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性炭/纳米矿晶/石墨烯致密化复合吸附剂的吸附式制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493231 阅读:3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3 02:02
基于活性炭/纳米矿晶/石墨烯致密化复合吸附剂的吸附式制冷系统,涉及吸附制冷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解决传统吸附式制冷技术能效比(COP)不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部分的问题。所述吸附式制冷系统包括冷热源系统和吸附式制冷子系统,吸附式制冷子系统包括吸附床I、吸附床II和末端制冷系统,吸附床I包括箱体I、翅片I、主传质管I、辅传质管I和U型水管I,吸附床II包括箱体II、翅片II、主传质管II、辅传质管II和U型水管II,末端制冷系统包括冷凝器和蒸发器I。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获得基于活性炭/纳米矿晶/石墨烯致密化复合吸附剂的吸附式制冷系统。

Ad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based on activated carbon / nano crystal / graphene densification composite adsorb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活性炭/纳米矿晶/石墨烯致密化复合吸附剂的吸附式制冷系统
本技术涉及吸附制冷
,具体涉及基于活性炭/纳米矿晶/石墨烯致密化复合吸附剂的吸附式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在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的理念倡导下,吸附式制冷系统因其具有可利用低品味热能、节约电能消耗的优点,并且制冷系统装置简单,无运动部件。但传统吸附式制冷系统由于能效比(COP)不高,仍存在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部分,其中主要存在于吸附床的传热传质和吸附制冷循环等方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要解决传统吸附式制冷系统能效比(COP)不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部分的问题,而提供基于活性炭/纳米矿晶/石墨烯致密化复合吸附剂的吸附式制冷系统。基于活性炭/纳米矿晶/石墨烯致密化复合吸附剂的吸附式制冷系统,包括冷热源系统和吸附式制冷子系统;所述冷热源系统包括冷源系统和热源系统,冷源系统包括冷却水箱和循环水泵I,热源系统包括热水箱和循环水泵II;所述吸附式制冷子系统包括吸附床I、吸附床II和末端制冷系统,所述吸附床I包括箱体I、翅片I、主传质管I、辅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活性炭/纳米矿晶/石墨烯致密化复合吸附剂的吸附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式制冷系统包括冷热源系统和吸附式制冷子系统;所述冷热源系统包括冷源系统和热源系统,冷源系统包括冷却水箱(A-1)和循环水泵I(A-2),热源系统包括热水箱(B-1)和循环水泵II(B-2);所述吸附式制冷子系统包括吸附床I(C-1)、吸附床II(C-2)和末端制冷系统,所述吸附床I(C-1)包括箱体I(C-1-1)、翅片I(C-1-3)、主传质管I(C-1-4)、辅传质管I(C-1-4′)和U型水管I(C-1-5),所述吸附床II(C-2)包括箱体II(C-2-1)、翅片II(C-2-3)、主传质管II(C-2...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活性炭/纳米矿晶/石墨烯致密化复合吸附剂的吸附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式制冷系统包括冷热源系统和吸附式制冷子系统;所述冷热源系统包括冷源系统和热源系统,冷源系统包括冷却水箱(A-1)和循环水泵I(A-2),热源系统包括热水箱(B-1)和循环水泵II(B-2);所述吸附式制冷子系统包括吸附床I(C-1)、吸附床II(C-2)和末端制冷系统,所述吸附床I(C-1)包括箱体I(C-1-1)、翅片I(C-1-3)、主传质管I(C-1-4)、辅传质管I(C-1-4′)和U型水管I(C-1-5),所述吸附床II(C-2)包括箱体II(C-2-1)、翅片II(C-2-3)、主传质管II(C-2-4)、辅传质管II(C-2-4′)和U型水管II(C-2-5),所述末端制冷系统包括冷凝器(E-1)和蒸发器I(E-2);
所述主传质管I(C-1-4)的一端垂直穿设在吸附床I(C-1)的顶端的中心,主传质管I(C-1-4)的另一端伸入至吸附床I(C-1)的内部,辅传质管I(C-1-4′)的一端水平穿设在吸附床I(C-1)的底部的一侧,辅传质管I(C-1-4′)的另一端伸入至吸附床I(C-1)的内部,吸附床I(C-1)的内部竖直设置有U型水管I(C-1-5),U型水管I(C-1-5)的两个端头穿过吸附床I(C-1)的顶端,两个端头分别为吸附床I的进水口(C-1-6)和吸附床I的出水口(C-1-7),吸附床I(C-1)的箱体I(C-1-1)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件;所述主传质管II(C-2-4)的一端垂直穿设在吸附床II(C-2)的顶端的中心,主传质管II(C-2-4)的另一端伸入至吸附床II(C-2)的内部,辅传质管II(C-2-4′)的一端水平穿设在吸附床II(C-2)的底部的一侧,辅传质管II(C-2-4′)的另一端伸入至吸附床II(C-2)的内部,吸附床II(C-2)的内部垂直设置有U型水管II(C-2-5),U型水管II(C-2-5)的两个端头穿设在吸附床II(C-2)的顶端,两个端头分别为吸附床II的进水口(C-2-6)和吸附床II的出水口(C-2-7),吸附床I(C-1)的箱体II(C-2-1)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件;吸附床I的进水口(C-1-6)通过管路分别与吸附床II的进水口(C-2-6)和吸附床II的出水口(C-2-7)连通,吸附床I的出水口(C-1-7)通过管路分别与吸附床II的进水口(C-2-6)和吸附床II的出水口(C-2-7)连通;
所述热水箱(B-1)的I号口通过管路与吸附床I的进水口(C-1-6)连通,管路上依次设置有电磁阀I(a1)和电磁阀XIII(a13),热水箱(B-1)的II号口通过管路与吸附床I的出水口(C-1-7)连通,管路上依次设置有电磁阀VI(a6)、电磁阀VII(a7)、循环水泵I(A-2)和电磁阀XIV(a14),热水箱(B-1)的I号口通过管路与吸附床II的进水口(C-2-6)连通,管路上依次设置有电磁阀V(a5)、电磁阀VIII(a8)和电磁阀XV(a15),热水箱(B-1)的II号口通过管路与吸附床II的出水口(C-2-7)连通,管路上依次设置有电磁阀IV(a4)、循环水泵II(B-2)和电磁阀XVI(a16);所述冷却水箱(A-1)的I号口通过管路与吸附床I的进水口(C-1-6)连通,管路上依次设置有电磁阀XI(a11)、电磁阀II(a2)和电磁阀XIII(a13),冷却水箱(A-1)的II号口通过管路与吸附床I的出水口(C-1-7)连通,管路上依次设置有电磁阀IX(a9)、循环水泵I(A-2)和电磁阀XIV(a14),冷却水箱(A-1)的I号口通过管路与吸附床II的进水口(C-2-6)连通,管路上依次设置有电磁阀XII(a12)和电磁阀XV(a15),冷却水箱(A-1)的II号口通过管路与吸附床II的出水口(C-2-7)连通,管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公绪金董玉奇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商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