮助我们有效的强身健体,而且还有减肥的功效,这种运动减肥方法集健美和健身于一体,特别适合女性,受到了广大女性同胞的喜爱,健美操从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到90年代后期蓬勃发展,经历了三十多个春秋,随着国内外比赛的增多,比赛规则的不断完善,健美操正逐步走向成熟。对健美操运动员来说,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包括力量、力度、耐力、协调性、柔韧性和表现力等,其中柔韧性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柔韧素质在竞技健美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柔韧素质能够增加动作的幅度,使动作更加舒展,姿态造型更加优美并更具有艺术表现力,是高质量完成动作的基本保证,同时良好的柔韧素质还能有效的预防运动损伤和延长运动寿命,传统一字马的方法,由于没有辅助健身器材训练的过程很痛苦,训练动作很难完成,训练效果不佳,因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体育用柔韧性锻炼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体育用柔韧性锻炼装置,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体育用柔韧性锻炼装置,包括底座、主杆和副杆,所述底座的顶部活动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一侧活动连接有主杆,所述主杆的内部插接有副杆,所述主杆的一侧通过第二转轴活动连接有伸缩装置,所述底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内部插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坐板。可选的,所述主杆的底部活动连接有滚轮。可选的,所述副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挡板。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上表面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可选的,所述坐板的上表面设置有海绵垫。可选的,所述伸缩装置包括第一弧形杆、第二弧形杆和中杆,所述第一弧形杆的内部活动连接有中杆,所述中杆的一端活动连接有第二弧形杆,所述第一弧形杆的一侧通过弹簧与第二弧形杆活动连接。(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体育用柔韧性锻炼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体育用柔韧性锻炼装置,通过主杆和副杆的设置,使用时根据使用者腿部长度适当拉出副杆,提高了该装置适用人群的范围,通过坐板和第一转轴的设置,使用时锻炼者坐在坐板上,双脚抵住副杆向前用力,继而使第一转轴带动副杆张开,从而使锻炼者腿部张开,通过伸缩装置的设置,当锻炼者腿部张开时,腿向后收,弹簧收紧,进而带动第一弧形杆和第二弧形杆并拢,继而使副杆贴着锻炼者的脚一起靠合,循环动作,从而达到了锻炼了腿部的柔韧性。2、该体育用柔韧性锻炼装置,通过海绵垫的设置,达到了提高锻炼者使用该装置的舒适度,通过挡板的设置,防止锻炼者使用该装置时,脚脱离副杆,通过底座的设置,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通过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设置,达到了调节坐板远近的效果,越近韧带拉开的越大,越远,韧带拉开的越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伸缩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座;2、主杆;3、副杆;4、第一转轴;5、第二转轴;6、伸缩装置;601、第一弧形杆;602、第二弧形杆;603、中杆;604、弹簧;7、连接块;8、第一连接杆;9、第二连接杆;10、坐板;11、滚轮;12、挡板;13、固定螺栓;14、海绵垫。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体育用柔韧性锻炼装置,包括底座1、主杆2和副杆3,底座1的顶部活动连接有第一转轴4,通过底座1的设置,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第一转轴4的一侧活动连接有主杆2,主杆2的内部插接有副杆3,通过主杆2和副杆3的设置,使用时根据使用者腿部长度适当拉出副杆3,提高了该装置适用人群的范围,主杆2的一侧通过第二转轴5活动连接有伸缩装置6;为了达到锻炼腿部的柔韧性,设置伸缩装置,当锻炼者腿部张开时,腿向后收,弹簧604收紧,进而带动第一弧形杆601和第二弧形杆602并拢,继而使副杆3贴着锻炼者的脚一起靠合,循环动作即可;底座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块7,连接块7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8,第一连接杆8的内部插接有第二连接杆9,通过第一连接杆8和第二连接杆9的设置,达到了调节坐板10远近的效果,越近韧带拉开的越大,越远,韧带拉开的越小,第二连接杆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坐板10,通过坐板10和第一转轴4的设置,使用时锻炼者坐在坐板10上,双脚抵住副杆3向前用力,继而使第一转轴4带动副杆3张开,从而使锻炼者腿部张开,主杆2的底部活动连接有滚轮11,为了方便锻炼者张开副杆3,设置滚轮11,副杆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挡板12,通过挡板12的设置,防止锻炼者使用该装置时,脚脱离副杆3,第一连接杆8的上表面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13,坐板10的上表面设置有海绵垫14,通过海绵垫14的设置,达到了提高锻炼者使用该装置的舒适度,伸缩装置6包括第一弧形杆601、第二弧形杆602和中杆603,第一弧形杆601的内部活动连接有中杆603,中杆603的一端活动连接有第二弧形杆602,第一弧形杆601的一侧通过弹簧604与第二弧形杆602活动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底座1的底部设置有橡胶垫,防止锻炼者长期锻炼,导致地面刮花。综上所述,该体育用柔韧性锻炼装置,使用时,通过主杆2和副杆3的设置,使用时根据使用者腿部长度适当拉出副杆3,提高了该装置适用人群的范围,通过坐板10和第一转轴4的设置,使用时锻炼者坐在坐板10上,双脚抵住副杆3向前用力,继而使第一转轴4带动副杆3张开,从而使锻炼者腿部张开,通过伸缩装置的设置,当锻炼者腿部张开时,腿向后收,弹簧604收紧,进而带动第一弧形杆601和第二弧形杆602并拢,继而使副杆3贴着锻炼者的脚一起靠合,循环动作,从而达到了锻炼了腿部的柔韧性,通过海绵垫14的设置,达到了提高锻炼者使用该装置的舒适度,通过挡板12的设置,防止锻炼者使用该装置时,脚脱离副杆3,通过底座1的设置,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通过第一连接杆8和第二连接杆9的设置,达到了调节坐板10远近的效果,越近韧带拉开的越大,越远,韧带拉开的越小。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体育用柔韧性锻炼装置,包括底座(1)、主杆(2)和副杆(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部活动连接有第一转轴(4),所述第一转轴(4)的一侧活动连接有主杆(2),所述主杆(2)的内部插接有副杆(3),所述主杆(2)的一侧通过第二转轴(5)活动连接有伸缩装置(6),所述底座(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块(7),所述连接块(7)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8),所述第一连接杆(8)的内部插接有第二连接杆(9),所述第二连接杆(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坐板(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体育用柔韧性锻炼装置,包括底座(1)、主杆(2)和副杆(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部活动连接有第一转轴(4),所述第一转轴(4)的一侧活动连接有主杆(2),所述主杆(2)的内部插接有副杆(3),所述主杆(2)的一侧通过第二转轴(5)活动连接有伸缩装置(6),所述底座(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块(7),所述连接块(7)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8),所述第一连接杆(8)的内部插接有第二连接杆(9),所述第二连接杆(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坐板(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体育用柔韧性锻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杆(2)的底部活动连接有滚轮(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体育用柔韧性锻炼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世勇郑遐
申请(专利权)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