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扫装置外壳及设有其的清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52870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清扫装置外壳及设有其的清扫装置,清扫装置外壳包括:主壳体;前驱动轮组,安装于主壳体,包括至少一个主动转动的前驱动轮;后行走轮组,安装于主壳体,包括至少一个被动转动的后行走轮;其中,前驱动轮组与后行走轮组间隔设置;在清扫装置的行进方向上,前驱动轮组位于后行走轮组的前方。上述清扫装置外壳,使安装有其的清扫装置的前驱动轮组设置于后行走轮组的前方而采用了前驱动的驱动方式,因此相比于后驱动的清扫装置具有较高越障能力。当清扫装置的前方遇到障碍时,具有动力的前驱动轮组可带动主壳体轻易地越过障碍,从而提高了清扫装置的环境适应能力,扩大了清扫装置的清洁范围,避免清扫装置被一些障碍阻挡。

Cleaning device shell and clean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清扫装置外壳及设有其的清扫装置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清扫装置外壳及设有其的清扫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智能家电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扫地机器人作为一种能对地面进行自动清洁的智能家用电器,可自动对房间大小、家具摆放、地面清洁度等因素进行检测,并依靠内置的程序制定合理的清洁路线以清扫地面,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但是,鉴于家居环境的复杂性,扫地机器人的行进路线上会碰到不少障碍,而目前的扫地机器人由于结构限制,越障能力较弱,只要障碍物稍微高一点,扫地机器人就只能后退或者转弯绕行,因此影响了扫地机器人的清扫范围与清扫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扫地机器人的越障能力不足的问题,提供一种可提高扫地机器人的越障能力的清扫装置外壳及设有其的清扫装置。一种清扫装置外壳,包括:主壳体;前驱动轮组,安装于所述主壳体,包括至少一个主动转动的前驱动轮;后行走轮组,安装于所述主壳体,包括至少一个被动转动的后行走轮;其中,所述前驱动轮组与所述后行走轮组间隔设置;在所述清扫装置外壳的行进方向上,所述前驱动轮组位于所述后行走轮组的前方。上述清扫装置外壳,使安装有其的清扫装置的前驱动轮组设置于后行走轮组的前方而采用了前驱动的驱动方式,因此相比于后驱动的清扫装置具有较高越障能力。当清扫装置的前方遇到障碍时,具有动力的前驱动轮组可带动主壳体轻易地越过障碍,从而提高了清扫装置的环境适应能力,扩大了清扫装置的清洁范围,避免清扫装置被一些障碍阻挡而无法对一些区域进行有效清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驱动轮组与所述后行走轮组在所述主壳体上的正投影分别位于所述主壳体的中心点的两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驱动轮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前驱动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两个所述前驱动轮的间隔方向上,所述后行走轮组位于两个所述前驱动轮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驱动轮包括驱动单元及安装于所述驱动单元的前驱动轮主体,所述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前驱动轮主体转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壳体包括相互扣合的上盖与下盖,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之间形成主容纳腔,所述前驱动轮组与所述后行走路轮组均安装于所述主容纳腔并穿过所述下盖伸出所述主容纳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驱动轮的外侧边缘距离所述上盖朝向所述下盖一侧的内壁的距离为预设安全距离。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安全距离为0.5mm-1.0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行走轮为转动方向可变的万向轮。一种清扫装置,包括上述的清扫装置外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清扫装置的仰视图;图2为图1所示清扫装置的清扫装置外壳的爆炸图;图3为图1所述清扫装置的高度方向的部分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清扫装置100,该清扫装置100为可在地面行走、并同时采用吸尘或擦拭等方式对地面进行清洁的扫地机器人、拖地机器人或扫拖一体机器人等。清扫装置100包括清扫装置外壳20及收容于清扫装置外壳20内的零部件(图未示),清扫装置外壳20起到收容、固定零部件作用,同时实现清扫装置100的行走功能。其中,位于清扫装置外壳20内的零部件基本为现有技术,故不在此赘述。请参阅图1至图3,清扫装置外壳20包括主壳体21、前驱动轮组23以及后行走轮组,前驱动轮组23与后行走轮组间隔安装于主壳体21。在清扫装置外壳20的行进方向上,前驱动轮组23位于后行走轮组的前方。如此,清扫装置100的前驱动轮组23设置于后行走轮组的前方而采用了前驱动的驱动方式,因此相比于后驱动的清扫装置100具有较高越障能力。当清扫装置100的前方遇到障碍时,具有动力的前驱动轮组23可带动主壳体21轻易地越过障碍,从而提高了清扫装置100的环境适应能力,扩大了清扫装置100的清洁范围,避免清扫装置100被一些障碍阻挡而无法对一些区域进行有效清洁。具体地,主壳体21包括相互扣合的下盖214与上盖212,扣合后的上盖212与下盖214共同形成用于容纳清扫装置100的零部件的主容纳腔216。可以理解,下盖214与上盖212的具体形状不限,在一些实施例中,下盖214与上盖212的横截面大致呈圆形,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下盖214与上盖212的横截面也可呈正方形等形状。进一步地,下盖214开设有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槽2141与第二安装槽,第一安装槽2141连通主容纳腔216与外界环境以安装前驱动轮组23,第二安装槽连通容纳腔与外界环境以安装后行走轮组。而且,第一安装槽2141与第二安装槽分别位于下盖214的中心点的两侧,因此前驱动轮组23与后行走轮组在主壳体21上的正投影分别位于主壳体21的中心点的两侧。如此,前驱动轮组23与后行走轮组分别安装于主壳体21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从而形成前驱动的驱动方式。在清扫装置100的行走过程中,设有前驱动轮组23的前半部分始终位于设有后行走轮组的后半部分的前方。可以理解,第一安装槽2141与第二安装槽的具体开设位置可根据主壳体21的形状及结构设置,从而满足清扫装置100的灵活性、越障性能的要求。前驱动轮组23包括两个主动转动的前驱动轮232。具体地,下盖214开设两个沿垂直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槽2141,两个前驱动轮232沿第二方向间隔安装于主容纳腔216,且分别通过第一安装槽2141伸出主容纳腔216以与放置平面接触。每个前驱动轮232均包括驱动单元2323及安装于驱动单元2323的前驱动轮主体2321,驱动单元2323收容于主容纳腔216内,前驱动轮主体2321的一部分穿过第一安装槽2141伸出主壳体21以与地面接触,驱动单元2323用于驱动前驱动轮主体2321转动以实现清扫装置100的行走功能。如此,前驱动轮主体2321在驱动单元2323的驱动下主动转动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清扫装置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n主壳体(21);/n前驱动轮组(23),安装于所述主壳体(21),包括至少一个主动转动的前驱动轮(232);/n后行走轮组,安装于所述主壳体(21),包括至少一个被动转动的后行走轮(25);/n其中,所述前驱动轮组(23)与所述后行走轮组间隔设置;在所述清扫装置外壳的行进方向上,所述前驱动轮组(23)位于所述后行走轮组的前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清扫装置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壳体(21);
前驱动轮组(23),安装于所述主壳体(21),包括至少一个主动转动的前驱动轮(232);
后行走轮组,安装于所述主壳体(21),包括至少一个被动转动的后行走轮(25);
其中,所述前驱动轮组(23)与所述后行走轮组间隔设置;在所述清扫装置外壳的行进方向上,所述前驱动轮组(23)位于所述后行走轮组的前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扫装置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驱动轮组(23)与所述后行走轮组在所述主壳体(21)上的正投影分别位于所述主壳体(21)的中心点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扫装置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驱动轮组(23)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前驱动轮(23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清扫装置外壳,其特征在于,在两个所述前驱动轮(232)的间隔方向上,所述后行走轮组位于两个所述前驱动轮(23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扫装置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驱动轮(232)包括驱动单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德旭廖泓斌陈勇陈闪毅黄月林李吉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