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实现气井排液增产的多相压缩系统和方法,特别涉及石油天然气生产中的气井排水采气工艺,包含管路系统、过滤系统、压缩系统、冷却系统、放空系统、仪表和控制系统;本系统可以对单井或者两口以上的多井并联实施排水采气,系统通过对采气生产大数据,尤其是流量和压力数据进行智能分析来自动优化系统运行参数,进而优化地面生产工艺,保持气井的连续排液能力,避免发生井底积液或者淹井的现象,从而实现气井的稳产和长效增产。本发明专利技术适应的来气压力范围宽,排气压力高,能满足现有的天然气生产平台出站压力,并可以将气、液混输至下游集中分离处理。
Multiphase compress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creasing production by gas well draina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实现气井排液增产的多相压缩系统和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天然气生产领域中的上游开采和生产技术环节,特别是一种能实现气井连续排液和长效稳产、增产的多相压缩系统和方法。
技术介绍
天然气开采的最初阶段,储层的能量一般较大,依靠自身的井底压力足以将地层渗入到井筒的液态水和压裂液通过井筒内的天然气流举升到地面,实现自喷生产。随着气井生产的进行,井底压力逐渐降低,加之地层水不停地渗入井筒,而变小的地层能量已经越来越不足以将天然气和水举升到地面,水在井筒中也越积越多,形成积液。积液的存在将增大对气层的回压,抑制了井底的压力,使得气井排水更加困难,井筒内气流也会变得越来越小。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就可能会将气层完全压死以致关井,甚至气井报废。在气井生产初期,井底产水量每天可达数十方以上,而正常生产阶段和生产后期每天也有很少量至数方不等。及时排除井筒及井底附近地层过多积液或产出水,并使气井恢复正常生产的措施,称为排水采气。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排除井筒内积液,提升气井自喷能力,提高气藏采收率,是气井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需要进行的工作。事实上,应该在气井生产的初期----快速降产期,就应当提前预测积液可能出现的时间节点,提前介入排水采气技术,从而延长气井的稳产周期。为解决井底积液问题,工程师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生产技术:放喷:可间歇性排除积液,但压力较低时不适用,且浪费宝贵的产能和污染环境;泡排:地层温度不宜过高(100℃左右),对水平井效果较差,并给气井带来新的污染;连续气举:一次性投资大,容易损坏套管,安全风险相对较大,且需要周期性作业;速度管柱:连续油管作业,生产成本和技术成本较高,管柱需要及时监测和更换;下柱塞:对井压和气液比都有一定要求,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增压抽采:通用性高,常规的压缩机对进出口压力有一定限制,不能带液压缩。采用以上这些生产工艺的目的都是为了排除井底积液,提高气井自喷能力,增加气井产量,但这些技术和工艺又都有其各自的实施条件和不足之处,难以普遍适用于各种不同压力的气井,不足以支持气井实现长效的稳产和增产。另一方面,由于气井压力的逐渐降低,油管内气流已不能依靠自身压力连续进站,在不能改变现有平台工艺的前提下,必须配置合理的增压工艺来提升气体压力以达到出站压力,这也是所有的生产平台都将会遇到的、而且目前已经有大面积的气井面临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人在申请号为201921132685.X的技术专利《一种多相压缩实现套管气回收的装置》中,提出了石油生产中套管气的抽采、压缩和利用现有输油管线进行套管气混输回收的装置和工艺,该工艺针对的对象为油井套管气回收;由于气井与油井在开采、处理与集输工艺上的差异,本专利技术在该基础之上加以进一步改进,使之适合于气井增产:尤其是低压低产井的稳产与长效增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已有技术、工艺上的不足之处或局限性,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实现气井排液增产的多相压缩系统,该系统通过对采油数据进行智能分析来自动优化系统运行参数,进而优化地面生产工艺,保持气井的连续排液能力,最终实现气井的稳产和长效增产。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实现气井自动排液并稳定产气量、实现长效增产的方法,本方法能够在上述多相压缩系统中实施和自动运行。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系统和方法对不同的气井压力、不同的携液量和不同的输送压力均具有较为广泛的适应性。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多相压缩系统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由气体入口A1,A2、气体出口B、放空口C、流体主管线L1、旁路管线L2、放空管线L3、入口单向阀01,02、入口手阀03、吹扫阀04、第一三通换向阀05、旁路单向阀06、第二三通换向阀07、手动放空阀08,12、放空安全阀09,10、出口单向阀11、出口电动阀13、出口手阀14、过滤器20、前置冷却器21、压缩机22、电液驱动系统23、出口冷却器24、就地控制仪表30,31,32,33,34,35和就地控制柜36组成;气体入口A1、A2分别连接入口单向阀01、02,单向阀01、02的出口连接手阀03,入口手阀03下游顺序连接第一三通换向阀05、过滤器20,过滤器20出口连接第二三通换向阀07,第二三通换向阀07的出口连接至压缩机22入口,压缩机22的出口连接至出口冷却器24,出口冷却器24的下游设置出口单向阀11,出口单向阀11连接至出口电动阀13,出口电动阀13下游顺序连接出口手阀14和气体出口B;第二三通换向阀07其中一路出口连接前置冷却器21,前置冷却器21的出口汇入压缩机22前的主管线L1;第一三通换向阀05的其中一路出口连接旁路管线L2,该旁路管线L2上安装有旁路单向阀06,旁路单向阀06的出口汇入出口单向阀11的出口和出口电动阀13的入口之间;在主管线L1上设有放空安全阀09、10和手动放空阀08、12,放空安全阀09、10和手动放空阀08、12的出口连接至放空管线L3;入口单向阀01、02前分别设置流量变送器30、31,第一三通换向阀05前设置温度变送器32,压缩机22的入口前设置压力变送器33,出口电动阀13前设置压力变送器34和温度变送器35,就地控制柜36检测和分析来自这些变送器的信号,并向相应的阀门或电机发送相应的控制信号,从而实现系统的自动运行。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气井的排液增产:单井增产:系统仅启用入口A1连接,A2关闭,当气井的来气压力低于出站压力时,气体走主管线L1,经过滤器20过滤掉气体中的颗粒和粉尘杂质,但液体和气体可以通过,过滤后的气、液混合介质进入压缩机22进行多相压缩,压缩后的气液混合物经出口气体冷却器24冷却至所需温度后进入下游管线;两口或两口以上气井的并联增产:这种情形适合同一平台上井口压力差别不大的两口或两口以上的气井并联,入口A1连接和A2同时启用,之后的工艺流程与上述单井增产方案相同。优化的,在系统入口A1、A2设置了入口单向阀01、02,入口单向阀的作用是保证在多井并联增产时,由于不同气井来气压力的差异,压力较高的气井来气不会倒灌至压力较低的气井。优化的,当上游来气压力大于等于出站压力时,第一三通换向阀05的旁路自动打开,气体不走主管线L1,也不经过过滤器20,而是走旁路管线L2,通过出口电动阀13由出口B进入下游管线,此时压缩机22不会启动。过滤器20采用双联配置,一用一备,以保证在生产中不需停机就可以更换,过滤器20为现有技术的成熟产品,可以是篮式过滤器或其他类型的过滤器。所述压缩机22为现有成熟技术的液压式活塞压缩机,压缩机采用电液驱动系统23作为驱动机构,电液驱动机构的电机采用变频控制。优化的,压缩机进排气阀采用专门设计的无板式气阀结构,既适用于气体介质,同时也适用于液体介质的流通。优化的,在压缩机入口设置了前置冷却器,当井口来气温度超过压缩机预设的的最高入口温度时,第二三通换向阀07打开旁路,气体进入前置冷却器21冷却,经冷却后的气体再进入压缩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另一个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实现气井排液增产的多相压缩系统,包含管路系统、过滤系统、压缩系统、冷却系统、放空系统、仪表和控制系统,其特征是:气体入口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气井并联,在每个气体入口设置流量变送器和单向阀;所述管路系统上设置有两个三通换向阀,其中一个三通换向阀连接系统入口到系统出口的旁路,另一个三通换向阀连接前置冷却器;所述压缩系统使用活塞式压缩机,活塞式压缩机采用电液驱动系统驱动;所述仪表和控制系统能自动检测流量、温度和压力信号,通过就地控制柜(36)内置的PLC模块自动控制;/n所述的实现气井排液增产的多相压缩系统,其连接方式是:气体入口(A1,A2)分别连接入口单向阀(01,02),单向阀(01,02)的出口连接入口手阀(03),入口手阀(03)下游顺序连接第一三通换向阀(05)、过滤器(20),过滤器(20)出口连接第二三通换向阀(07),第二三通换向阀(07)的出口连接至压缩机(22)入口,压缩机(22)的出口连接至出口冷却器(24),出口冷却器(24)的下游设置出口单向阀(11),出口单向阀(11)连接至出口电动阀(13),出口电动阀(13)下游顺序连接出口手阀(14)和气体出口(B);第二三通换向阀(07)其中一路出口连接前置冷却器(21),前置冷却器(21)的出口汇入压缩机(22)前的主管线(L1);第一三通换向阀(05)的其中一路出口连接旁路管线(L2),该旁路管线(L2)上安装有旁路单向阀(06),旁路单向阀(06)的出口汇入出口单向阀(11)的出口和出口电动阀(13)的入口之间;在主管线(L1)上设有放空安全阀(09,10)和手动放空阀(08,12),放空安全阀(09,10)和手动放空阀(08,12)的出口连接至放空管线(L3),从出口(C)放空;入口单向阀(01,02)前分别设置流量变送器(30,31),第一三通换向阀(05)前设置温度变送器(32),压缩机(22)的入口前设置压力变送器(33),出口电动阀(13)前设置压力变送器(34)和温度变送器(35),所有的控制信号汇入就地控制柜(3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现气井排液增产的多相压缩系统,包含管路系统、过滤系统、压缩系统、冷却系统、放空系统、仪表和控制系统,其特征是:气体入口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气井并联,在每个气体入口设置流量变送器和单向阀;所述管路系统上设置有两个三通换向阀,其中一个三通换向阀连接系统入口到系统出口的旁路,另一个三通换向阀连接前置冷却器;所述压缩系统使用活塞式压缩机,活塞式压缩机采用电液驱动系统驱动;所述仪表和控制系统能自动检测流量、温度和压力信号,通过就地控制柜(36)内置的PLC模块自动控制;
所述的实现气井排液增产的多相压缩系统,其连接方式是:气体入口(A1,A2)分别连接入口单向阀(01,02),单向阀(01,02)的出口连接入口手阀(03),入口手阀(03)下游顺序连接第一三通换向阀(05)、过滤器(20),过滤器(20)出口连接第二三通换向阀(07),第二三通换向阀(07)的出口连接至压缩机(22)入口,压缩机(22)的出口连接至出口冷却器(24),出口冷却器(24)的下游设置出口单向阀(11),出口单向阀(11)连接至出口电动阀(13),出口电动阀(13)下游顺序连接出口手阀(14)和气体出口(B);第二三通换向阀(07)其中一路出口连接前置冷却器(21),前置冷却器(21)的出口汇入压缩机(22)前的主管线(L1);第一三通换向阀(05)的其中一路出口连接旁路管线(L2),该旁路管线(L2)上安装有旁路单向阀(06),旁路单向阀(06)的出口汇入出口单向阀(11)的出口和出口电动阀(13)的入口之间;在主管线(L1)上设有放空安全阀(09,10)和手动放空阀(08,12),放空安全阀(09,10)和手动放空阀(08,12)的出口连接至放空管线(L3),从出口(C)放空;入口单向阀(01,02)前分别设置流量变送器(30,31),第一三通换向阀(05)前设置温度变送器(32),压缩机(22)的入口前设置压力变送器(33),出口电动阀(13)前设置压力变送器(34)和温度变送器(35),所有的控制信号汇入就地控制柜(3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现气井排液增产的多相压缩系统,其特征还在于:在每一路气体入口都设置了单向阀,单向阀的出口汇入入口手阀(03)前的主管线(L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现气井排液增产的多相压缩系统,其特征还在于:本系统内无气液分离流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现气井排液增产的多相压缩系统,其特征还在于:在第一三通换向阀(05)的其中一路出口连接旁路管线(L2),旁路管线的出口汇入出口单向阀(11)的出口和出口电动阀(13)的入口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文勇,王道军,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远方普兰德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