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非对称功率布置的电站锅炉风机系统,涉及燃煤发电领域,该风机系统包括设置在电站锅炉的出风管道上的空气预热器以及与空气预热器相连的送风机组、引风机组和一次风机组,送风机组内、引风机组内和一次风机组内分别设置有并联连接的两个风机,并联的两个风机的设计风量之间具有差值。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非对称功率布置的电站锅炉风机系统,能够有效降低风机系统的电耗。
A power plant boiler fan system with asymmetrical power arrange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对称功率布置的电站锅炉风机系统
本技术涉及燃煤发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非对称功率布置的电站锅炉风机系统。
技术介绍
在燃煤发电站中,风机是电站锅炉侧非常重要的辅机,对于机组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起着至观重要的作用。电站锅炉风机系统主要包括送风机、一次风机和引风机三种。风机是机组辅机中主要的耗电用户,600MW及以上机组,三大风机的耗电占全厂用电的35%以上,而且机组等级越高,占厂用电率的份额越大。近年来,各大发电集团为提高燃煤发电机组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制水平,进而实现“超低排放”、“近零排放”的环保指标,在机组尾部烟道环保设施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造,这必将导致引风机的耗电率继续上升。并且,在近年来在电力需求增长放缓、发电装机区域性过剩的形式下,电厂的发电利用小时数逐年下降,2016年火电机组设备利用小时数仅4165小时左右,这也就意味着电厂机组大部分时间在低负荷时段运行,机组负荷最高仅到额定负荷的80%左右。而风机的运行效率与机组的负荷是密切相关的,随着负荷的降低,风机的效率也逐渐下降,而随着风机的效率下降,风机的耗电率也会增加。因此,尽可能降低锅炉风机耗电是电厂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向。如图1所示,传统的风机系统在电站锅炉系统中是对称布置的,而且每种风机(送风机2、一次风机1和引风机3)均设置有两个,而且两个风机的参数如风量、风压,以及对应的电动机的型号、功率等都是相同,两个风机各承担50%机组额定负荷时所需要风量或烟气量输送工作。这样每中风机分别具有两中运行模式,一种为采用一个风机单独运行,另一个风机为备用,主要适用于电站锅炉其负荷低于50%运行的情况;另一种为同时运行两个风机,主要用于电站锅炉其负荷高于50%运行的情况。但在实际生产中,电站锅炉常常处于负荷为额定负荷的60%-70%的情况,此时需要两个风机同时运行,耗电量很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对称功率布置的电站锅炉风机系统,能够有效降低风机系统的电耗。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非对称功率布置的电站锅炉风机系统,其中,所述风机系统包括设置在电站锅炉的出风管道上的空气预热器以及与所述空气预热器相连的送风机组、引风机组和一次风机组,所述送风机组内、所述引风机组内和所述一次风机组内分别设置有并联连接的两个风机,并联的所述两个风机的设计风量之间具有差值。如上所述的非对称功率布置的电站锅炉风机系统,其中,所述送风机组内的两个风机分别为第一送风机和第二送风机,所述第一送风机的设计风量大于所述第二送风机的设计风量。如上所述的非对称功率布置的电站锅炉风机系统,其中,第一送风机的设计风量是所述电站锅炉额定负荷设计送风总量的80%,所述第二送风机的设计风量是所述电站锅炉额定负荷设计送风总量的50%。如上所述的非对称功率布置的电站锅炉风机系统,其中,所述一次风机组内的两个风机分别为第一一次风机和第二一次风机,所述第一一次风机的设计风量大于所述第二一次风机的设计风量。如上所述的非对称功率布置的电站锅炉风机系统,其中,所述第一一次风机的设计风量是所述电站锅炉额定负荷设计一次风总风量的80%,所述第二一次风机的设计风量是所述电站锅炉额定负荷设计一次风总风量的50%。如上所述的非对称功率布置的电站锅炉风机系统,其中,所述引风机组和所述空气预热器之间还设置有除尘器,所述引风机组内的两个风机并联连接在除尘器上,所述引风机组内的两个风机分别为第一引风机和第二引风机,所述第一引风机的设计风量大于所述第二引风机的设计风量。如上所述的非对称功率布置的电站锅炉风机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引风机的设计风量是电站锅炉额定负荷设计烟气总量的80%,所述第二引风机的设计烟风量是电站锅炉额定负荷设计烟气总量的80%。如上所述的非对称功率布置的电站锅炉风机系统,其中,所述送风机组和所述一次风机组分别布置于所述空气预热器的同一侧。如上所述的非对称功率布置的电站锅炉风机系统,其中,所述空气预热器和所述电站锅炉之间还设置有脱硝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本技术提出的电站锅炉风机系统与传统的对称布置的风机机组相比,减少了一台空气预热器和除尘器,投资成本大大降低。本技术出的电站锅炉风机系统,各风机组内的设计风量不同的两个风机在运行时既可以在负荷容量较小时,选择设计风量与负荷容量较为接近的风机进行工作,另一个风机为备用,避免了双列风机并列运行时低负荷“抢风”和风机失速、喘振等问题,可靠性明显提高;同时,由于风机的设计风量与电站锅炉的负荷容量更为匹配,也大大提高了风机的运行效率,进而节省了风机系统的电耗,降低了电厂的厂用电率,提高了风机运行的经济性;在负荷容量大于80%时,两个功率不同的风机可以互为补充,需要机组高负荷时同时启动满足负荷要求,而高负荷两台风机并列运行时没有“抢风”和风机失速、喘振等风险,大大提高了风机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附图说明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技术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技术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技术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技术。图1为现有技术中风机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非对称功率布置的电站锅炉风机系统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风机系统;10、空气预热器;20、送风机组;21、第一送风机;22、第二送风机;23、出口风门;24、出口风门;30、引风机组;31、第一引风机;32、第二引风机;33、出口风门;34、出口风门;35、进口风门;36、进口风门;40、一次风机组;41、第一一次风机;42、第二一次风机;43、出口风门;44、出口风门;50、除尘器;60、脱硝系统;70、脱硫系统;80、烟囱;200、电站锅炉;300、磨煤机;1、一次风机;2、送风机;3、引风机。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和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技术的细节。但是,在此描述的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技术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技术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技术的范围。如图2所示,本技术提出一种非对称功率布置的电站锅炉风机系统100,该风机系统100包括设置在电站锅炉200的出风管道上的空气预热器10以及与空气预热器10相连的送风机组20、引风机组30和一次风机组40,送风机组20内、引风机组30内和一次风机组40内分别设置有并联连接的两个风机,并联的两个风机的设计风量之间具有差值。在本技术中,两个风机的设计风量之间具有差值是指各风机组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非对称功率布置的电站锅炉风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系统包括设置在电站锅炉的出风管道上的空气预热器以及与所述空气预热器相连的送风机组、引风机组和一次风机组,所述送风机组内、所述引风机组内和所述一次风机组内分别设置有并联连接的两个风机,并联的所述两个风机的设计风量之间具有差值。/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对称功率布置的电站锅炉风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系统包括设置在电站锅炉的出风管道上的空气预热器以及与所述空气预热器相连的送风机组、引风机组和一次风机组,所述送风机组内、所述引风机组内和所述一次风机组内分别设置有并联连接的两个风机,并联的所述两个风机的设计风量之间具有差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对称功率布置的电站锅炉风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机组内的两个风机分别为第一送风机和第二送风机,所述第一送风机的设计风量大于所述第二送风机的设计风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对称功率布置的电站锅炉风机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送风机的设计风量是所述电站锅炉额定负荷设计送风总量的80%,所述第二送风机的设计风量是所述电站锅炉额定负荷设计送风总量的50%。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对称功率布置的电站锅炉风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风机组内的两个风机分别为第一一次风机和第二一次风机,所述第一一次风机的设计风量大于所述第二一次风机的设计风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对称功率布置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亦鹏,赵振宁,张清峰,李金晶,李媛园,
申请(专利权)人: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