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6年2月3日、申请号为201680014588.3、专利技术名称为“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
技术介绍
近年来,为了与移动装置的尺寸减小以及性能改进相适用,已经改进具有高的能量密度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的特性并且已经广泛使用该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而且,已经进行了具有更大容量且具有优异的安全性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的开发,并且已经开始将上述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安装在电动汽车中。作为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使用多种锂离子二次电池(cell)。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由锂-钴复合氧化物等形成的正极、由碳形成的负极和通过将锂盐溶解在非水溶剂中形成的非水电解液。在对锂离子二次电池充电时,正极内部的锂从正极放出并且插入到负极的碳中,且在锂离子二次电池放电时,插入到负极中的锂放出返回到正极的复合氧化物,从而进行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充电和放电。在其中使用LiPF6作为锂盐的情形中,如由以下反应式所表示的,通过使PF6-从非水电解液插入到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孔碳,其在蓄电元件中使用,/n其中所述蓄电元件包括正极,该正极包括能够插入和放出阴离子的正极活性物质,/n其中作为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使用所述多孔碳,并且所述多孔碳具有拥有三维网络结构的连接中孔,/n其中所述中孔的直径为2nm或更大但50nm或更小,/n其中所述正极的膜的由式(1)定义的截面厚度的变化率小于45%,/n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311 JP 2015-0482631.一种多孔碳,其在蓄电元件中使用,
其中所述蓄电元件包括正极,该正极包括能够插入和放出阴离子的正极活性物质,
其中作为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使用所述多孔碳,并且所述多孔碳具有拥有三维网络结构的连接中孔,
其中所述中孔的直径为2nm或更大但50nm或更小,
其中所述正极的膜的由式(1)定义的截面厚度的变化率小于45%,
其中式(1)中的充电-放电是其中以4.5V的截止电压进行充电且以1.5V的截止电压进行放电的50次循环的充电-放电。
2.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阿部奈绪人,伊藤良夫,坛达也,荒木由佳,武下宗平,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理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