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状照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9631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3 03:10
本发明专利技术使由两个框架构成的壳体中的由框架间的间隙引起的框架的位置变动减少。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具备第一框架、第二框架以及弹簧部。上述第一框架具有第一底部和设置于该第一底部的周围的第一侧壁部。上述第二框架具有第二底部和设置于该第二底部的周围的第二侧壁部,在上述第一侧壁部的开口部与上述第二侧壁部的开口部相对的状态下,上述第二侧壁部隔着规定的间隙与上述第一侧壁部的外侧重叠,从而构成壳体。上述弹簧部设置于上述第二侧壁部或上述第一侧壁部,并通过弹性变形填补上述间隙。

Surface light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面状照明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面状照明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用作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灯等的面状照明装置,存在由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构成壳体的装置。即,第一框架具有第一底部和设置于该第一底部的周围的第一侧壁部。第二框架具有第二底部和设置于该第二底部的周围的第二侧壁部。而且,在第一框架的第一侧壁部的开口侧与第二框架的第二侧壁部的开口侧相对的状态下,第二框架的第二侧壁部与第一框架的第一侧壁部的外侧重叠从而构成壳体。在这样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壳体中,在框架的尺寸上存在制造上的公差,因此在组合了两个框架的状态下在两者之间设置间隙。通过这样的间隙,在组装后的壳体中,两个框架处于容易移动的状态,在面状照明装置搭载于汽车等的情况下,存在产生卡擦咔嚓这种碰撞噪声从而变得刺耳的不良状况。另外,需要考虑与间隙对应的位置变动来设计框架,因此在构成发光面的边缘的边框的设计上变得不利,从而近来被重视的窄边框化的实现变得困难。另一方面,存在以下装置,即,在配置于外侧的上框架的侧壁的内表面设置突起,并且上述的突起与配置于内侧的下框架的侧壁的外表面接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6等。)。然而,根据突起的大小,在上框架产生向内侧倾斜那样的旋转,设置于上框架的开口的端部被挤压于内部的光学片等,根据其后的环境的变化,有可能在光学片产生褶皱。另外,存在以下构造,即,在显示面板按压板披覆于显示面板支撑架的情况下,设置于显示面板支撑架的卡合爪、与设置于显示面板按压板的被向内侧施与了弹簧力的挤压片进行卡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等。)。然而,仅挤压片与卡合爪卡合,并没有填补显示面板支撑架与显示面板按压板之间的间隙,不能解决由间隙引起的问题。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489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平5-2772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使由两个框架构成的壳体中的由框架间的间隙引起的框架的位置变动减少。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并实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具备第一框架、第二框架以及弹簧部。上述第一框架具有第一底部和设置于该第一底部的周围的第一侧壁部。上述第二框架具有第二底部和设置于该第二底部的周围的第二侧壁部,在上述第一侧壁部的开口部与上述第二侧壁部的开口部相对的状态下,上述第二侧壁部隔着规定的间隙与上述第一侧壁部的外侧重叠,从而构成壳体。上述弹簧部设置于上述第二侧壁部或上述第一侧壁部,并通过弹性变形填补上述间隙。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能够使由两个框架构成的壳体中的由框架间的间隙引起的框架的位置变动减少。附图说明图1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背光灯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背光灯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背光灯的另一例子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背光灯的剖视图。图5是弹簧部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表示弹簧部的另一例子的局部放大图(1)。图7是表示弹簧部的另一例子的局部放大图(2)。图8是表示弹簧部的另一例子的局部放大图(3)。图9是表示倒角部的例子的背光灯的剖视图。图10A是表示设置于悬臂支承片的内侧的面的突起的例子的立体图。图10B是沿着悬臂支承片的长度方向的局部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背光灯;11…第一框架;11c…倒角部;12…第二框架;12d…弹簧部;12h、12k、12n…悬臂支承片;12q…双支承片;12r…突起。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进行说明。此外,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另外,存在附图中的各元件的尺寸的关系、各元件的比例等与现实不同的情况。即便在附图的彼此之间,有时也包括彼此的尺寸关系、比例也不同的部分。另外,一个实施方式、变形例所记载的内容原则上也同样适用于其他的实施方式、变形例。图1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背光灯1的外观立体图。此外,背光灯1是面状照明装置的一个例子,设置于导航装置、指示器等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背面。在图1中,背光灯1为大致长方形并呈板状的外形,一个面(图中的上表面)由第二框架12形成。第二框架12具有设置有开口12b的底部12a、和设置于该底部12a的周围的侧壁部12c。对于开口12b而言,从内部朝向外部照射光。在导航装置、指示器等使用背光灯1的情况下,导航装置、指示器等的液晶显示装置安装于设置有开口12b的面。在第二框架12的侧壁部12c的适当的部位(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短边的大致中央有1处,在长边几乎均匀地有两处)设置有弹簧部12d。在后面对弹簧部12d的构造的详细内容进行叙述。此外,设置弹簧部12d的位置、数量并不局限于图示的例子,只要在将第二框架12与后述的第一框架11组合后适当地填补两者的间隙即可。此外,对在第二框架12侧设置弹簧部12d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也可以在第一框架11侧设置弹簧部。图2是图1所示的背光灯1的分解立体图,并且是从导光板的侧面入射光的类型的背光灯1的例子。在图2中,背光灯1具备第一框架11、第二框架12、反射片13、光源基板14、导光板15以及光学片16。第一框架11呈有底但没有盖的箱型的形状,由金属板、压铸成型等形成。第一框架11具备底部11a、和设置于该底部11a的周围的侧壁部11b。第一框架11是第一框架的一个例子。底部11a是第一底部的一个例子。侧壁部11b是第一侧壁部的一个例子。第二框架12呈有底但没有盖的箱型的形状,通过金属板、压铸成型等形成。如图1所示,第二框架12具备底部12a、和设置于该底部12a的周围并具有开口12b的开口12b。第二框架12的底部12a中的开口12b的外周形成所谓的边框。第二框架12是第二框架的一个例子。底部12a是第二底部的一个例子。侧壁部12c是第二侧壁部的一个例子。在第一框架11的内部收纳反射片13、光源基板14、导光板15以及光学片16,并以第二框架12覆盖第一框架11的方式由第二框架12盖上,从而构成背光灯1。即,在第一框架11的侧壁部11b的开口侧与第二框架12的侧壁部12c的开口侧相对的状态下,第二框架12的侧壁部12c隔着与制造上的公差对应的规定的间隙和第一框架11的侧壁部11b的外侧重叠,从而构成背光灯1的壳体。反射片13是反射从光源基板14上的LED等光源入射至导光板15的光中的在导光的过程中泄漏至与射出面(图中的上侧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的光并使之向导光板15返回的部件。此外,也存在省略反射片13的情况。对于光源基板14而言,在细长的薄板状的基板上单向地排列有多个LED等光源,固定于第一框架11的一个侧壁(图中的近前侧的侧壁)的内表面,并向导光板15的入光面15a照射光。导光板15对从光源基板14的光源入射至入光面15a的光进行导光,并从射出面(图中的上侧的面)射出光。光学片16是用于调整从导光板15射出的光的光学特性的部件,存在1片的情况、多片的情况。作为光学片16,存在扩散片、棱镜片、DBEF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其中,/n所述面状照明装置具备:/n第一框架,具有第一底部和设置于该第一底部的周围的第一侧壁部;/n第二框架,具有第二底部和设置于该第二底部的周围的第二侧壁部,在所述第一侧壁部的开口侧与所述第二侧壁部的开口侧相对的状态下,所述第二侧壁部隔着规定的间隙与所述第一侧壁部的外侧重叠,从而构成壳体;以及/n弹簧部,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部或所述第一侧壁部,并通过弹性变形填补所述间隙。/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204 JP 2018-2275241.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面状照明装置具备:
第一框架,具有第一底部和设置于该第一底部的周围的第一侧壁部;
第二框架,具有第二底部和设置于该第二底部的周围的第二侧壁部,在所述第一侧壁部的开口侧与所述第二侧壁部的开口侧相对的状态下,所述第二侧壁部隔着规定的间隙与所述第一侧壁部的外侧重叠,从而构成壳体;以及
弹簧部,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部或所述第一侧壁部,并通过弹性变形填补所述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弹簧部具备悬臂支承片,所述悬臂支承片从所述第二侧壁部的开口侧向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延伸,并且前端向所述壳体的内侧进行了位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弹簧部具备悬臂支承片,所述悬臂支承片从所述第二侧壁部的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田祥平藤森加奈子
申请(专利权)人:美蓓亚三美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