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部分加工领域,公开了一种纵梁部件的加工方法,包括:第一序,对板料进行拉延,以形成长条形的凸出的顶面(1)以及位于所述顶面(1)第一端的第一侧的过渡斜面(2),所述过渡斜面(2)将所述顶面(1)过渡到所述板料的未变形部分;第二序,正切切除掉多余部分并冲孔;第三序,初步整形得到侧壁面和翻边面;第四序,整形与所述过渡斜面(2)对应的所述侧壁面,以使得所述侧壁面的端部弯折形成侧部翻边面(5),并且对整体进行精确整形。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拉延工艺将侧壁面和翻边面形成为过渡斜面,可以仅通过正切工艺完成切除多余废料的操作,省去了侧切操作,减少了工序,节省模具调试时间和模具成本。
Processing method of longitudinal beam par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纵梁部件的加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部件的加工,具体地涉及一种纵梁部件的加工方法。
技术介绍
由于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提高及油耗的不断降低,减轻汽车自重是节约能源和提高燃料经济性的最基本途径之一。采用高强度钢板车身,在等强度设计条件下可以减少板厚,从而减轻重量,以此来实现车身减重。汽车后纵梁作为一种使用高强钢的结构件,是重要的车身零部件之一,但是高强钢成形性差,其加工工序相对较多,模具制造成本较高,调试时间长,所以减少工序,提高零件成形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纵梁部件的加工方法,以解决工序偏多、操作复杂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纵梁部件的加工方法,其中,所述纵梁部件的加工方法包括:第一序,对板料进行拉延,以形成长条形的凸出的顶面以及位于所述顶面第一端的第一侧的过渡斜面,所述过渡斜面将所述顶面过渡到所述板料的未变形部分;第二序,正切切除掉多余部分并冲孔;第三序,初步整形得到侧壁面和翻边面;第四序,整形与所述过渡斜面对应的所述侧壁面,以使得所述侧壁面的端部弯折形成侧部翻边面,并且对整体进行精确整形。可选择的,所述过渡斜面相对于所述顶面的偏斜角度为0°-15°。可选择的,所述过渡斜面与所述顶面之间通过圆角过渡,所述圆角的半径为20mm-25mm。可选择的,所述纵梁部件包括顶面、位于所述顶面第一侧的第一侧壁面、连接于第一侧壁面的侧边缘的第一翻边面、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面的第一端部的所述侧部翻边面。可选择的,所述第一侧壁面第一端部的部分、所述第一翻边面第一端部的部分和所述侧部翻边面对应于所述过渡斜面。可选择的,所述第一侧壁面与所述顶面的夹角为钝角。可选择的,所述纵梁部件包括位于所述顶面第二侧的第二侧壁面、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壁面的侧边缘的第二翻边面。可选择的,所述第二侧壁面包括连接有所述第二翻边面的第一段侧壁和未连接有所述第二翻边面的第二段侧壁。可选择的,在第一序,对应于所述第二段侧壁的部分形成为包括竖直部分和水平部分,在第二序中,在所述水平部分的边缘处进行正切,在第三序中,将水平部分弯折与所述竖直部分共面。可选择的,在第三序中,侧切切除所述顶面的第二端部附近的多余部分。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拉延工艺将侧壁面和翻边面形成为过渡斜面,可以仅通过正切工艺完成切除多余废料的操作,省去了侧切操作,减少了工序,节省模具调试时间和模具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纵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沿A-A线的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第一序加工的板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沿B-B线的剖视图;图5是图3沿C-C线的剖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板料的结构变化图。附图标记说明1顶面2过渡斜面3第一侧壁面4第一翻边面5侧部翻边面6第二翻边面7第二侧壁面8第一段侧壁9第二段侧壁10竖直部分11水平部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方案中,参考图1所示,纵梁部件的右端定义为第一端,左端定义为第二端,其上侧定义为第一侧,下侧定义为第二侧。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纵梁部件的加工方法,其中,所述纵梁部件的加工方法包括:第一序,对板料进行拉延,以形成长条形的凸出的顶面1以及位于所述顶面1第一端的第一侧的过渡斜面2,所述过渡斜面2将所述顶面1过渡到所述板料的未变形部分;第二序,正切切除掉多余部分并冲孔,此处可以将与纵梁部件的最终轮廓的对应部分之外的多余部分(中的大部分)切掉,如下所述,板料的第二端存在少量不能切除的部分,可以在第三序中切除;第三序,初步整形得到侧壁面和翻边面;第四序,整形与所述过渡斜面2对应的所述侧壁面,以使得所述侧壁面的端部弯折形成侧部翻边面5,并且对整体进行精确整形。参考图1所示,所述纵梁板件包括顶面1、连接于顶面1侧边缘的侧壁面(第一侧壁面3和第二侧壁面7)、连接于侧壁面的翻边面(第一翻边面4和第二翻边面6),特别的,其中一个侧壁面(第一侧壁面3)的端部还设置有侧部翻边面5。本方案中,在第一序的拉延工艺中,对应于侧壁面、翻边面和侧部翻边面5的部分并不直接形成与顶面成约90°侧壁面和与侧壁面成约90°的翻边面,而是将对应于侧壁面(第一侧壁面3)的一部分、翻边面(第一翻边面4)的一部分、侧部翻边面5的部分形成为过渡斜面,从而可以在第二序中,仅仅通过正切(大致垂直于顶面)即可切除侧壁面(第一侧壁面3)、翻边面(第一翻边面4)、侧部翻边面5周围的多余废料,相反的,如果拉延形成与顶面成约90°侧壁面(第一侧壁面3),则需要额外的侧切才能在该侧壁面上形成对应于侧部翻边面5的轮廓(切除侧部翻边面5周围的多余废料),也就是说,本方案可以省去一道侧切工序,只需要图6所示的四个工序即可完成加工,减少了模具,降低了模具成本,节省模具调试时间,提高了效率。其中,所述过渡斜面2相对于所述顶面1的偏斜角度为0°-15°。参考图3和图4所示,过渡斜面2相对于顶面1朝向板料的未变形部分倾斜,以在顶面1与未变形部分之间形成斜面过渡。过渡斜面2的倾斜角度相对较小,因此,用于切割板料的未变形部分的刀具同样可以切割过渡斜面2,即正切;相反的,切割与板料大致垂直的侧壁面时,刀具的角度需要相应地变化,例如需要相应的转动90°,即侧切,在此情况下,需要使用不同的刀具来完成侧切和正切,需要同一部位进行正切与侧切时就需要在两道工序中进行。另外,所述过渡斜面2与所述顶面1之间通过圆角过渡,所述圆角的半径为20mm-25mm。参考图3所示,过渡斜面2与顶面1之间形成圆角,特别是,形成正、反两个圆角,其半径为20mm-25mm。通过在过渡斜面2和顶面1之间设置圆角,可以减少加工硬化,防止出现明显的加工硬化痕迹,有利于后续的整形。具体的,所述纵梁部件包括顶面1、位于所述顶面1第一侧的第一侧壁面3、连接于第一侧壁面3的侧边缘的第一翻边面4、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面3的第一端部的所述侧部翻边面5。参考图1和图2,顶面1的第一侧连接有第一侧壁面3和第一翻边面4,并且第一翻边面4连接有以上所述的侧部翻边面5,其中,顶面1大致平行于第一翻边面4,而第一侧壁面3和侧部翻边面5及顶面1分别处于三个不同的平面,其切割加工相对较为复杂,这也是在第一序的拉延工艺中不直接形成第一侧壁面3和第一翻边面4及侧部翻边面5的原因,形成过渡斜面2可以仅通过一道正切即可切除多余的废料。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壁面3第一端部的部分、所述第一翻边面4第一端部的部分和所述侧部翻边面5对应于所述过渡斜面2。第一侧壁面3的长度大致与顶面1的长度相同,并且第一翻边面4的长度也大致等于顶面1的长度,而侧部翻边面5为第一侧壁面3第一端部连接的一小部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纵梁部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部件的加工方法包括:/n第一序,对板料进行拉延,以形成长条形的凸出的顶面(1)以及位于所述顶面(1)第一端的第一侧的过渡斜面(2),所述过渡斜面(2)将所述顶面(1)过渡到所述板料的未变形部分;/n第二序,正切切除掉多余部分并冲孔;/n第三序,初步整形得到侧壁面和翻边面;/n第四序,整形与所述过渡斜面(2)对应的所述侧壁面,以使得所述侧壁面的端部弯折形成侧部翻边面(5),并且对整体进行精确整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纵梁部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部件的加工方法包括:
第一序,对板料进行拉延,以形成长条形的凸出的顶面(1)以及位于所述顶面(1)第一端的第一侧的过渡斜面(2),所述过渡斜面(2)将所述顶面(1)过渡到所述板料的未变形部分;
第二序,正切切除掉多余部分并冲孔;
第三序,初步整形得到侧壁面和翻边面;
第四序,整形与所述过渡斜面(2)对应的所述侧壁面,以使得所述侧壁面的端部弯折形成侧部翻边面(5),并且对整体进行精确整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梁部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斜面(2)相对于所述顶面(1)的偏斜角度为0°-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梁部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斜面(2)与所述顶面(1)之间通过圆角过渡,所述圆角的半径为20mm-2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梁部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部件包括顶面(1)、位于所述顶面(1)第一侧的第一侧壁面(3)、连接于第一侧壁面(3)的侧边缘的第一翻边面(4)、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面(3)的第一端部的所述侧部翻边面(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纵梁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发祥,李志勇,张丞,
申请(专利权)人:恒大新能源汽车科技广东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