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室内统一眩光值的对开式电动遮阳装置及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眩光值的调节
,特别是涉及一种室内统一眩光值的控制方法、控制系统、调节装置及对开式电动遮阳装置。
技术介绍
在办公环境中,当有太阳直射光照射电脑屏幕时,会在视野中出现明暗对比过强,导致视觉不舒适。当采取传统的遮阳措施,即从上向下的遮阳方式时,因为临近窗户处的直射光主要由窗户下部入射进入,近处想要减少眩光需要将直射光全部遮挡,这也使得远处光环境整体偏暗,若有办公人员在远离外窗的区域办公,需要额外补光,浪费能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室内统一眩光值的控制方法、控制系统、调节装置及对开式电动遮阳装置,能够提高自然光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一种室内统一眩光值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将室内区域沿垂直进深方向分为光环境外区和光环境内区;其中,所述光环境外区为靠近外窗的区域,所述光环境内区为远离所述外窗的区域;接收外区传感器检测的外区人员信号、内区传感器检测的内区人员信号、光环境外区中外区人员视野范围内的统一眩光值和光环境内区中内区人员视野范围内的统一眩光值;当外区人员信号表示光环境外区存在人员,且外区人员视野范围内存在统一眩光值大于外区眩光值阈值的区域时,减小所述外窗的下半部分的亮度值,以使所述外区人员视野范围内的统一眩光值均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外区眩光值阈值;当内区人员信号表示光环境内区存在人员,且内区人员视野范围内存在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室内统一眩光值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n将室内区域沿垂直进深方向分为光环境外区和光环境内区;其中,所述光环境外区为靠近外窗的区域,所述光环境内区为远离所述外窗的区域;/n接收外区传感器检测的外区人员信号、内区传感器检测的内区人员信号、光环境外区中外区人员视野范围内的统一眩光值和光环境内区中内区人员视野范围内的统一眩光值;/n当外区人员信号表示光环境外区存在人员,且外区人员视野范围内存在统一眩光值大于外区眩光值阈值的区域时,减小所述外窗的下半部分的亮度值,以使所述外区人员视野范围内的统一眩光值均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外区眩光值阈值;/n当内区人员信号表示光环境内区存在人员,且内区人员视野范围内存在统一眩光值大于内区眩光值阈值的区域时,减小所述外窗的上半部分的亮度值,以使所述内区人员视野范围内的统一眩光值均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内区眩光值阈值。/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室内统一眩光值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将室内区域沿垂直进深方向分为光环境外区和光环境内区;其中,所述光环境外区为靠近外窗的区域,所述光环境内区为远离所述外窗的区域;
接收外区传感器检测的外区人员信号、内区传感器检测的内区人员信号、光环境外区中外区人员视野范围内的统一眩光值和光环境内区中内区人员视野范围内的统一眩光值;
当外区人员信号表示光环境外区存在人员,且外区人员视野范围内存在统一眩光值大于外区眩光值阈值的区域时,减小所述外窗的下半部分的亮度值,以使所述外区人员视野范围内的统一眩光值均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外区眩光值阈值;
当内区人员信号表示光环境内区存在人员,且内区人员视野范围内存在统一眩光值大于内区眩光值阈值的区域时,减小所述外窗的上半部分的亮度值,以使所述内区人员视野范围内的统一眩光值均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内区眩光值阈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环境外区对应的面积和所述光环境内区对应的面积相等。
3.一种室内统一眩光值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包括:
分区模块,用于将室内区域沿垂直进深方向分为光环境外区和光环境内区;其中,所述光环境外区为靠近外窗的区域,所述光环境内区为远离所述外窗的区域;
数据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外区传感器检测的外区人员信号、内区传感器检测的内区人员信号、光环境外区中外区人员视野范围内的统一眩光值和光环境内区中内区人员视野范围内的统一眩光值;
下部减光模块,用于当外区人员信号表示光环境外区存在人员,且外区人员视野范围内存在统一眩光值大于外区眩光值阈值的区域时,减小所述外窗的下半部分的亮度值,以使所述外区人员视野范围内的统一眩光值均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外区眩光值阈值;
上部减光模块,用于当内区人员信号表示光环境内区存在人员,且内区人员视野范围内存在统一眩光值大于内区眩光值阈值的区域时,减小所述外窗的上半部分的亮度值,以使所述内区人员视野范围内的统一眩光值均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内区眩光值阈值。
4.一种对开式电动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开式电动遮阳装置包括:第一遮阳帘、第一驱动电机、第一传动轴、第一支撑梁、第一滚轴、第一磁体、第二遮阳帘、第二驱动电机、第二传动轴、第二支撑梁、第二滚轴、第二磁体、第一风筝轮、第二风筝轮、第三风筝轮、第四风筝轮、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其中,
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传动轴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梁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滚轴与所述第一支撑梁连接,所述第一遮阳帘卷绕在所述第一滚轴上,所述第一滚轴的一端嵌套有所述第一风筝轮,所述第一滚轴的另一端嵌套有所述第二风筝轮;
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传动轴连接,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鹏,梁青璇,廖俊华,贾晓瑜,张伟荣,谢静超,刘加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