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唐少章专利>正文

汽液环流式太阳能集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8729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汽液环流式太阳能集热器,它由芯板(1)、吸热板(2)、吸液网(3)、上框(4)、下框(5)、左框(6)、右框(7)、汇流管(8)、集热管(9)、工作液体(10)、背板(11)及透明盖板(12)构成,上框(4)、下框(5)、左框(6)、右框(7)分别固定在芯板(1)和吸热板(2)的上边、下边、左边和右边上,背板(11)和透明盖板(12)分别固定在上框(4)、下框(5)、左框(6)和右框(7)的后部和前部;汇流管(8)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上框(4)和下框(5)上;集热管(9)由汇流管(8)内穿过,其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上框(4)和下框(5)上;工作液体(10)填充在下框(5)的液体通道(51)内。它具有集热和传热效率高、结构简单造价低的优点。(*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太阳能集热器。
技术介绍
现有太阳能集热器分为真空管型、平板型及热管真空管型,真空管型及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中流体吸收太阳能,吸热后的流体比重发生变化而自行循环,其集热效率较低;热管真空管型太阳集热器其热管中的工作液体吸热蒸发上升至顶部冷凝段,冷凝后的工作液体沿管壁向下回流,在同一管内上升的蒸汽与回流的液体相互逆向流动,使其传热效率降低;此外上述太阳能集热器还存在结构复杂造价高的缺点,制约了其广泛的普及和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热和传热效率高、结构简单造价低的汽液环流式太阳能集热器。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它由芯板、吸热板、吸液网、上框、下框、左框、右框、汇流管、集热管、工作液体、背板及透明盖板构成,芯板为正面纵向均布有椭圆形截面槽,背面纵向设有支撑筋的板体,吸热板贴敷在芯板的正面,芯板与吸热板之间形成蒸发腔,吸液网紧贴于蒸发腔内壁上,芯板和吸热板上贯通有通气孔;上框为其内设有蒸汽通道,蒸汽通道的两端设有塞堵的方筒体,蒸汽通道底部设有蒸汽入孔、蒸汽出孔,上框上纵向贯通有集热管通孔,集热管通孔下部同心开设有汇流管沉孔;下框为其内设有液体通道,液体通道的两端设有塞堵的方筒体,液体通道底部设有液体入孔、液体出孔,下框上纵向贯通有集热管通孔,集热管通孔上部同心开设有汇流管沉孔;左框和右框分别为长板体;上框、下框、左框、右框分别固定在芯板和吸热板的上边、下边、左边和右边上,芯板和吸热板蒸发腔的上端与上框的蒸汽入孔相通,蒸发腔的下端与下框的液体出孔相通;背板和透明盖板分别固定在上框、下框、左框和右框的后部和前部;汇流管位于芯板与背板之间,其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上框和下框的汇流管沉孔和上;集热管由汇流管内穿过,其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上框和下框的集热管通孔和上;工作液体填充在下框的液体通道内及蒸发腔下部和汇流管下部;吸热板与透明盖板之间还设有支撑架。本技术的技术效果是它具有集热和传热效率高、结构简单造价低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正面半剖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图1A-A向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图2B-B向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图2C-C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所示,它由芯板1、吸热板2、吸液网3、上框4、下框5、左框6、右框7、汇流管8、集热管9、工作液体10、背板11及透明盖板12构成,芯板1为正面纵向均布有椭圆形截面槽13,背面纵向设有支撑筋14的板体,吸热板2贴敷在芯板1的正面,芯板1与吸热板2之间形成蒸发腔15,吸液网3紧贴于蒸发腔15内壁上,芯板1和吸热板2上贯通有通气孔16;上框4为其内设有蒸汽通道41,蒸汽通道41的两端设有塞堵42的方筒体,蒸汽通道41底部设有蒸汽入孔43、蒸汽出孔44,上框4上纵向贯通有集热管通孔45,集热管通孔45下部同心开设有汇流管沉孔46;下框5为其内设有液体通道51,液体通道51的两端设有塞堵52的方筒体,液体通道51底部设有液体入孔53、液体出孔54,下框5上纵向贯通有集热管通孔55,集热管通孔55上部同心开设有汇流管沉孔56;左框6和右框7分别为长板体;上框4、下框5、左框6、右框7分别固定在芯板1和吸热板2的上边、下边、左边和右边上,芯板1和吸热板2蒸发腔15的上端与上框4的蒸汽入孔43相通,蒸发腔15的下端与下框5的液体出孔54相通;背板11和透明盖板12分别固定在上框4、下框5、左框6和右框7的后部和前部;汇流管8位于芯板1与背板11之间,其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上框4和下框5的汇流管沉孔46和56上;集热管9由汇流管8内穿过,其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上框4和下框5的集热管通孔45和55上;工作液体10填充在下框5的液体通道51内及蒸发腔15下部和汇流管8下部;吸热板2与透明盖板12之间还设有支撑架20。蒸发腔15下部设有汽泡消除器17。芯板1与背板10之间下框5上设有储液器18,储液器18与液体通道51相通,储液器18上设有加热器19。蒸发腔15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连通管21与蒸汽通道41的蒸汽入孔43和液体通道51的液体出孔54相连通。左框6上设有抽气管22。塞堵42上设有抽气注液管33。上框4和下框5的集热管通孔45和55上分别设有连接螺纹。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通过抽气管21将由上框4、下框5、左框6、右框7、背板11及透明盖板12构成密闭空腔抽成真空,然后将抽气管21管口密封。通过抽气注液管33将由蒸汽通道41、液体通道51、蒸发腔15、汇流管8、储液器18构成的密闭腔体内抽成真空呈负压状态,然后通过抽气注液管33将工作液体10注入到腔体内,将抽气注液管33管口密封。太阳光透过透明盖板12照射在吸热板2上,吸热板2温度升高,蒸发腔15吸液网3上的工作液体10吸热蒸发为蒸汽,蒸汽经连通管20由蒸汽入孔43进入蒸汽通道41内,蒸汽经蒸汽出孔44进入汇流管8内,汇流管8内集热管9吸收蒸汽携带的热量,集热管9内的流体将热量带出,蒸汽放热冷凝后变成液体,液体沿集热管9管的外壁向下经液体入孔53进入到下框5液体通道51内,液体经连通管20及汽泡消除器17进入蒸发腔15。以上过程工作液体10在蒸发腔15内吸热蒸发为汽体上升,在汇流管8内放热冷凝为液体下降回流,完成汽液环流集热过程。权利要求1.汽液环流式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它由芯板(1)、吸热板(2)、吸液网(3)、上框(4)、下框(5)、左框(6)、右框(7)、汇流管(8)、集热管(9)、工作液体(10)、背板(11)及透明盖板(12)构成,芯板(1)为正面纵向均布有椭圆形截面槽(13),背面纵向设有支撑筋(14)的板体,吸热板(2)贴敷在芯板(1)的正面,芯板(1)与吸热板(2)之间形成蒸发腔(15),吸液网(3)紧贴于蒸发腔(15)内壁上,芯板(1)和吸热板(2)上贯通有通气孔(16);上框(4)为其内设有蒸汽通道(41),蒸汽通道(41)的两端设有塞堵(42)的方筒体,蒸汽通道(41)底部设有蒸汽入孔(43)、蒸汽出孔(44),上框(4)上纵向贯通有集热管通孔(45),集热管通孔(45)下部同心开设有汇流管沉孔(46);下框(5)为其内设有液体通道(51),液体通道(51)的两端设有塞堵(52)的方筒体,液体通道(51)底部设有液体入孔(53)、液体出孔(54),下框(5)上纵向贯通有集热管通孔(55),集热管通孔(55)上部同心开设有汇流管沉孔(56);左框(6)和右框(7)分别为长板体;上框(4)、下框(5)、左框(6)、右框(7)分别固定在芯板(1)和吸热板(2)的上边、下边、左边和右边上,芯板(1)和吸热板(2)蒸发腔(15)的上端与上框(4)的蒸汽入孔(43)相通,蒸发腔(15)的下端与下框(5)的液体出孔(54)相通;背板(11)和透明盖板(12)分别固定在上框(4)、下框(5)、左框(6)和右框(7)的后部和前部;汇流管(8)位于芯板(1)与背板(11)之间,其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上框(4)和下框(5)的汇流管沉孔(46)和(56)上;集热管(9)由汇流管(8)内穿过,其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上框(4)和下框(5)的集热管通孔(45)和(55)上;工作液体(10)填充在下框(5)的液体通道(51)内及蒸发腔(15)下部和汇流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汽液环流式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它由芯板(1)、吸热板(2)、吸液网(3)、上框(4)、下框(5)、左框(6)、右框(7)、汇流管(8)、集热管(9)、工作液体(10)、背板(11)及透明盖板(12)构成,芯板(1)为正面纵向均布有椭圆形截面槽(13),背面纵向设有支撑筋(14)的板体,吸热板(2)贴敷在芯板(1)的正面,芯板(1)与吸热板(2)之间形成蒸发腔(15),吸液网(3)紧贴于蒸发腔(15)内壁上,芯板(1)和吸热板(2)上贯通有通气孔(16);上框(4)为其内设有蒸汽通道(41),蒸汽通道(41)的两端设有塞堵(42)的方筒体,蒸汽通道(41)底部设有蒸汽入孔(43)、蒸汽出孔(44),上框(4)上纵向贯通有集热管通孔(45),集热管通孔(45)下部同心开设有汇流管沉孔(46);下框(5)为其内设有液体通道(51),液体通道(51)的两端设有塞堵(52)的方筒体,液体通道(51)底部设有液体入孔(53)、液体出孔(54),下框(5)上纵向贯通有集热管通孔(55),集热管通孔(55)上部同心开设有汇流管沉孔(56);左框(6)和右框(7)分别为长板体;上框(4)、下框(5)、左框(6)、右框(7)分别固定在芯板(1)和吸热板(2)的上边、下边、左边和右边上,芯板(1)和吸热板(2)蒸发腔(15)的上端与上框(4)的蒸汽入孔(43)相通,蒸发腔(15)的下端与下框(5)的液体出孔(54)相通;背板(11)和透明盖板(12)分别固定在上框(4)、下框(5)、左框(6)和右框(7)的后部和前部;汇流管(8)位于芯板(1)与背板(11)之间,其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上框(4)和下框(5)的汇流管沉孔(46)和(56)上;集热管(9)由汇流管(8)内穿过,其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上框(4)和下框(5)的集热管通孔(45)和(55)上;工作液体(10)填充在下框(5)的液体通道(51)内及蒸发腔(15)下部和汇流管(8)下部;吸热板(2)与透明盖板(12)之间还设有支撑架(2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少章唐墨
申请(专利权)人:唐少章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23[中国|黑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