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变电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0125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3 05: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变电箱,属于变电箱技术领域,包括变电箱本体,所述变电箱本体的表面铰接有箱门,所述变电箱本体的底端设置有底座,所述变电箱本体的内部设置有电力设备,所述变电箱本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散热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散热管、第二散热管、第三散热管和第四散热管在电力设备外侧进行吸热,第二散热管内部装有工作流体,工作流体液态遇热挥发成汽态,挥发过程中会带走热量,通过风扇进行吹风,使汽态工作流体向上运动到散热翅片处遇冷转化成液体再沿散热翅片下表面流下进入第二散热管中,再吸热转化成汽态,周而复始,形成一个液汽循环带走热量,从而保证变电箱能够进行高效散热,散热快且效果良好。

A new type of transformer box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变电箱
本技术属于变电箱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变电箱。
技术介绍
变电箱常见于生活中的各个场所,变电箱主要是起到控制电力和调节电力的作用。变电箱因为其内部设置有大量的电器设备,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现有的电力柜都只是在其侧面上开设有散热口,因此散热效果不好,并且这种方式导致变电箱内部容易积攒灰尘,而电器设备大多较为精密,灰尘会影响电器设备的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变电箱,具有散热效果好且防尘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变电箱,包括变电箱本体,所述变电箱本体的表面铰接有箱门,所述变电箱本体的底端设置有底座,所述变电箱本体的内部设置有电力设备,所述变电箱本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散热管,所述第二散热管设置在电力设备的外侧,所述第二散热管的首尾连通形成循环管,所述第二散热管的右侧上端设置有第一散热管,所述第一散热管邻近上端右侧设置有散热翅片,所述变电箱本体的右侧壳体邻近上端位置设置有空腔,所述散热翅片贯穿变电箱本体并设置在空腔内,所述空腔的外侧设置有风扇,所述风扇固定设置在变电箱本体外壁上,所述第一散热管的上端设置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贯穿变电箱本体并延伸至变电箱本体表面。优选的,所述空腔的正面以及后侧面均设置有通孔板。优选的,所述散热翅片下表面朝向第一散热管的方向设置为倾斜面。优选的,所述第二散热管的右侧上端设置有第三散热管和第四散热管,所述第三散热管和第四散热管与第一散热管结构相同。优选的,所述风扇的右侧设置有防护网。优选的,所述散热翅片设置有多组。优选的,所述第一散热管、第二散热管、第三散热管和第四散热管紧贴电力设备外侧。优选的,所述进液管的管口处设置有管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第一散热管、第二散热管、第三散热管和第四散热管在电力设备外侧进行吸热,第二散热管内部装有工作流体,工作流体液态遇热挥发成汽态,挥发过程中会带走热量,通过风扇进行吹风,使汽态工作流体向上运动到散热翅片处遇冷转化成液体再沿散热翅片下表面、第一散热管、第三散热管和第四散热管内壁流下进入第二散热管中,再吸热转化成汽态,周而复始,形成一个液汽循环带走热量,从而保证变电箱能够进行高效散热,散热快且效果良好。2、本技术设置的变电箱本体内部在散热过程中不与外界空气流通,从而使灰尘无法进入变电箱本体内,从而保证了电力设备不受灰尘影响,延长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新型变电箱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散热管的连接图。图中:1、变电箱本体;2、箱门;3、风扇;4、底座;5、通孔板;6、电力设备;7、管塞;8、进液管;9、散热翅片;10、防护网;11、第一散热管;12、第二散热管;13、空腔;14、第三散热管;15、第四散热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变电箱,包括变电箱本体1,变电箱本体1的表面铰接有箱门2,变电箱本体1的底端设置有底座4,变电箱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电力设备6,变电箱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散热管12,第二散热管12设置在电力设备6的外侧,第二散热管12的首尾连通形成循环管,第二散热管12的右侧上端设置有第一散热管11,第一散热管11邻近上端右侧设置有散热翅片9,散热翅片9设置有多组,提高散热效率;为了有助于工作流体汽态向上运动到散热翅片9处遇冷转化成液体再沿散热翅片9底部流下,散热翅片9下表面朝向第一散热管11的方向设置为倾斜面;变电箱本体1的右侧壳体邻近上端位置设置有空腔13,散热翅片9贯穿变电箱本体1并设置在空腔13内,空腔13的外侧设置有风扇3,风扇3固定设置在变电箱本体1外壁上,为了防止风扇3扇叶沾附灰尘,风扇3的右侧设置有防护网10;为了加快空气流通,提高散热速度,空腔13的正面以及后侧面均设置有通孔板5;第一散热管11的上端设置有进液管8,进液管8贯穿变电箱本体1并延伸至变电箱本体1表面,为了防止灰尘进入管内,进液管8的管口处设置有管塞7,工作前,将工作流体从进液管8导入第一散热管11流入第二散热管12内;为了提高散热效果,第二散热管12的右侧上端设置有第三散热管14和第四散热管15,且第三散热管14和第四散热管15与第一散热管11结构相同,第一散热管11、第二散热管12、第三散热管14和第四散热管15紧贴电力设备6外侧。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接通电源,电力设备6工作产生热量,第一散热管11、第二散热管12、第三散热管14和第四散热管15在电力设备6外侧进行吸热,第二散热管12内部装有工作流体,工作流体液态遇热挥发成汽态,挥发过程中会带走热量,汽态工作流体向上运动到散热翅片9,通过风扇3进行吹风,使汽态工作流体向上运动到散热翅片9处遇冷转化成液体再沿散热翅片9下表面、第一散热管11、第三散热管14和第四散热管15内壁流下进入第二散热管12中,再吸热转化成汽态,周而复始,形成一个液汽循环带走热量,从而保证变电箱能够进行高效散热,散热快且效果良好,且变电箱本体1内部在散热过程中不与外界空气流通,从而使灰尘无法进入变电箱本体1内,从而保证了电力设备6不受灰尘影响,延长寿命。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变电箱,包括变电箱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电箱本体(1)的表面铰接有箱门(2),所述变电箱本体(1)的底端设置有底座(4),所述变电箱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电力设备(6),所述变电箱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散热管(12),所述第二散热管(12)设置在电力设备(6)的外侧,所述第二散热管(12)的首尾连通形成循环管,所述第二散热管(12)的右侧上端设置有第一散热管(11),所述第一散热管(11)邻近上端右侧设置有散热翅片(9),所述变电箱本体(1)的右侧壳体邻近上端位置设置有空腔(13),所述散热翅片(9)贯穿变电箱本体(1)并设置在空腔(13)内,所述空腔(13)的外侧设置有风扇(3),所述风扇(3)固定设置在变电箱本体(1)外壁上,所述第一散热管(11)的上端设置有进液管(8),所述进液管(8)贯穿变电箱本体(1)并延伸至变电箱本体(1)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变电箱,包括变电箱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电箱本体(1)的表面铰接有箱门(2),所述变电箱本体(1)的底端设置有底座(4),所述变电箱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电力设备(6),所述变电箱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散热管(12),所述第二散热管(12)设置在电力设备(6)的外侧,所述第二散热管(12)的首尾连通形成循环管,所述第二散热管(12)的右侧上端设置有第一散热管(11),所述第一散热管(11)邻近上端右侧设置有散热翅片(9),所述变电箱本体(1)的右侧壳体邻近上端位置设置有空腔(13),所述散热翅片(9)贯穿变电箱本体(1)并设置在空腔(13)内,所述空腔(13)的外侧设置有风扇(3),所述风扇(3)固定设置在变电箱本体(1)外壁上,所述第一散热管(11)的上端设置有进液管(8),所述进液管(8)贯穿变电箱本体(1)并延伸至变电箱本体(1)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变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13)的正面以及后侧面均设置有通孔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梦莹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智城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