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凝结传热的相变蓄热装置及其关键参数确定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相变蓄热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凝结传热的相变蓄热装置及其关键参数确定方法。
技术介绍
对于大功率电子设备的散热问题,由于其表面的热流密度很高,可达100W/cm2~1000W/cm2,常应用微通道流动这一传热强化手段来提高表面传热能力,如专利号201910591725.5的微通道蒸发器。由于微通道中的流动阻力很大,为降低循环水泵设计要求,有必要提高单位体积制冷剂的散热量,而使输入的液态制冷剂沸腾是提高单位体积制冷剂散热量的一种常用手段。电子设备的散热过程随工作状态改变而浮动较大,表现出峰值热载荷高,平均热载荷低的特点,有必要在电子设备的散热过程中采用蓄热技术,降低对散热能力的要求。由于相变蓄热方法具有蓄热密度大,相变过程温差小的优点,被认为是一种优秀的解决电子设备散热过程中蓄热问题的方法。相变蓄热是利用材料在相变过程中,因其状态改变而在较小的温度区间内大量吸热(或放热)的一种蓄热技术,具有较高的蓄热密度。目前给出的相变蓄热装置中,如专利号201720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凝结传热的相变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凝套管(3)与相变蓄热装置外壳(6);/n所述冷凝套管(3)包括内换热管(1)、中间层(2)及外换热管(4);所述内换热管(1)与外换热管(4)同轴布置;所述向内换热管(1)与外换热管(4)间填充相变蓄热材料作为中间层(2);/n所述相变蓄热装置外壳(6)上设有蒸汽入口(5)、冷凝套管接口(12)、溢流阀(13)及冷凝液泵(14);所述蒸汽入口(5)位于相变蓄热装置外壳(6)的顶角处;冷凝液泵(14)位于蒸汽入口(5)相对的底角处;所述相变蓄热装置外壳(6)内平行间隔的设有至少一组第一蒸汽通道板(10)和第二蒸汽通道板(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凝结传热的相变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凝套管(3)与相变蓄热装置外壳(6);
所述冷凝套管(3)包括内换热管(1)、中间层(2)及外换热管(4);所述内换热管(1)与外换热管(4)同轴布置;所述向内换热管(1)与外换热管(4)间填充相变蓄热材料作为中间层(2);
所述相变蓄热装置外壳(6)上设有蒸汽入口(5)、冷凝套管接口(12)、溢流阀(13)及冷凝液泵(14);所述蒸汽入口(5)位于相变蓄热装置外壳(6)的顶角处;冷凝液泵(14)位于蒸汽入口(5)相对的底角处;所述相变蓄热装置外壳(6)内平行间隔的设有至少一组第一蒸汽通道板(10)和第二蒸汽通道板(11);所述第一蒸汽通道板(10)上端与相变蓄热装置外壳(6)上端内壁固连,下端与相变蓄热装置外壳(6)上内的冷凝液控制液位(7)的上控制液位设有距离;所述第二蒸汽通道板(11)上端与相变蓄热装置外壳(6)上端设有距离,下端不高于冷凝液控制液位(7)的下控制液位;所述第一蒸汽通道板(10)、第二蒸汽通道板(11)两侧均与相变蓄热装置外壳(6)两侧内壁固连;所述溢流阀(13)高于冷凝液控制液位(7)上控制液位且低于第一蒸汽通道板(10)下端;所述冷凝液泵(14)高于第二蒸汽通道板(11)下端,且低于冷凝液控制液位(7)的上控制液位;所述第一蒸汽通道板(10)、第二蒸汽通道板(11)和冷凝液液位(7)将相变蓄热装置外壳(6)内腔分隔成波浪形的多个蒸汽冷凝通道;多个冷凝套管(3)通过冷凝套管接口(12)穿插在相变蓄热装置外壳(6)内;冷凝套管(3)轴向平行于第一蒸汽通道板(10);每个蒸汽冷凝通道内的冷凝套管(3)沿高度方向上呈波浪形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凝结传热的相变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变蓄热装置外壳(6)上还设有调压阀(8)和调压泵(9);所述调压阀(8)与调压泵(9)均位于相变蓄热装置外壳(6)顶部;所述调压阀(8)与调压泵(9)均在相变蓄热装置外壳(6)设有压力探头,当相变蓄热装置外壳(6)内压力高于设定值,则调压阀(8)打开泄压;当相变蓄热装置外壳(6)内压力低于设定值,则调压泵(9)工作加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凝结传热的相变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套管(3)的内换热管(1)与外换热管(4)均为紫铜换热管,并用树脂密封中间层(2)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凝结传热的相变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外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强,林肯,胡定华,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