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低噪音电缆的降噪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99425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3 04: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低噪音电缆的降噪结构,涉及电线电缆技术领域,通过设置有降噪组件,其中该降噪组件包括分别对应与屏蔽层和外导体相邻设置的消音护套和拾音护套,拾音护套包括套体,套体与外导体相邻的表面分别对应开设有若干等距离分布的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第一拾音孔的内侧壁呈阶梯孔壁的形状,第二拾音孔的内侧壁呈楔块孔壁的形状,当电缆在传输电流产生噪音时,噪声分别进入两个内部结构不同的拾音孔,阶梯孔壁和楔块孔壁均可以和拾音孔导入的噪音相碰撞,碰撞过程中,噪音所携带的部分能量被得到有效的削弱,余下噪音所携带的能量通过消音护套可以完全抵消,从而起到了对电缆降噪的目的,提高了实用性。

A noise reduction structure based on low noise cab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低噪音电缆的降噪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线电缆
,具体为一种基于低噪音电缆的降噪结构。
技术介绍
电线电缆是传输电能、电信号和实现电磁能转换的线材产品。电缆通常由传输电力或电信号的缆芯和起到保护、绝缘作用的护套组成。只含有一条缆芯而且直径较细的电缆通常被称为电线。也有些电线没有绝缘护套,被称为裸线。电缆中的缆芯由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通常使用铜(导电性能良好)或铝(成本较低)。但是,目前市场上所出现的电线电缆,在结构上不仅复杂,而且在功能上也较为的单一,电流在电线电缆中传输时,会产生噪音,产生噪音的原因如下:1、介质本身内部分子摩擦;2、电缆电容的改变;3、电缆介质的压电效应;4、电缆中导体和介质摩擦产生电荷。综上,所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提出了一种基于低噪音电缆的降噪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低噪音电缆的降噪结构,解决了电流在电线电缆中传输时,会产生噪音的问题。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基于低噪音电缆的降噪结构,包括若干根缆芯通过铰接方式形成的填芯,在所述填芯的外部通过编织的方式形成与填芯相适配的内导体,在所述内导体的外部通过挤包的方式形成与内导体相适配的绝缘套,所述绝缘套的外部通过编织的方式形成与绝缘套相适配的外导体,所述外导体的外部通过胶体粘接包裹的方式固定设置有降噪组件,所述降噪组件的外部套接设置有屏蔽层,所述屏蔽层的外部固定包裹套设有铠装层,所述铠装层的外部通过挤包的方式形成与铠装层相适配的外护套。所述降噪组件包括分别对应与屏蔽层和外导体相邻设置的消音护套和拾音护套,所述消音护套与拾音护套之间通过胶粘方式形成连接结构。所述拾音护套包括套体,所述套体与外导体相邻的表面分别对应开设有若干等距离分布的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所述第一拾音孔的内侧壁呈阶梯孔壁的形状,所述第二拾音孔的内侧壁呈楔块孔壁的形状。优选的,所述外护套和绝缘套均为一种聚全氟乙丙烯材质的构件,所述填芯为外表面镀银内部为铜质材质的构件。优选的,所述填芯与内导体之间存在的空隙内填充设置有绝缘的缆芯填充物。优选的,所述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在套体与外导体相邻的内侧表面上呈交替分布盘,所述消音护套为玻璃纤维材质的构件。优选的,所述第一拾音孔与第二拾音孔均与消音护套的内侧表面呈连通状结构。优选的,所述外导体和内导体为同种金属材质编织形成的两个构件,且外导体和内导体的编织结构相同。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低噪音电缆的降噪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基于低噪音电缆的降噪结构,通过设置有降噪组件,其中该降噪组件包括分别对应与屏蔽层和外导体相邻设置的消音护套和拾音护套,拾音护套包括套体,套体与外导体相邻的表面分别对应开设有若干等距离分布的第一拾音孔和第二拾音孔,第一拾音孔的内侧壁呈阶梯孔壁的形状,第二拾音孔的内侧壁呈楔块孔壁的形状,当电缆在传输电流产生噪音时,噪声分别进入两个内部结构不同的拾音孔,阶梯孔壁和楔块孔壁均可以和拾音孔导入的噪音相碰撞,碰撞过程中,噪音所携带的部分能量被得到有效的削弱,余下噪音所携带的能量通过消音护套可以完全抵消,从而起到了对电缆降噪的目的,提高了实用性。2、该基于低噪音电缆的降噪结构,可用于传输微弱信号的传感器等器件的连接线,也可以用于要求连接线自身噪音低的仪器仪表中,具有耐高温、较柔软、噪音较低、机械性能好等特点,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降噪组件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拾音护套的展开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拾音护套内部结构的侧视图;图5为图4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中:1、外护套;2、铠装层;3、屏蔽层;4、降噪组件;41、消音护套;42、拾音护套;421、套体;422、第一拾音孔;423、第二拾音孔;424、阶梯孔壁;425、楔块孔壁;5、外导体;6、绝缘套;7、内导体;8、填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低噪音电缆的降噪结构,包括若干根缆芯通过铰接方式形成的填芯8,在填芯8的外部通过编织的方式形成与填芯8相适配的内导体7,在内导体7的外部通过挤包的方式形成与内导体7相适配的绝缘套6,绝缘套6的外部通过编织的方式形成与绝缘套6相适配的外导体5,外导体5的外部通过胶体粘接包裹的方式固定设置有降噪组件4,降噪组件4的外部套接设置有屏蔽层3,屏蔽层3的外部固定包裹套设有铠装层2,铠装层2的外部通过挤包的方式形成与铠装层2相适配的外护套1,外护套1和绝缘套6均为一种聚全氟乙丙烯材质的构件,填芯8为外表面镀银内部为铜质材质的构件,填芯8与内导体7之间存在的空隙内填充设置有绝缘的缆芯填充物,外导体5和内导体7为同种金属材质编织形成的两个构件,且外导体5和内导体7的编织结构相同。请参阅图2,降噪组件4包括分别对应与屏蔽层3和外导体5相邻设置的消音护套41和拾音护套42,消音护套41与拾音护套42之间通过胶粘方式形成连接结构。请参阅图3-5,拾音护套42包括套体421,套体421与外导体5相邻的表面分别对应开设有若干等距离分布的第一拾音孔422和第二拾音孔423,第一拾音孔422的内侧壁呈阶梯孔壁424的形状,第二拾音孔423的内侧壁呈楔块孔壁425的形状,第一拾音孔422和第二拾音孔423在套体421与外导体5相邻的内侧表面上呈交替分布盘,消音护套41为玻璃纤维材质的构件,第一拾音孔422与第二拾音孔423均与消音护套41的内侧表面呈连通状结构。使用时,降噪组件4包括分别对应与屏蔽层3和外导体5相邻设置的消音护套41和拾音护套42,消音护套41与拾音护套42之间通过胶粘方式形成连接结构,拾音护套42包括套体421,套体421与外导体5相邻的表面分别对应开设有若干等距离分布的第一拾音孔422和第二拾音孔423,第一拾音孔422的内侧壁呈阶梯孔壁424的形状,第二拾音孔423的内侧壁呈楔块孔壁425的形状,第一拾音孔422和第二拾音孔423在套体421与外导体5相邻的内侧表面上呈交替分布盘,消音护套41为玻璃纤维材质的构件,第一拾音孔422与第二拾音孔423均与消音护套41的内侧表面呈连通状结构,当电缆在传输电流产生噪音时,噪声分别进入两第一拾音孔422和第二拾音孔423内,且第一拾音孔422和第二拾音孔423的内壁分别对应阶梯孔壁424和楔块孔壁425,并且均可以和拾音孔导入的噪音相碰撞,碰撞过程中,噪音所携带的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低噪音电缆的降噪结构,包括若干根缆芯通过铰接方式形成的填芯(8),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填芯(8)的外部通过编织的方式形成与填芯(8)相适配的内导体(7),在所述内导体(7)的外部通过挤包的方式形成与内导体(7)相适配的绝缘套(6),所述绝缘套(6)的外部通过编织的方式形成与绝缘套(6)相适配的外导体(5),所述外导体(5)的外部通过胶体粘接包裹的方式固定设置有降噪组件(4),所述降噪组件(4)的外部套接设置有屏蔽层(3),所述屏蔽层(3)的外部固定包裹套设有铠装层(2),所述铠装层(2)的外部通过挤包的方式形成与铠装层(2)相适配的外护套(1);/n所述降噪组件(4)包括分别对应与屏蔽层(3)和外导体(5)相邻设置的消音护套(41)和拾音护套(42),所述消音护套(41)与拾音护套(42)之间通过胶粘方式形成连接结构;/n所述拾音护套(42)包括套体(421),所述套体(421)与外导体(5)相邻的表面分别对应开设有若干等距离分布的第一拾音孔(422)和第二拾音孔(423),所述第一拾音孔(422)的内侧壁呈阶梯孔壁(424)的形状,所述第二拾音孔(423)的内侧壁呈楔块孔壁(425)的形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低噪音电缆的降噪结构,包括若干根缆芯通过铰接方式形成的填芯(8),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填芯(8)的外部通过编织的方式形成与填芯(8)相适配的内导体(7),在所述内导体(7)的外部通过挤包的方式形成与内导体(7)相适配的绝缘套(6),所述绝缘套(6)的外部通过编织的方式形成与绝缘套(6)相适配的外导体(5),所述外导体(5)的外部通过胶体粘接包裹的方式固定设置有降噪组件(4),所述降噪组件(4)的外部套接设置有屏蔽层(3),所述屏蔽层(3)的外部固定包裹套设有铠装层(2),所述铠装层(2)的外部通过挤包的方式形成与铠装层(2)相适配的外护套(1);
所述降噪组件(4)包括分别对应与屏蔽层(3)和外导体(5)相邻设置的消音护套(41)和拾音护套(42),所述消音护套(41)与拾音护套(42)之间通过胶粘方式形成连接结构;
所述拾音护套(42)包括套体(421),所述套体(421)与外导体(5)相邻的表面分别对应开设有若干等距离分布的第一拾音孔(422)和第二拾音孔(423),所述第一拾音孔(422)的内侧壁呈阶梯孔壁(424)的形状,所述第二拾音孔(423)的内侧壁呈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飞纯特种电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