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气液分离器、制冷或热泵系统、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其中,气液分离器包括主体,主体设置有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第一容纳腔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出气管,穿设于出气口,出气管与第一容纳腔相连通,出气管上设置有回液孔,回液孔位于第一容纳腔内部;回液管,连通于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回液管的一端连接于回液孔,回液管的另一端位于第二容纳腔内;压力调节组件,设置于主体上,压力调节组件连通于第二容纳腔,压力调节组件被配置为适于调节第二容纳腔内的压力,以供第二容纳腔内的介质排出或回流,从而在实现气液分离的同时满足介质的补充需求,提升系统的能效和可靠性,而且能够有效防止介质补充过程中漏出。
Gas liquid separator,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system, control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液分离器、制冷或热泵系统、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或热泵系统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气液分离器、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和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在空调多联机能效调试中,较少的冷冻油量有利于系统能效提升,但能效测试中有部分测试工况需要压缩机高频运行,在此高频工况下,冷冻油量对系统能效影响较小,但冷冻油量的减少会对系统可靠性造成严重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在于提出了一种气液分离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在于提出了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在于提出了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在于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有鉴于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主体,主体设置有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第一容纳腔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出气管,穿设于出气口,出气管与第一容纳腔相连通,出气管上设置有回液孔,回液孔位于第一容纳腔内部;回液管,连通于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回液管的一端连接于回液孔,回液管的另一端位于第二容纳腔内;压力调节组件,设置于主体上,压力调节组件连通于第二容纳腔,压力调节组件被配置为适于调节第二容纳腔内的压力。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气液分离器,包括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第一容纳腔设置有能够安装进气管和出气管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待分离的气液混合物通过进气口进入第一容纳腔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后纯净的气体通过出气口排出,分离后的液体被收集在第一容纳腔底部,同时通过压力调节组件控制第二容纳腔内的压力上升或下降,从而在需要补充介质时,将第二容纳腔内预存的介质通过回液管从回液孔顶入出气管,使得介质与分离后的气体一同排出,在不需要补充介质时,回液管和/或出气管内的介质能够及时回流至第二容纳腔内继续保存,进而在实现气液分离的同时满足介质的补充需求,提升系统的能效和可靠性,另外,气液分离器结构更为简单,占用空间更小,有效防止介质在补充过程中漏入其他元器件导致系统异常。具体地,回液孔的数量设置为至少一个,且回液孔上设置有滤网,以避免回液孔堵塞。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气液分离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压力调节组件包括:排气管路,设置于主体上,排气管路连通于第二容纳腔;第一电磁阀,设置于排气管路上;回气管路,设置于主体上,回气管路连通于第二容纳腔;第二电磁阀,设置于回气管路上;其中,第一电磁阀开启且第二电磁阀关闭,第二容纳腔内的压力上升;第一电磁阀关闭且第二电磁阀开启,第二容纳腔内的压力下降。在该技术方案中,压力调节组件包括排气管路和回气管路,排气管路连接于排气高压侧,回气管路连接于回气低压侧,排气管路上设置有用于开启或关闭排气管路的第一电磁阀,回气管路上设置有用于开启或关闭回气管路的第二电磁阀,其中,第一电磁阀开启且第二电磁阀关闭,第二容纳腔内的压力上升,使得第二容纳腔内的介质通过回液管顶入回液孔,从而实现介质补充,第一电磁阀关闭且第二电磁阀开启,第二容纳腔内的压力下降,回液管和/或出气管内的介质会回流至第二容纳腔内,以避免介质漏出,并且减少介质排出量。具体地,高压侧和低压侧的压力可根据使用需求,相对于第二容纳腔的常压设置。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隔板,设置于主体的内部,隔板将主体分隔成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隔板上设置有通孔,回液管穿设于通孔;和/或进气管,穿设于进气口,进气管与第一容纳腔相连通,进气管的进气端位于主体的外部,进气管的出气端位于第一容纳腔内。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隔板将主体分隔成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隔板上设置有通孔,回液管穿设于通孔,从而将第一容纳腔分离出的液体与第二容纳腔内保存的介质完全隔离,提升气液分离器的可靠性,另外,进气管通过进气口与第一容纳腔相连通,进气管的出气端位于第一容纳腔内或进气口处,以便于导入待分离的气液混合物。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出气管被构造成U形管结构,出气管的进气端位于第一容纳腔内,出气管的出气端位于主体的外部;沿第一容纳腔的高度方向,回液孔所在位置低于出气管的进气端;和/或进气管的出气端和出气管的进气端沿水平方向错开设置。在该技术方案中,出气管被构造成U形管结构,沿第一容纳腔的高度方向(Z轴方向),回液孔所在位置低于出气管的进气端,即回液孔的水平位置低于进气管出气端的水平位置,使得进入U形管结构中未被完全分离的液体能够通过管壁经回液孔进入第一容纳腔底部,另外,进气管的出气端和出气管的进气端沿水平方向错开设置,从而避免进气管流入的气液混合物直接进入出气管,提升气液分离效果。其中,回液孔的孔径大小和数量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具体地,为了进一步防止进入的气液混合物直接进入出气管,可设置出气管的进气端沿第一容纳腔的高度方向高于进气管的出气端的位置,而且出气管的进气端可设置成斜切口,以便于气体进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换热器,换热器与压缩机相连通;以及上述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的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的进气口被配置为适于连通换热器,气液分离器的出气口被配置为适于连通压缩机的回气口。在该技术方案中,制冷或热泵系统包括换热器、压缩机和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的进气口连通换热器,气液分离器的出气口连通压缩机的回气口,从而将换热器流出的制冷剂蒸汽引入气液分离器内的进气管,利用气体和液体密度的不同,制冷剂蒸汽中的气态制冷剂会直接从出气管回流至压缩机内,制冷剂蒸汽中的液态制冷剂受力沉降,并被收集于第一容纳腔底部,从而防止过多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导致压缩机液击。同时,通过压力调节组件控制第二容纳腔内的压力上升或下降,从而在需要补充介质时,将第二容纳腔内预存的介质通过回液管从回液孔顶入出气管,使得介质与分离后的气体一同排出,在不需要补充介质时,回液管和/或出气管内的介质能够及时回流至第二容纳腔内继续保存,进而在实现气液分离的同时满足介质的补充需求,提升系统的能效和可靠性,另外,气液分离器结构更为简单,占用空间更小,有效防止介质补充过程中漏入其他元器件导致系统异常。具体地,可在第一容纳腔底部设置加热装置,从而将分离出的液态制冷剂进行气化处理,气化后的制冷剂继续从出气管进入压缩机,同时溶于液态制冷剂的介质由于未被气化,继续被收集,直至能够通过回液孔回流至压缩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适用于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中的制冷或热泵系统,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制冷或热泵系统的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根据运行频率控制气液分离器的压力调节组件调节气液分离器的第二容纳腔内的压力,以供第二容纳腔内的介质排出或回流。在该技术方案中,根据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控制气液分离器的压力调节组件调节气液分离器的第二容纳腔内的压力,从而在高频运行情况下,将第二容纳腔内预存的介质通过回液管从回液孔顶入出气管,使得介质与分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主体,所述主体设置有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n出气管,穿设于所述出气口,所述出气管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相连通,所述出气管上设置有回液孔,所述回液孔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部;/n回液管,连通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回液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回液孔,所述回液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n压力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主体上,所述压力调节组件连通于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压力调节组件被配置为适于调节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的压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设置有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
出气管,穿设于所述出气口,所述出气管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相连通,所述出气管上设置有回液孔,所述回液孔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部;
回液管,连通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回液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回液孔,所述回液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
压力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主体上,所述压力调节组件连通于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压力调节组件被配置为适于调节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的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调节组件包括:
排气管路,设置于所述主体上,所述排气管路连通于所述第二容纳腔;
第一电磁阀,设置于所述排气管路上;
回气管路,设置于所述主体上,所述回气管路连通于所述第二容纳腔;
第二电磁阀,设置于所述回气管路上;
其中,所述第一电磁阀开启且所述第二电磁阀关闭,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的压力上升;所述第一电磁阀关闭且所述第二电磁阀开启,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的压力下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隔板,设置于所述主体的内部,所述隔板将所述主体分隔成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隔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回液管穿设于所述通孔;和/或
进气管,穿设于所述进气口,所述进气管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相连通,所述进气管的进气端位于所述主体的外部,所述进气管的出气端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气管被构造成U形管结构,所述出气管的进气端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出气管的出气端位于所述主体的外部;
沿所述第一容纳腔的高度方向,所述回液孔所在位置低于所述出气管的所述进气端;和/或
所述进气管的出气端和所述出气管的进气端沿水平方向错开设置。
5.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压缩机相连通;以及
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增毅,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