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与硬质材料相连接的连接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1456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05:42
一种用于与硬质材料相连接的连接组件,包括:软质基材;硬质连接件,安装在所述软质基材上,用于与所述硬质材料连接和固定,所述硬质连接件包括连接部和底座;软质固定件,固定安装在所述软质基材上,所述软质固定件具有通孔和限位部,所述硬质连接件的所述连接部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硬质材料连接和固定,所述限位部将所述硬质连接件的所述底座抵靠在所述软质基材上,以固定所述硬质连接件。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软质基材中嵌入硬质连接件,将软质材料与硬质材料之间的连接,通过软质材料的结构变化而转化为两种硬质材料相连接,解决了软质材料不方便与硬质材料相连的问题。该连接组件结构简单,易于实施,便于安装与拆卸,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A connecting component for connecting with hard material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与硬质材料相连接的连接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部件的连接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与硬质材料相连接的连接组件。
技术介绍
在某些设备或产品中,常需要同时用到软质和硬质两种材料,软质材料比如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等,硬质材料比如金属材料或者工程塑料等。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时会遇到需要将软、硬两种材料进行连接以形成整体的情况。不同于两种硬质材料之间可通过常规的螺钉紧固等方式实现连接,软质材料由于其材质硬度较低,无法加工形成螺纹,故不能使用常规的螺纹结构进行连接。而若直接将软硬两种材质粘接在一起,则会由于材质本身硬度相差较大或因无合适的胶水而出现粘接不牢的现象,同时也不易进行拆卸与更换。因而,将软、硬两种材料连接形成整体的问题就成为了工程领域中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软、硬两种材料连接不便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连接结构,通过简单易行的工程手段来实现软、硬两种材质之间的结合。一种用于与硬质材料相连接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软质基材;硬质连接件,安装在所述软质基材上,用于与所述硬质材料连接和固定,所述硬质连接件包括连接部和底座;软质固定件,固定安装在所述软质基材上,所述软质固定件具有通孔和限位部,所述硬质连接件的所述连接部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硬质材料连接和固定,所述限位部将所述硬质连接件的所述底座抵靠在所述软质基材上,以固定所述硬质连接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连接部具有螺纹孔或螺纹盲孔,所述硬质连接件通过螺纹连接结构与所述硬质材料相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硬质连接件的截面为T形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软质基材具有空腔,所述硬质连接件安装在所述空腔内,所述软质固定件通过粘合剂粘接于或通过贴合工艺固定贴合于所述空腔的开口处,并将所述硬质连接件固定抵靠在所述空腔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硬质连接件安装在所述软质基材的外表面,所述软质固定件通过粘合剂粘接于或通过贴合工艺固定贴合于所述外表面,并将所述硬质连接件固定抵靠在所述外表面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软质基材与所述软质固定件一体成型,以形成空腔,所述硬质连接件由所述软质固定件固定抵靠在所述空腔内。进一步地,所述硬质连接件的底座为非圆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软质基材和/或软质固定件的材质为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一种用于与硬质材料相连接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软质基材,具有空腔;硬质连接件,安装在所述软质基材上,用于与所述硬质材料连接和固定,所述硬质连接件包括连接部和底座,所述连接部嵌入所述软质基材的所述空腔中,所述底座通过粘合剂粘接于所述软质基材上。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具有螺纹孔或螺纹盲孔,所述硬质连接件通过螺纹连接结构与所述硬质材料相连接。本专利技术通过在软质基材中嵌入硬质连接件的结构,将软质材料与硬质材料之间的连接,通过软质材料的结构变化而转化为两种硬质材料相连接,解决了软质材料上无法形成螺纹孔,不方便与硬质材料相连接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易于实施,便于两种不同材质材料的安装与拆卸,且可重复使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的一种用于与硬质材料相连接的连接组件;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的一种用于与硬质材料相连接的连接组件的A-A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二的一种用于与硬质材料相连接的连接组件;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二的一种用于与硬质材料相连接的连接组件的B-B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三的一种用于与硬质材料相连接的连接组件;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三的一种用于与硬质材料相连接的连接组件的C-C剖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四的一种用于与硬质材料相连接的连接组件;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四的一种用于与硬质材料相连接的连接组件的D-D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并不用于限定专利技术。为方便描述,除特殊说明外,以下描述中的前端均指代附图中各剖视图所示的右侧,后端均指代附图中各剖视图所示的左侧。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在不同实施例中重复使用参考数字,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的各种实施方式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本专利技术的不同实施例中所用的“前端”、“后端”、“前端面”、“后端面”、“左侧”、“右侧”等指示词只是基于图示的方位进行描述,并不用以限制各设置的必然方位或部件之间的必然位置关系,因而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实施例一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的一种用于与硬质材料相连接的连接组件。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的一种用于与硬质材料相连接的连接组件的A-A剖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的连接组件,用于与硬质材料目标件(图未示出)连接和固定,包括软质基材1,硬质连接件2和软质固定件3。软质基材1的前端(指图2的右侧,下同)设有空腔101,用于容纳硬质连接件2与软质固定件3,空腔101未贯穿软质基材1,使硬质连接件2和软质固定件3只能从软质基材1的前端装入或拆除。硬质连接件2设有连接部20和底座21。软质固定件3设有通孔301和限位部302。其中,连接部20的外径尺寸与通孔301的尺寸相配合,底座21的外径尺寸大于通孔301的尺寸(即硬质连接件2的截面呈T形),使得硬质连接件2从软质固定件3的后端(指图2的左侧,下同)装入时,限位部302可以抵靠住底座21,使得硬质连接件2不会从软质固定件3的前端脱出。在本实施例中,硬质连接件2安装在空腔101内,软质固定件3通过粘合剂粘接于或通过贴合工艺固定贴合于空腔101的开口处,并将硬质连接件2固定抵靠在空腔101内,从而保证硬质连接件2被固定在软质基材1上。在本实施例中,硬质连接件2的前端面、软质固定件3的前端面与软质基材1的前端面接近平齐,以保证硬质连接件2的前端面可用于与其他零件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硬质连接件2的连接部20的前端面设有螺纹孔(或螺纹盲孔)201,硬质连接件2与硬质目标件(图未示出)通过螺纹孔201相连接,从而实现软质基材1与硬质目标件(图未示出)的连接与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硬质连接件2的底座21为非圆形结构,用于防止硬质连接件2在与硬质目标件(图未示出)通过螺纹连接拧紧时出现随转的现象。在本实施例中,底座21为方形,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底座21也可为其他形状或结构,例如平键形,多边形等,只要能够保证硬质连接件2在螺纹拧紧的过程中不发生随转的结构皆为可行的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软质基材中嵌入硬质连接件,再通过硬质连接件与硬质目标件相连接的方法,实现了将软质材料与硬质材料相连接的问题通过软质材料的结构变化而转化为两种硬质材料相连接的问题。实施例二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二的一种用于与硬质材料相连接的连接组件。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二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与硬质材料相连接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软质基材;/n硬质连接件,安装在所述软质基材上,用于与所述硬质材料连接和固定,所述硬质连接件包括连接部和底座;/n软质固定件,固定安装在所述软质基材上,所述软质固定件具有通孔和限位部,所述硬质连接件的所述连接部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硬质材料连接和固定,所述限位部将所述硬质连接件的所述底座抵靠在所述软质基材上,以固定所述硬质连接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与硬质材料相连接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软质基材;
硬质连接件,安装在所述软质基材上,用于与所述硬质材料连接和固定,所述硬质连接件包括连接部和底座;
软质固定件,固定安装在所述软质基材上,所述软质固定件具有通孔和限位部,所述硬质连接件的所述连接部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硬质材料连接和固定,所述限位部将所述硬质连接件的所述底座抵靠在所述软质基材上,以固定所述硬质连接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具有螺纹孔或螺纹盲孔,所述硬质连接件通过螺纹连接结构与所述硬质材料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连接件的截面为T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质基材具有空腔,所述硬质连接件安装在所述空腔内,所述软质固定件通过粘合剂粘接于或通过贴合工艺固定贴合于所述空腔的开口处,并将所述硬质连接件固定抵靠在所述空腔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连接件安装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建仓董焰康春生仝庆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深之蓝海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