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器用薄膜和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51947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07:25
一种电容器用薄膜,其是由多层构成的电容器用薄膜,构成所述电容器用薄膜的热塑性树脂为聚丙烯,所述电容器用薄膜的透氧系数Cmu为1.8×10

Film for capacitor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容器用薄膜和其制造方法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6年04月28日(最早优先权日为2015年04月30日)、申请号为CN201680024537.9、专利技术名称为“电容器用薄膜和其制造方法”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获得具有高温下的高的耐电压性的电容器的、具有优异的绝缘特性的电容器用薄膜和其制造方法。更详细而言,涉及适于用于在高温下施加高电压的高容量型电容器的电容器用薄膜和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薄膜电容器通过使金属箔层层叠于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热塑性树脂薄膜而制造。这样的薄膜电容器在电子和电气设备中例如可以作为高电压电容器、各种开关电源、转换器和变换器等滤波器用电容器和平滑用电容器等而利用。薄膜电容器要求在宽范围的温度范围、例如在-40℃~90℃的范围内施加高电压也具有高的耐电压性、特别是具有高的初始耐电压性。特别是,薄膜电容器有时在高温下使用,寻求在高温下能够施加高电压的电容器用薄膜。例如对比文件1中公开了,由聚2,6-萘二甲酸亚乙酯和聚烯烃等形成的电容器用双轴拉伸薄膜。另外,对比文件2中公开了,将包含使用T模头制造的热塑性树脂的多个薄膜层叠而形成的薄膜电容器用薄膜。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911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2593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这些薄膜在高温下的绝缘特性尚不充分,难以得到充分满足有关高的耐电压性的来自近年来市场的高度要求的电容器用薄膜。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获得具有高温下的高的耐电压性的电容器的、绝缘特性优异的电容器用薄膜。进而,提供:使用这样的薄膜制造出的高温下的耐电压性优异的电容器。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薄膜整体的厚度方向的缺陷的改善率(或也称为改善的程度)与电容器用薄膜的上述绝缘特性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且上述改善率可以使用透氧系数来体现。而且,本专利技术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以下记载的方案可以达成上述目的,至此完成了本专利技术。即,本专利技术包含以下的优选方案。[1]一种电容器用薄膜,其为由多层构成的电容器用薄膜,前述电容器用薄膜的透氧系数Cmu、与以单层的形式形成前述电容器用薄膜时的薄膜的透氧系数Cmo满足以下的关系式(1):(1)Cmo/Cmu≥1.1,且前述电容器用薄膜的厚度为1~35μm。[2]根据[1]所述的电容器用薄膜,其中,前述多层由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构成,前述多层为10层以上,前述电容器用薄膜的厚度为1~30μm的厚度。[3]根据[2]所述的电容器用薄膜,其中,前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包含选自由聚烯烃树脂、聚乙烯基树脂、聚酯树脂、聚醚树脂和聚酰胺树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热塑性树脂。[4]根据[2]所述的电容器用薄膜,其中,前述热塑性树脂为选自由聚烯烃树脂、聚乙烯基树脂和聚酯树脂组成的组中的1种以上。[5]根据[2]所述的电容器用薄膜,其中,前述热塑性树脂为选自由聚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组成的组中的1种以上。[6]一种电容器用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为由多层构成的电容器用薄膜的制造方法,前述电容器用薄膜的透氧系数Cmu、与以单层的形式形成前述电容器用薄膜时的薄膜的透氧系数Cmo满足以下的关系式(1):(1)Cmo/Cmu≥1.1,且前述电容器用薄膜的厚度为1~35μm,所述方法包括如下工序:熔融工序,将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熔融而得到熔融树脂组合物;层叠工序,将该熔融树脂组合物多层层叠而得到熔融层叠体;和,排出工序,将该熔融层叠体排出而得到薄膜。[7]根据[6]所述的方法,其中,使用分配器(feedblock)进行前述层叠工序。[8]根据[6]或[7]所述的方法,其还包括:将前述薄膜拉伸的拉伸工序。[9]根据[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拉伸工序中,将前述薄膜双轴拉伸。[10]一种电容器用金属化薄膜,其在[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用薄膜的单面或两面具有金属蒸镀膜。[11]一种电容器,其包含[10]所述的薄膜。[12]一种电容器用薄膜,其是通过[6]~[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而制造的。[13]一种电容器用金属化薄膜,其是对[12]所述的电容器用薄膜的单面或两面实施金属蒸镀而得到的。[14]一种电容器,其包含[13]所述的薄膜。[15]一种薄膜作为电容器用薄膜的应用,所述薄膜的由多层构成的薄膜的透氧系数Cmu、与以单层的形式形成前述薄膜时的薄膜的透氧系数Cmo满足以下的关系式(1):(1)Cmo/Cmu≥1.1且,厚度为1~35μm。[16]一种薄膜作为电容器用薄膜的使用方法,所述薄膜的由多层构成的薄膜的透氧系数Cmu、与以单层的形式形成前述薄膜时的薄膜的透氧系数Cmo满足以下的关系式(1):(1)Cmo/Cmu≥1.1且,厚度为1~35μm。[17]一种电容器用薄膜,其包含10层以上的由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构成的层,且具有1~30μm的厚度。[18]根据[1]~[5]和[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用薄膜,其中,构成前述电容器用薄膜的热塑性树脂为聚丙烯。[19]一种电容器用薄膜,其特征在于,其是由多层构成的电容器用薄膜,构成前述电容器用薄膜的热塑性树脂为聚丙烯,前述电容器用薄膜的透氧系数Cmu为1.8×10-16[(mol·m)/(m2·s·Pa)]以下,前述电容器用薄膜的厚度为1~35μm。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提供:获得具有高温下的高的耐电压性的电容器的、绝缘特性和长期耐用性优异的电容器用薄膜。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2中得到的薄膜的光学显微镜截面照片。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薄膜为一种电容器用薄膜,其是由多层构成的电容器用薄膜,前述电容器用薄膜的透氧系数Cmu、与以单层的形式形成前述电容器用薄膜时的薄膜的透氧系数Cmo满足以下的关系式(1):(1)Cmo/Cmu≥1.1(即,(Cmo/Cmu)为1.1以上),且前述电容器用薄膜的厚度为1~35μm。需要说明的是,以单层的形式形成前述电容器用薄膜时的薄膜是指,将与构成前述电容器用薄膜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相同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进行熔融混炼从而将树脂成分均质地分散而形成的薄膜,与前述电容器用薄膜具有相同的厚度。上述薄膜与不变更该薄膜的厚度、树脂成分等而仅变更层数(即,以单数层而不是多层来形成薄膜)的情况相比,高温下的绝缘特性优异,因此,具有高温下的高的耐电压性。因此,使用上述薄膜得到的电容器与不变更该薄膜的厚度、树脂成分等而仅变更层数的情况(以单数层形成薄膜的情况)相比,高温下的耐电压性优异。对本专利技术的薄膜的高绝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容器用薄膜,其特征在于,其是由多层构成的电容器用薄膜,/n构成所述电容器用薄膜的热塑性树脂为聚丙烯,/n所述电容器用薄膜的透氧系数Cmu为1.8×10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430 JP 2015-0934831.一种电容器用薄膜,其特征在于,其是由多层构成的电容器用薄膜,
构成所述电容器用薄膜的热塑性树脂为聚丙烯,
所述电容器用薄膜的透氧系数Cmu为1.8×10-16[(mol·m)/(m2·s·Pa)]以下,
所述电容器用薄膜的厚度为1~35μ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用薄膜,其中,所述多层为10层以上,所述电容器用薄膜的厚度为1~30μm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容器用薄膜,其中,构成所述电容器用薄膜的每单层的层的厚度为900nm以下,构成所述电容器用薄膜的每单层的层的厚度相同或不同,当不同时,所述每单层的层的厚度是指各层的厚度的平均值。


4.一种电容器用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为由多层构成的电容器用薄膜的制造方法,
所述电容器用薄膜的透氧系数Cmu为1.8×10-16[(mol·m)/(m2·s·Pa)]以下,

所述电容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笕明洋石田立治奥山佳宗
申请(专利权)人:王子控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