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轮装置以及吹风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529567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0:4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风轮装置以及吹风设备,包括壳体、发热体单元以及风轮,所述壳体内形成有风道,所述风道包括顺接的第一风道以及第二风道,所述风轮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二风道具有避让区域,所述发热体单元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内,所述发热体单元包括遮挡所述第二风道的遮挡状态以及避让所述第二风道的避让状态,当所述发热体单元处于避让状态的条件下,所述发热体单元容置于所述避让区域内。本申请的风轮装置以及吹风设备,具有结构紧凑的优点。

Wind wheel device and blowing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轮装置以及吹风设备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
,尤其涉及一种风轮装置以及吹风设备。
技术介绍
以冷风扇为例,相关技术中,为实现冷/热气流切换,在冷风扇内部安装有活动的发热体,依靠移动装置来驱动发热体平移,进而冷/热气流切换;发热体的平移要求有足够的内部空间,使得吹风设备的体积庞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风轮装置以及吹风设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风轮装置,包括壳体、发热体单元以及风轮,所述壳体内形成有风道,所述风道包括顺接的第一风道以及第二风道,所述风轮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二风道具有避让区域,所述发热体单元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内,所述发热体单元包括遮挡所述第二风道的遮挡状态以及避让所述第二风道的避让状态,当所述发热体单元处于避让状态的条件下,所述发热体单元容置于所述避让区域内。进一步地,所述避让区域由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一侧向外突出形成。进一步地,在所述发热体单元处于避让状态的条件下,所述发热体单元的背离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一侧的表面至所述第二风道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之间的最小宽度C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风道末端的宽度。进一步地,所述发热体单元的转动轴线与所述风轮的转动轴线平行。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风道的沿气流方向的首端处的宽度与末端处的宽度的比值为1.6-2。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间隔设置的蜗舌和蜗壳,所述蜗舌和所述蜗壳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风道,所述蜗舌与所述风轮的外缘之间的间距E为2-4mm。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间隔设置的蜗舌和蜗壳,所述蜗舌和所述蜗壳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风道,所述蜗壳的内表面与所述风轮的外缘之间的间距D,沿气流方向逐渐增大。进一步地,所述蜗壳的内表面的形状为渐开线,所述渐开线以所述风轮为基圆。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第一端板、第一侧板、第二端板以及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端板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第二端板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一端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端板以及所述第二侧板共同围设成所述风道;所述发热体单元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上,所述风轮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包括位于所述风道同一侧的蜗壳和子侧板,所述蜗壳对应所述第一风道,所述子侧板对应所述第二风道;所述蜗壳和子侧板为分体式结构;或者,所述蜗壳和子侧板一体成型。进一步地,当所述蜗壳和子侧板为分体式结构时,所述蜗壳和子侧板的其中之一形成有卡扣,其中另一形成有卡槽,所述卡扣卡入所述卡槽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板形成有开放槽,所述开放槽延伸至所述第一端板的边缘处且在所述第一端板的边缘处形成有开口;所述发热体单元包括发热主体部以及位于所述发热主体部一端的轴部,所述轴部能够从所述开口处置入所述开放槽内;所述风轮装置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轴部驱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风轮装置还包括轴套,所述开放槽的背离所述开口的末端形成有圆弧形孔,所述轴套设置于所述圆弧形孔内且与所述圆弧形孔适配,所述轴套套接于所述轴部上;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动力轴,所述动力轴伸入所述轴套内且与所述轴部驱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壳体还包括弹性扣;所述第一侧板的边缘处设置有至少一所述弹性扣;和/或,所述第二侧板的边缘处形成有至少一所述弹性扣。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吹风设备,包括外壳以及上述的风轮装置;所述风轮装置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上形成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风道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连通。本申请实施例的风轮装置通过设置顺接的第一风道以及第二风道,发热体单元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内,并且第二风道具有避让区域,发热体单元处于避让状态的条件下,发热体单元转动到避让区域内,因此发热体单元只需占用较小的空间,使得风轮装置结构紧凑。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风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其中,部分结构为爆炸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结构的再一视角的示意图;图4为沿图3中A-A方向的剖视图逆时针转动90°后的示意图,其中,发热体单元处于遮挡状态;图5为与图4处于相同剖视位置的示意图,其中,发热体单元处于避让状态;图6为图1所示风轮装置再一其他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2的H处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壳体1;风道11;第一风道111;蜗舌111a;蜗壳111b;第二风道112;避让区域112b;子侧板112c;卡扣113;卡槽114;第一端板12;开放槽121;开口122;圆弧形孔123;台阶面124;第一侧板13;第二端板14;第二侧板15;弹性扣16;定位螺孔17;导向柱18;发热体单元2;发热主体部21;轴部22;驱动机构23;轴套24;轴肩241;风轮3;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上”、“下”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图3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为了便于描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所述风轮装置应用于暖风机为例进行描述。请参阅图1至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风轮装置,包括壳体1、发热体单元2以及风轮3,壳体1内形成有风道11,风道11包括顺接的第一风道111以及第二风道112,风轮3设置于第一风道111内,发热体单元2转动地设置于第二风道112内,即风道11内的气流方向是从第一风道111流向第二风道112(参照图4和图5中的箭头方向),第二风道112具有避让区域112b,发热体单元2包括遮挡第二风道112的遮挡状态以及避让第二风道112的避让状态。可以理解的是,请参阅图4,避让区域112b可以由所述第二风道112的第一侧向外突出形成,一体注塑成型,工艺简单且美观。具体地,请参阅图4,当发热体单元2转动至遮挡第二风道112的角度,发热体单元2处于遮挡状态,在此状态下,风轮3驱动气流从第一风道111进入风道11内,气流通过发热体单元2完成加热升温,并从第二风道112排出,完成暖风机的吹热风功能;请参阅图5,当发热体单元2转动至避让第二风道112的角度,发热体单元2处于避让状态,在此状态下,风轮3驱动气流从第一风道111进入风道11内,并从第二风道112排出,从而完成暖风机的吹常温风功能。本申请实施例的风轮装置,将发热体单元2转动地设置于第二风道112内,使得发热体单元2只需占用较小的空间,能够使得风轮装置结构紧凑;再者,当发热体单元2处于避让状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发热体单元(2)以及风轮(3),所述壳体(1)内形成有风道(11),所述风道(11)包括顺接的第一风道(111)以及第二风道(112),所述风轮(3)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111)内,所述第二风道(112)具有避让区域(112b),所述发热体单元(2)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112)内,所述发热体单元(2)包括遮挡所述第二风道(112)的遮挡状态以及避让所述第二风道(112)的避让状态,当所述发热体单元(2)处于避让状态的条件下,所述发热体单元(2)容置于所述避让区域(112b)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发热体单元(2)以及风轮(3),所述壳体(1)内形成有风道(11),所述风道(11)包括顺接的第一风道(111)以及第二风道(112),所述风轮(3)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111)内,所述第二风道(112)具有避让区域(112b),所述发热体单元(2)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112)内,所述发热体单元(2)包括遮挡所述第二风道(112)的遮挡状态以及避让所述第二风道(112)的避让状态,当所述发热体单元(2)处于避让状态的条件下,所述发热体单元(2)容置于所述避让区域(112b)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区域(112b)由所述第二风道(112)的第一侧向外突出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热体单元(2)处于避让状态的条件下,所述发热体单元(2)的背离所述第二风道(112)的第一侧的表面至所述第二风道(112)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之间的最小宽度C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风道(111)末端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单元(2)的转动轴线与所述风轮(3)的转动轴线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111)的沿气流方向的首端处的宽度与末端处的宽度的比值为1.6-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间隔设置的蜗舌(111a)和蜗壳(111b),所述蜗舌(111a)和所述蜗壳(111b)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风道(111),所述蜗舌(111a)与所述风轮(3)的外缘之间的间距E为2-4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间隔设置的蜗舌(111a)和蜗壳(111b),所述蜗舌(111a)和所述蜗壳(111b)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风道(111),所述蜗壳(111b)的内表面与所述风轮(3)的外缘之间的间距D,沿气流方向逐渐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111b)的内表面的形状为渐开线,所述渐开线以所述风轮(3)为基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第一端板(12)、第一侧板(13)、第二端板(14)以及第二侧板(15),所述第一侧板(13)与所述第二侧板(15)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端板(12)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13)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侧板(15)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第二端板(14)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庆何振斌杜文波杨鑫陈汉飞孙志平李名毕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