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桩模具的螺栓装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76309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2 19: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桩模具的螺栓装拆装置,包括:沿着平行于管桩模具轴向进行移动的机架;活动设置在机架上的第一框架;驱动第一框架沿管桩模具纵向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一框架连接;活动设置在第一框架上的第二框架;驱动第二框架沿管桩模具横向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与第二框架连接;与第二框架固定连接的螺栓装拆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使用范围广的优点。

Bolt assembling and disassembling device of pipe pile mou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桩模具的螺栓装拆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管桩模具的螺栓装拆装置。
技术介绍
如图11所示,管桩模具E包括上模A和下模B,在上模A圆周面上设有上法兰边,在下模B圆周面上设有下法兰边,上法兰边和下法兰边上均设有多个凹口,上模A与下模B合模后,螺栓C穿过凹口将上模A和下模B固定在一起,从而使得上模A和下模B紧固为一体。在上模A和下模B的周面上布置有跑轮D。现有技术中公开了管桩模具上的螺栓装拆装置,但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管桩模具上的任意两个螺栓之间的间距是相等的,比如第一颗螺栓与第二颗螺栓之间的间距为100mm,第二颗螺栓与第三颗螺栓之间的间距为100mm,也就是说,第n颗螺栓与第n+1颗螺栓之间的间距均为100mm,现有技术中的螺栓装拆装置针对是的恒定间距螺栓的装拆。但随着生产上的需要,管桩模具上出现了螺栓之间的间距不相等的情况,比如第一颗螺栓与第二颗螺栓之间的间距为100mm,第二颗螺栓与第三颗螺栓之间的间距为105mm,因此,现有技术中的螺栓装拆装置针对恒定间距螺栓的装拆,对这些间距不相等的螺栓无法进行自动装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提供一种使用范围广的管桩模具的螺栓装拆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管桩模具的螺栓装拆装置,包括:沿着平行于管桩模具轴向进行移动的机架;活动设置在机架上的第一框架;驱动第一框架沿管桩模具纵向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一框架连接;活动设置在第一框架上的第二框架;驱动第二框架沿管桩模具横向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与第二框架连接;与第二框架固定连接的螺栓装拆机构。本实用新的型的技术效果为:本技术通过使机架获得行走,使得螺栓装拆机构可以到达任意一个螺栓所在位置,因此,本技术不但能对恒定间距螺栓能进行装拆,而且对间距不相等的螺栓也能进行装拆。因此,显然技术具有使用范围广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种管桩模具的螺栓装拆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图1、图9以及图10中的P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中的第一种定位机构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中的第一种定位机构的侧视图;图5为本技术中的第二种定位机构的侧视图;图6为本技术中第一种第一检测机构和第二检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第一种第一检测机构和第二检测机构工作时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中第二种第一检测机构和第二检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的第二种管桩模具的螺栓装拆装置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的第三种管桩模具的螺栓装拆装置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中的管桩模具的俯视图;A为上模,B为下模,C为螺栓,D为跑轮,E为管桩模具,F为小车;1为机架本体,1a为第一导轨,2为导轨,3为定位板,4为行走轮组件,5为定位轮组件,6为电机,7为减速箱,8为齿轮,9为齿条,10为第一框架,10a为第二导轨,11为第一驱动机构,12为第二框架,13为第二驱动机构,14为螺栓装拆机构,15为螺栓翻转机构,16为第三框架、16a为导杆,17为第一安装座,17a为第一滑轨,18为第一马达、19为第一减速部件,20为第一齿轮,21为第一齿条,22为编码器,23为第二齿轮,24为第二齿条,25为伸缩器,26为挡板,27为位移传感器,28为第一伸缩器、29为第一位移传感器、30为第一法兰抵顶部件,31为第一安装板,32为第二伸缩器、33为第二位移传感器、34为第二法兰抵顶部件,35为第二安装板。100为螺栓装拆装置。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管桩模具的螺栓装拆装置100,包括:沿着平行于管桩模具E轴向进行移动的机架;、第一框架10、第一驱动机构11、第二框架12、第二驱动机构13、螺栓装拆机构14,下面对每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机架的移动优先采用自动控制。在存储器(图中未示出)中存有管桩模具E的外径以及该管桩模具E上的任意相邻两个螺栓C间距,管桩模具E的外径为跑轮D的外径,因此,在测量管桩模具上跑轮D的外径以及该管桩模具的螺栓之间的间距后,并将跑轮D的外径以及该管桩模具的螺栓之间的间距输入到存储器中,本申请中的存储器,属于电气控制系统(例如含有PLC的控制系统,含有单片机的控制系统)的一部分,电气控制系统由存储器、控制器、触摸屏等器件组件。如图1所示,对于相同外径的管桩模具E,也存在着螺栓与螺栓之间等距和不等距的情况,因此,在测量跑轮D的外径以及螺栓C之间的间距后,根据管桩模具E的外径以及该管桩模具E上的任意相邻两个螺栓C间距设置标识,例如,将标识设置于跑轮D上或者管桩模具上模A的周面上,标识可以是机械的刻印编号,或者是固定在跑轮D上的编号,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标签。标识存储在存储器中。如图1所示,根据上述可知,每个标识至少对应管桩模具E的外径和螺栓C之间的间距的数据,例如第一管桩模具上的标识为X001,对应该管桩模具的外径为300mm,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之间的间距为120mm,第二螺栓和第三螺栓之间的间距为130mm。第二管桩模具上的标识为X002,对应该管桩模具的外径为500mm,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之间的间距为110mm,第二螺栓和第三螺栓之间的间距为120mm。如图1所示,检测机构(图中未示出)检测管桩模具E,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根据检测机构的结果与预置在存储器中的数据进行匹配,以确定管桩模具E的外径以及任意两个螺栓C的间距,从而,控制器知晓管桩模具E的具体参数,以便对后序机架的移动进行相应的控制。检测机构可以采用CN207556455U所公开的检测装置。如图1所示,机架沿着平行于管桩模具E轴向进行移动,机架移动后的位置与螺栓C的位置对应,这样便于使螺栓装拆机构14能对应于每个所要装拆的螺栓C。机架包括机架本体1和行走机构,机架本体1设置于行走机构上,机架本体1在行走机构的驱动下进行移动。机架本体1用于支撑第一框架、第一驱动机构、第二框架、第二驱动机构、螺栓装拆机构等,当机架本体1移动时,第一框架、第一驱动机构、第二框架、第二驱动机构、螺栓装拆机构等随着机架本体1的移动而移动。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导轨2、与导轨2滑动配合的行走组件、驱动器,行走组件与机架本体1连接,驱动器驱动行走组件沿导轨移动。导轨2安装在基座上,基座可以是地基,也可以是一个专用的工作台,基座优先采用地基。导轨2沿着平行于管桩模具E的轴向布置,承载着管桩模具E的小车F沿着导轨2伸延的方向行驶,从而管桩模具E位于导轨2的一侧。如图2所示,所述行走组件包括:定位板3、行走轮组件4、定位轮组件5,定位板3的一端与机架本体3固定连接;定位板3的一端与机架本体1的底部固定,优先采用焊接方式固定,行走轮组件4与定位板3连接,定位轮组件5与定位板3连接;所述导轨2被夹在行走轮组件4与定位轮组件5之间,且行走轮组件4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管桩模具的螺栓装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沿着平行于管桩模具轴向进行移动的机架;/n活动设置在机架上的第一框架;/n驱动第一框架沿管桩模具纵向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一框架连接;/n活动设置在第一框架上的第二框架;/n驱动第二框架沿管桩模具横向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与第二框架连接;/n与第二框架固定连接的螺栓装拆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管桩模具的螺栓装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沿着平行于管桩模具轴向进行移动的机架;
活动设置在机架上的第一框架;
驱动第一框架沿管桩模具纵向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一框架连接;
活动设置在第一框架上的第二框架;
驱动第二框架沿管桩模具横向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与第二框架连接;
与第二框架固定连接的螺栓装拆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栓装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机架起始位置进行定位的定位机构,该定位机构设置在第二框架或者机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栓装拆装置,其特征在于,定位机构包括:
第三框架;
设置于第三框架上的第一升降驱动器;
第一位移量检测组件,该第一位移量检测组件与第一升降驱动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栓装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移量检测组件包括:
编码器,该编码器与第一升降驱动器连接;
第一传动组件,该第一传动组件的一部分安装在编码器的输出端,第一传动组件的另一部分与第三框架固定连接;
第一升降驱动器活动设置在第三框架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栓装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移量检测组件包括:
伸缩器;
挡板,伸缩器的一端与挡板的一端连接;
位移传感器,位移传感器与挡板的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刚周奇意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常力锅炉制造安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