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转轮除湿机技术领域,具体揭示了一种新型双转轮除湿机,包括初效过滤器、第一除湿转轮和第二除湿转轮,所述第一除湿转轮包括有四分之一的第一再生区和四分之三的第一除湿区,所述第二除湿转轮包括有四分之一的第二再生区、八分之一的辅助再生区和八分之五的第二除湿区,所述初效过滤器的左端设有进风口,该初效过滤器的右端设有风管并连通有前表冷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除湿转轮和第二除湿转轮,即能够有效的使得该方案具备两侧除湿的效果,能够使该双转轮除湿机的除湿效果更好,进一步的降低了空气中的湿气,同时能够始终保证除湿转轮正常的进行工作。
A new type of double wheel dehumidifi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双转轮除湿机
本技术涉及转轮除湿机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双转轮除湿机。
技术介绍
转轮除湿机属于空调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控温除湿的典型代表。目前全球转轮除湿机的主要产地集中在美国、日本、瑞典和中国等地,中国的转轮除湿机也已发展了20多年,但核心技术仍掌握在美国、日本、瑞典等国企业中,所以在市场中的地位并不显著。但是近几年中国产业升级,转轮除湿机需求猛增,中国的转轮除湿机企业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逐渐被中国的消费者认知。现有的转轮除湿机大多只有单个除湿转轮对湿空气进行除湿,存在着空气除湿不彻底就将还含有湿气的空气排出的问题,这种方式除湿效果较差,不能满足人们的除湿需求;由于除湿转轮的内部结构较为复杂,如果除湿转轮需要维护或者内部组件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就需要将整个除湿转轮的左右两侧进行依次拆开,达到取出内部组件的目的,这种除湿转轮的拆卸方式费时费力,操作麻烦,维修效率低,不利于快速的对除湿转轮进行维护维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双转轮除湿机,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该设计方案具备除湿效率高、拆卸快捷和维修方便的优点,解决了原有的除湿转轮除湿效率较低且不方便拆卸进行维修的问题。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双转轮除湿机,包括初效过滤器、第一除湿转轮和第二除湿转轮,所述第一除湿转轮包括有四分之一的第一再生区和四分之三的第一除湿区,所述第二除湿转轮包括有四分之一的第二再生区、八分之一的辅助再生区和八分之五的第二除湿区,所述初效过滤器的左端设有进风口,该初效过滤器的右端设有风管并连通有前表冷器,该前表冷器的右侧设有前表冷挡水板并通过前转轮进口三通正对于第一除湿转轮左侧的第一除湿区,所述第一除湿转轮右侧的第一除湿区处对应有送风风机,该送风风机的左端设有进风管,且该进风管的左端正对于第一除湿转轮右侧的第一除湿区,所述送风风机的右侧通过导风管连通有中表冷器,所述中表冷器的进风口连通有导风管,该导风管的管体上连通有导风分管,所述导风管的一端通过后转轮进口三通正对于第二除湿区,所述导风分管的一端正对于辅助再生区,所述第二除湿转轮右侧的第二除湿区位置处设有后表冷器,该后表冷器的一端通过风管正对于第二除湿区,所述第二除湿转轮右侧的辅助再生区处设有第一再生热风机,所述第一再生热风机包括有连通在第一再生热风机上的冷风进风管和第一热风出风管,所述冷风进风管的左端正对于辅助再生区,所述第一热风出风管的左端正对于第二再生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双转轮除湿机,其中,除湿机还包括有第二再生热风机,所述第二再生热风机包括有连通在第二再生热风机上的冷风输送管和第二热风出风管,所述冷风输送管的一端正对于第二再生区,所述第二热风出风管的一端正对于第一再生区,靠近左侧第一再生区的位置还设有再生风引风机,该再生风引风机上包括有进风管和出风管,该再生风引风机上进风管的右端正对于第一再生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双转轮除湿机,其中,所述后表冷器的出风口连通有出风管,且该出风管上设有排风阀。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双转轮除湿机,其中,所述第一除湿转轮和第二除湿转轮均包括有左侧固定板和右侧固定板,且第一除湿转轮和第二除湿转轮的内部均设有除湿网栅,该除湿网栅由高效吸附材料制成。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双转轮除湿机,其中,所述左侧固定板的侧面沿环形等距离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除湿转轮和第二除湿转轮的侧面均沿环形等距离开设有螺纹孔;所述右侧固定板的左侧沿环形等距离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右侧固定板通过螺纹杆依次插入至螺纹孔和通孔中,并通过螺母进行固定连接。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双转轮除湿机,其中,所述第一除湿转轮和第二除湿转轮均通过电机进行驱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除湿转轮和第二除湿转轮,即能够有效的使得该方案具备两侧除湿的效果,能够使该双转轮除湿机的除湿效果更好,进一步的降低了空气中的湿气,同时能够始终保证除湿转轮正常的进行工作,通过设置的两组再生热风机,能够不断的对粘附在除湿网栅上的湿气进行烘干,能够有效的保证除湿网栅始终处于干燥状态,保证除湿效果的最大化,同时通过设置的导风管,能够有效的对第二除湿转轮上已经热化的除湿网栅进行进一步的降温处理,避免第二除湿转轮上的除湿网栅出现温度过高而出现寿命缩短的问题。2、本技术通过将除湿转轮左右两侧的固定方式改变成螺栓连接,即只需要拆除一侧的螺栓就能同时卸掉两侧的固定板,这种方式拆卸效率高,能够更快时间的对除湿转轮进行维修,避免了原有的除湿转轮需要对两侧的固定结构进行分别拆除的问题,且通过右侧固定板与左侧固定板进行固定连接后,能够给与除湿转轮一个向内侧挤压的力,紧固效果更好,稳定性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更有效的保护了内部的组件。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工作流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除湿转轮的立体及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除湿转轮的立体及爆炸结构示意图。图中:1、初效过滤器;2、前表冷器;3、第一除湿转轮;31、左侧固定板;311、螺母;32、右侧固定板;321、螺纹杆;322、第一再生区;323、第一除湿区;33、除湿网栅;4、送风风机;5、中表冷器;6、导风管;7、第二除湿转轮;71、辅助再生区;72、第二再生区;73、第二除湿区;8、后表冷器;9、第一再生热风机;10、冷风输送管;11、第二再生热风机;12、第二热风出风管;13、再生风引风机;14、排风阀。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请参阅图1-3,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双转轮除湿机,包括初效过滤器1、第一除湿转轮3和第二除湿转轮7,第一除湿转轮3包括有四分之一的第一再生区322和四分之三的第一除湿区323,第二除湿转轮7包括有四分之一的第二再生区72、八分之一的辅助再生区71和八分之五的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双转轮除湿机,包括初效过滤器(1)、第一除湿转轮(3)和第二除湿转轮(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除湿转轮(3)包括有四分之一的第一再生区(322)和四分之三的第一除湿区(323),所述第二除湿转轮(7)包括有四分之一的第二再生区(72)、八分之一的辅助再生区(71)和八分之五的第二除湿区(73),所述初效过滤器(1)的左端设有进风口,该初效过滤器(1)的右端设有风管并连通有前表冷器(2),该前表冷器(2)的右侧设有前表冷挡水板并通过前转轮进口三通正对于第一除湿转轮(3)左侧的第一除湿区(323),所述第一除湿转轮(3)右侧的第一除湿区(323)处对应有送风风机(4),该送风风机(4)的左端设有进风管,且该进风管的左端正对于第一除湿转轮(3)右侧的第一除湿区(323),所述送风风机(4)的右侧通过导风管(6)连通有中表冷器(5),所述中表冷器(5)的出风口处设有中表冷挡水板,所述中表冷器(5)的进风口连通有导风管(6),该导风管(6)的管体上连通有导风分管,所述导风管(6)的一端通过后转轮进口三通正对于第二除湿区(73),所述导风分管的一端正对于辅助再生区(71),所述第二除湿转轮(7)右侧的第二除湿区(73)位置处设有后表冷器(8),该后表冷器(8)的一端通过风管正对于第二除湿区(73),所述第二除湿转轮(7)右侧的辅助再生区(71)处设有第一再生热风机(9),所述第一再生热风机(9)包括有连通在第一再生热风机(9)上的冷风进风管和第一热风出风管,所述冷风进风管的左端正对于辅助再生区(71),所述第一热风出风管的左端正对于第二再生区(7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双转轮除湿机,包括初效过滤器(1)、第一除湿转轮(3)和第二除湿转轮(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除湿转轮(3)包括有四分之一的第一再生区(322)和四分之三的第一除湿区(323),所述第二除湿转轮(7)包括有四分之一的第二再生区(72)、八分之一的辅助再生区(71)和八分之五的第二除湿区(73),所述初效过滤器(1)的左端设有进风口,该初效过滤器(1)的右端设有风管并连通有前表冷器(2),该前表冷器(2)的右侧设有前表冷挡水板并通过前转轮进口三通正对于第一除湿转轮(3)左侧的第一除湿区(323),所述第一除湿转轮(3)右侧的第一除湿区(323)处对应有送风风机(4),该送风风机(4)的左端设有进风管,且该进风管的左端正对于第一除湿转轮(3)右侧的第一除湿区(323),所述送风风机(4)的右侧通过导风管(6)连通有中表冷器(5),所述中表冷器(5)的出风口处设有中表冷挡水板,所述中表冷器(5)的进风口连通有导风管(6),该导风管(6)的管体上连通有导风分管,所述导风管(6)的一端通过后转轮进口三通正对于第二除湿区(73),所述导风分管的一端正对于辅助再生区(71),所述第二除湿转轮(7)右侧的第二除湿区(73)位置处设有后表冷器(8),该后表冷器(8)的一端通过风管正对于第二除湿区(73),所述第二除湿转轮(7)右侧的辅助再生区(71)处设有第一再生热风机(9),所述第一再生热风机(9)包括有连通在第一再生热风机(9)上的冷风进风管和第一热风出风管,所述冷风进风管的左端正对于辅助再生区(71),所述第一热风出风管的左端正对于第二再生区(7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青修,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鹏飞越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