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包括煲体、可取出地设置于煲体中的内锅,及设置于煲体和内锅之间的线圈盘组件,线圈盘组件包括:线圈盘本体,线圈盘本体相对于内锅可上下浮动;感温杯,感温杯安装在线圈盘本体上;磁性组件,磁性组件安装在线圈盘本体上,磁性组件包括第一磁性块及固定件,固定件高于第一磁性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高于第一磁性块的固定件,使得第一磁性块与内锅底部之间存在一定距离,避免了高温烹饪时第一磁性块与内锅直接接触导致的内锅涂层脱落的问题。
Cooking utensil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烹饪器具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技术介绍
电压力锅是传统高压锅和电饭锅的升级换代产品,它结合了压力锅和电饭锅的优点,彻底解决了压力锅的安全问题,解除了普通压力锅困扰消费者多年的安全隐患,省时省电。电压力锅产品可能提炼的性能价值有:安全、节能省电、美味健康、时尚高档、自动便捷、经久耐用。目前的电压力锅的线圈盘组件固定在保温罩内底上,感温杯组件固定在线圈盘组件的轴心位置,从线圈盘的轴孔伸出。感温杯组件通过弹簧的弹性支撑使得感温杯组件与内锅锅底接触,让感温杯组件可以有效地检测到内锅底部温度的变化情况,以给控制板提供内锅温度数据。但是,由于在内锅的加工过程中,通常会经过水涨或者胶涨等工序,导致每个锅的形状都无法按照预计尺寸生产,且在人工装配过程中,也会出现误差,这些都会导致感温杯与内锅贴合不良,无法将准确地温度数据反馈给控制板,进而影响烹饪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烹饪器具的感温杯与内锅贴合不良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包括煲体、可取出地设置于煲体中的内锅,及设置于煲体和内锅之间的线圈盘组件,线圈盘组件包括:线圈盘本体,线圈盘本体相对于内锅可上下浮动;感温杯,感温杯安装在线圈盘本体上;磁性组件,磁性组件安装在线圈盘本体上,磁性组件包括第一磁性块及固定件,固定件高于第一磁性块。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由于本技术的烹饪器具包括磁性组件,烹饪过程中,通过第一磁性块与内锅之间产生的磁吸力能够使线圈盘本体上移,以使感温杯抵接在内锅的底部,从而避免了感温杯与内锅贴合不良的问题,且考虑到高温烹饪时,内锅直接与第一磁性块接触,容易导致内锅涂层脱落,本技术通过设置高于第一磁性块的固定件,使得第一磁性块与内锅底部之间存在一定距离,避免了高温烹饪时第一磁性块与内锅直接接触导致的内锅涂层脱落的问题。进一步地,固定件上表面凸出于第一磁性块上表面的尺寸在1mm至2mm之间。进一步地,第一磁性块为多个,多个第一磁性块沿线圈盘本体底部的周向间隔设置,固定件为多个,固定件安装在周向相邻的两个第一磁性块的间隔处,以共同支撑内锅。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保温罩,保温罩设置在煲体与内锅之间,线圈盘组件安装在保温罩内,线圈盘组件还包括限位部,限位部的第一端连接在保温罩的底部,限位部的第二端连接在线圈盘本体上,限位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设有弹性件,通过限位部能够对线圈盘本体的移动进行限制,防止晃动。进一步地,保温罩的底部设置有通孔,限位部包括限位螺丝,弹性件包括弹簧,限位螺丝可移动地穿设在通孔中,弹簧的第一端抵接在限位螺丝的螺丝帽上,弹簧的第二端抵接在保温罩的底部。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保温罩,保温罩安装在煲体与内锅之间,线圈盘组件安装在保温罩内,线圈盘本体底部的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安装凹槽,多个固定件一一对应地安装在安装凹槽中,以牢固安装固定件。进一步地,固定件包括盖压块及设置在盖压块两侧的凸筋,盖压块安装在安装凹槽中,凸筋抵压在第一磁性块上表面,以固定第一磁性块。进一步地,通孔与限位螺丝均为多个,多个限位螺丝与多个通孔一一对应地设置。进一步地,内锅的底部设置有第二磁性块,第二磁性块的磁极与第一磁性块的磁极相反,以增大内锅与线圈盘之间的磁力;第二磁性块的位置与第一磁性块的位置相对应。进一步地,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意性示出了本技术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图2示意性示出了本技术的烹饪器具的保温罩及其内部的剖视图;图3示意性示出了本技术的烹饪器具的保温罩及其内部的俯视图;图4示意性示出了本技术的烹饪器具的保温罩及线圈盘组件的爆炸图;图5示意性示出了图4中的固定件的结构图;图6示意性示出了图4中的限位部的结构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煲体;20、内锅;30、线圈盘组件;31、线圈盘本体;32、第一磁性块;33、固定件;331、盖压块;332、凸筋;34、限位部;341、限位螺丝;342、弹簧;40、感温杯;50、保温罩。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正如
技术介绍
中所记载的,由于在内锅的加工过程中,通常会经过水涨或者胶涨等工序,导致每个锅的形状都无法按照预计尺寸生产,且在人工装配过程中,也会出现误差,这些都会导致感温杯与内锅贴合不良,无法将准确地温度数据反馈给控制板。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参见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本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包括煲体10、可取出地设置于煲体10中的内锅20,及设置于煲体10和内锅20之间的线圈盘组件30,线圈盘组件30包括线圈盘本体31、感温杯40及磁性组件,线圈盘本体31相对于内锅20可上下浮动;感温杯40安装在线圈盘本体31上;磁性组件安装在线圈盘本体31上,包括第一磁性块32及固定件33,固定件33高于第一磁性块32。其中,在内锅设置在煲体内部的情况下,第一磁性块32与内锅20之间产生的磁吸力能够使线圈盘本体31上移,以使感温杯40抵接在内锅20的底部,此时,内锅20抵接在固定件33上。烹饪过程中,通过第一磁性块32与内锅20之间产生的磁吸力能够使线圈盘本体31上移,以使感温杯抵接在内锅20的底部,从而避免了感温杯40与内锅20贴合不良的问题,且考虑到高温烹饪时,内锅20直接与第一磁性块32接触,容易导致内锅涂层脱落,本技术通过设置高于第一磁性块32的固定件33,使得第一磁性块32与内锅20底部之间存在一定距离,避免了高温烹饪时第一磁性块32与内锅20直接接触导致的内锅20涂层脱落的问题。本实施例中的固定件33上表面凸出于第一磁性块32上表面的尺寸在1mm至2mm之间,具体来说,固定件33上表面凸出于第一磁性块32上表面的距离可为1.2mm、1.5mm、1.6mm等,优选地,固定件33上表面凸出于第一磁性块32上表面1.5mm,既可以保证内锅与第一磁性块之间的安全距离,防止涂层脱落,也不会使烹饪器具的整体体积过大。参见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磁性块32为多个,多个第一磁性块32沿线圈盘本体31底部的周向间隔设置,固定件33为多个,固定件33安装在周向相邻的两个第一磁性块32的间隔处,通过沿线圈盘本体31底部的周向设置多个第一磁性块32,共同产生磁力,使得线圈盘本体31被吸起的过程受力更均匀,通过多个固定件33分别安装在多个相邻的两个第一磁性块32之间的间隔处,可以稳定支撑内锅20。参见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煲体(10)、可取出地设置于所述煲体(10)中的内锅(20),及设置于所述煲体(10)和所述内锅(20)之间的线圈盘组件(30),所述线圈盘组件(30)包括:/n线圈盘本体(31),所述线圈盘本体(31)相对于所述内锅(20)可上下浮动;/n感温杯(40),所述感温杯(40)安装在所述线圈盘本体(31)上;/n磁性组件,所述磁性组件安装在所述线圈盘本体(31)上,所述磁性组件包括第一磁性块(32)及固定件(33),所述固定件(33)高于所述第一磁性块(3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煲体(10)、可取出地设置于所述煲体(10)中的内锅(20),及设置于所述煲体(10)和所述内锅(20)之间的线圈盘组件(30),所述线圈盘组件(30)包括:
线圈盘本体(31),所述线圈盘本体(31)相对于所述内锅(20)可上下浮动;
感温杯(40),所述感温杯(40)安装在所述线圈盘本体(31)上;
磁性组件,所述磁性组件安装在所述线圈盘本体(31)上,所述磁性组件包括第一磁性块(32)及固定件(33),所述固定件(33)高于所述第一磁性块(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33)上表面凸出于所述第一磁性块(32)上表面的尺寸在1mm至2mm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块(32)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磁性块(32)沿所述线圈盘本体(31)底部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固定件(33)为多个,所述固定件(33)安装在周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磁性块(32)的间隔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保温罩(50),所述保温罩(50)设置在所述煲体(10)与所述内锅(20)之间,所述线圈盘组件(30)安装在所述保温罩(50)内,所述线圈盘组件(30)还包括限位部(34),所述限位部(34)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保温罩(50)的底部,所述限位部(34)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线圈盘本体(31)上,所述限位部(3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设有弹性件。
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懿豪,曾俊兵,陈鑫,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