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箱涵用钢绞线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8556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2 23: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利工程中箱涵结构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箱涵用钢绞线布置结构。包括断面由多孔箱型结构构成的箱涵混凝土结构体,箱涵的边墙内设置有沿竖向布置的第一预应力筋、中隔墙内设置有沿竖向布置的第二预应力筋,箱涵的顶板和底板内设置有至少一组预应力结构,每组预应力结构包括两根第三预应力筋;第三预应力筋为沿横向呈波浪形布置的钢绞线,同组两根第三预应力筋交错布置;第一预应力筋和第二预应力筋同顶板和底板内的第三预应力筋交错布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受力均衡,在载荷作用下,该结构能够抵消其产生的不利拉应力,避免在外力作用下使其产生变形和受损,增强箱涵结构的整体应力,延伸其使用寿命。

A layout structure of steel strand for box culve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箱涵用钢绞线布置结构
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中箱涵结构
,具体地指一种箱涵用钢绞线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箱涵结构多数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箱形结构或圆形钢管,且埋置深度较浅,孔径尺寸较小;深埋大型箱涵一般采用预应力箱形结构,以保证整体结构的应力状态符合要求,对于箱涵结构通常按直线型布置钢绞线,现有的布置结构,无法使其受力均匀,在载荷作用下,不能够抵消其产生的不利拉应力,无法避免在外力作用下使其产生变形和受损,无法增强箱涵结构的整体应力,无法延伸其使用寿命。如专利号为“CN208251025U”的名为“多孔倒虹吸钢绞线布置结构”的中国技术专利,该专利介绍了一种用于倒虹吸的钢绞线布置结构,包括断面由多孔箱形构成的倒虹吸混凝土结构体,在倒虹吸混凝土结构体的顶板和底板上分别穿设的预应力筋以过水断面中线轴对称曲线布置,形成正反多段圆弧曲线筋。该结构能够使倒虹吸结构的整体应力状态得到提升,预应力筋的布置更契合箱形倒虹吸结构的受力特点,在外载荷作用下,不会产生对结构运行不利的拉应力;同时可增大倒虹吸结构的载荷能力,减小了箱形倒虹吸结构的断面尺寸,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总投资。但是该结构因为只在倒虹吸顶板和底板设置一根钢绞线,钢绞线呈曲线波浪布置,这种单根曲线波浪结构容易造成顶板和底板上的受力不均匀,底板和顶板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这种受力不均衡造成破裂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存在的现有箱涵钢绞线布置结构存在受理不均衡、其顶板和底板可能会因为受力不均衡造成破裂损坏的问题,提供一种箱涵用钢绞线布置结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箱涵用钢绞线布置结构,包括断面由多孔箱型结构构成的箱涵混凝土结构体,在所述箱涵的边墙内设置有沿竖向布置的第一预应力筋、中隔墙内设置有沿竖向布置的第二预应力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箱涵的顶板和底板内设置有至少一组预应力结构,每组预应力结构包括两根第三预应力筋;所述的第三预应力筋为沿横向呈波浪形布置的钢绞线,同组两根第三预应力筋交错布置;所述第一预应力筋和第二预应力筋同顶板和底板内的第三预应力筋交错布置。进一步的同组两根第三预应力筋相互交错排列形成具有多个交点的缠绕结构,两根第三预应力筋以多个交点的连线为中心线对称布置。进一步的同组中一根第三预应力筋的最低点即波谷与另一根第三预应力筋的最高点即波峰两两相对布置且在竖直方向的投影相互重叠。进一步的相邻中隔墙或是边墙与邻近中隔墙之间的顶板和底板内具有至少一组相对布置的波峰波谷。进一步的还包括沿水平纵向穿设于顶板和底板内的第四预应力筋;所述第四预应力筋位于同组两根第三预应力筋交点处并与两根第三预应力筋交错布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预应力筋沿竖向穿过两根第三预应力筋的交点、与第四预应力筋分置于该交点的横向两侧。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预应力筋与中隔墙的竖向中心线重合,第二预应力筋与同组两根第三预应力筋的交叉点分别位于一根第三预应力筋的波峰位置、另一根第三预应力筋的波谷位置。本技术的优点有:1、通过在顶板和底板内设置多组预应力结构,每组预应力结构包括两根呈波浪形分布且相互交错布置的第三预应力筋,能够大幅度提高其承受载荷的能力,使整个箱涵结构受力更加均衡,无论是顶板和底板迎水面还是背水面都能均衡受力,结构稳定性更好;2、通过将两根第三预应力筋交错布置,并使两者以交点连线为中心线对称,能够使预应力筋更为均衡的分布在顶板和底板内,使顶板和底板承受载荷的能力大幅度提升,结构更加均衡,受力更加合理;3、通过将两根第三预应力筋的波谷和波峰设置成在竖直方向上重合,可使顶板和底板的迎水面和背水面结构强度一致,受力一致,形成良好的受力更加均衡的预应力结构;4、通过在两块竖墙之间的顶板和底板内设置至少一组波峰波谷,保证处于流道上下方向的顶板和底板内的预应力筋分布范围,使处于流道上下方的顶板和底板结构更加稳定,受力更加合理,且应用于整个箱涵结构中最为薄弱的流道位置,增加了整个箱涵结构的稳定性;5、通过在箱涵结构中增加第四预应力筋,第四预应力筋沿箱涵纵向布置,增加了整个箱涵结构沿流道方向的结构强度;6、通过将第一预应力筋和第四预应力筋分置于两根第三预应力筋的交点的横向两侧,使四根预应力筋交汇于一处,既方便了整个结构的预应力筋的张拉安装,又提升了整个张拉结构的稳定性,使整个结构的受力更加均衡合理;7、通过在第二预应力筋穿过第三预应力筋的波峰和波谷,保证了中隔墙内的两根第三预应力筋的分布范围,第二预应力筋与两根第三预应力筋的交错布置更加简便、合理。本技术结构简单,受力均衡,在载荷作用下,该结构能够抵消其产生的不利拉应力,避免在外力作用下使其产生变形和受损,增强箱涵结构的整体应力,延伸其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箱涵钢绞线布置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的图1的A部分放大示意图;其中:1—顶板;2—边墙;3—中隔墙;4—第一预应力筋;5—第二预应力筋;6—第三预应力筋;7—第四预应力筋;8—底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2,一种箱涵用钢绞线布置结构,本实施例的箱涵结构为箱型多流道管渠结构,包括顶板1和底板8,顶板1和底板8横向两端设置有沿竖向布置的边墙1,顶板1和底板8中间设置有若干间隔布置的中隔墙3,边墙1和中隔墙3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顶板1和底板8上,边墙1与中隔墙3间隔布置并与顶板1和底板8形成横断面由多孔箱型结构构成的箱涵混凝土结构体。本实施例在顶板1、底板8、边墙2和中隔墙3内均设置有预应力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顶板1和底板8内设置有至少一组预应力结构,每组预应力结构包括两根第三预应力筋6,第三预应力筋6为沿横向呈波浪形布置的钢绞线,同组两根第三预应力筋6交错布置。同组两根第三预应力筋6相互交错排列形成具有多个交点的缠绕结构,两根第三预应力筋6以多个交点的连线为中心线对称布置,多个交点的连线实际上与对应的顶板1和底板8的横向中心线重合。同组中一根第三预应力筋6的最低点即波谷与另一根第三预应力筋6的最高点即波峰两两相对布置且在竖直方向的投影相互重叠。相邻中隔墙3或是边墙2与邻近中隔墙3之间的顶板1和底板8内具有至少一组相对布置的波峰波谷,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相邻中隔墙3或是边墙2与邻近中隔墙3之间的顶板1和底板8内设置有一组两两对应的波峰和波谷。边墙2内设置有沿竖向布置的第一预应力筋4,第一预应力筋4分别同两块顶板1和底板8内的第三预应力筋6交错布置。中隔墙3内设置有沿竖向布置的第二预应力筋5,第二预应力筋5同顶板1和底板8内的第三预应力筋6交错布置。第二预应力筋5与中隔墙3的竖向中心线重合,第二预应力筋5与同组两根第三预应力筋6的交叉点分别位于一根第三预应力筋6的波峰位置、另一根第三预应力筋6的波谷位置。另外,为了增加箱涵结构纵向方向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在顶板1和底板8上穿设有沿水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箱涵用钢绞线布置结构,包括断面由多孔箱型结构构成的箱涵混凝土结构体,在所述箱涵的边墙(2)内设置有沿竖向布置的第一预应力筋(4)、中隔墙(3)内设置有沿竖向布置的第二预应力筋(5),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箱涵的顶板(1)和底板(8)内设置有至少一组预应力结构,每组预应力结构包括两根第三预应力筋(6);所述的第三预应力筋(6)为沿横向呈波浪形布置的钢绞线,同组两根第三预应力筋(6)交错布置;所述第一预应力筋(4)和第二预应力筋(5)同顶板(1)和底板(8)内的第三预应力筋(6)交错布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箱涵用钢绞线布置结构,包括断面由多孔箱型结构构成的箱涵混凝土结构体,在所述箱涵的边墙(2)内设置有沿竖向布置的第一预应力筋(4)、中隔墙(3)内设置有沿竖向布置的第二预应力筋(5),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箱涵的顶板(1)和底板(8)内设置有至少一组预应力结构,每组预应力结构包括两根第三预应力筋(6);所述的第三预应力筋(6)为沿横向呈波浪形布置的钢绞线,同组两根第三预应力筋(6)交错布置;所述第一预应力筋(4)和第二预应力筋(5)同顶板(1)和底板(8)内的第三预应力筋(6)交错布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箱涵用钢绞线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同组两根第三预应力筋(6)相互交错排列形成具有多个交点的缠绕结构,两根第三预应力筋(6)以多个交点的连线为中心线对称布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箱涵用钢绞线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同组中一根第三预应力筋(6)的最低点即波谷与另一根第三预应力筋(6)的最高点即波峰两两相对布置且在竖直方向的投影相互重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兵孙娟娟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