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希年专利>正文

一种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6366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其至少包括水箱和太阳能集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与太阳能集热管之间设有换热集管,该太阳能集热管的冷凝端连接于该换热集管,该换热集管连通于上循环管路和下循环管路,并通过该上下循环管路与水箱换热连接。(*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太阳能的利用,具体地讲是一种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上述常用的太阳能热水器虽然有效地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加热水箱中的水,使人们方便地使用热水。但这种太阳能热水器存在有如下缺陷1、由于必须水箱与真空集热管一体设置,水箱中的水才能采用自然循环进行加热,而真空集热管必须放置于室外才能吸收太阳光产生热能。而由于水箱的体积较大,在装有水时重量也较大,因此很难与建筑物结合,从而给安装使用带来不便。2、由于现有的太阳能热水器不易与建筑物结合,目前,太阳能热水器一般安装于屋顶,但由于现代城市中大部分人住楼房,而每幢楼只有住在顶层的居民才有可能利用太阳能热水器,而大部分居民都无法使用。因此,这种放置方式使该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3、由于水箱安装于室外,受外界风吹日晒雨淋等恶劣条件的影响,水箱容易受到损坏如冻裂、受腐蚀等,从而影响太阳能热水器正常使用。4、由于真空集热管呈一定角度放置,其在夏天温度较高时,水箱中的水的温度也同样升高,该水箱中过高的水温,容易产生水垢,该水垢沉积在水箱壁上,使真空集热管与水箱的热交换受到不利的影响。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利用简单竖挂结构,使冬天的吸热量增加,增加水箱中水温,夏天的吸热量减少,防止因水温过高而结水垢的现象。本技术的目的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其至少包括水箱和太阳能集热管,所述水箱与太阳能集热管之间设有换热集管,该太阳能集热管的冷凝端连接于该换热集管,该换热集管设有上循环管路和下循环管路,换热集管通过该上下循环管路与水箱中循环换热连接。上述的换热集管的上循环管路和下循环管路可分别连通于所述的水箱,该换热集管中的水通过该上下循环管路与水箱中的水循环换热。本技术的的上下循环水路可伸入水箱内,并在水箱内绕接。太阳能集热管吸收的热量通过换热集管内的工作介质传递给该水箱内绕接部,该绕接部与水箱中的水换热,加热水箱中的水。本技术的换热集管的上循环管路上串设有二次加热装置。所述串设于上循环水路的二次加热装置可为直通式玻璃真空管。该直通式玻璃真空管的内层覆设有吸热层。所述的换热集管和上下循环水管外可绕设有电热带。在本技术中,连接于换热集管的太阳能真空集热管可为一个或一个以上。该一个或一个以上太阳能真空集热管可竖直平行排列。所述的换热集管与上下循环水路外可包覆有保温层。所述包覆有保温层的换热集管可设于一壳体内,构成保温盒。该换热集管连通于上下循环管路的两出口可设于保温盒的一侧或两侧。本技术的太阳能集热管的冷凝端可通过套管或导热块与所述的换热集管换热连接。本技术的效果在于,由于本技术的水箱与太阳能集热装置分体设置,该水箱可放置于室内,避免了水箱受室外恶略条件的影响而破裂的现象发生,从而增加了该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寿命。另外,本技术可与现有的电热水器配合使用,采用电热水器的水箱,平时利用太阳能加热水箱中的水,在阴雨天或夜晚,当太阳能不足以使水箱中的水达到使用所需的温度时,还可方便地采用电加热。由于本技术利用换热集管和上下循环管路将太阳能集热管吸收的热量传递给水箱中的水,该太阳能集热管可不再受水箱的安装限制,方便地挂设于室外如窗外等处,突破了设置于房顶的限制,使居住楼房的居民也能够方便安装和使用,从而极大地增加了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范围。本技术在上循环水路还可进一步串设有二次加热装置,再次加热换热集管中的介质,从而利用热虹吸原理,使换热集管中换热介质自然形成热交换循环,从而加热水箱中的水。进一步,在本技术中,太阳能集热装置中的太阳能集热管可竖直放置,多次实验证明这种放置方在冬天能得到更大的太阳光投影面积,在夏天减少太阳光的投影面积,从而使冬天的吸热量增加,增加水箱中水温,夏天的吸热量减少,防止因水温过高而结水垢的现象。在本技术中,还可在换热集管和上下循环管路外绕设有电热带,在寒冷的冬天,可利用该电热带加热换热集管中的介质,从而防止管路冻裂。在本实施例中,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所述连通于换热集管3的上循环管路41和下循环管路42可分别连通于所述的水箱1,该换热集管3中的水通过该上下循环管路41、42与水箱1中的水循环换热。这样,当太阳照射于太阳能集热管2上时,该太阳能集热管2吸收的热量可通过其冷凝端21传递给换热集管3,加热换热集管3中的水,该换热集管3中的水通过连通于水箱1的上下循环管路41、42,与水箱1中的水循环换热,从而达到加热水箱1中的水的目的。如图1所示,本技术连接于换热集管3的太阳能集热管2可为一个或一个以上。该一个或多个太阳能集热管2的冷凝端21分别连接于换热集管3,将吸收的热量传递该换热集管3。该太阳能集热管2的数量可根据用户安装的采光位置、水箱1的容积、用户所需的水温来综合设定,以尽可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一个或一个以上太阳能真空集热管2可竖直平行排列。多次实验证明,该竖直放置的太阳能集热管2,在冬天能得到更大的太阳光投影面积,在夏天减少太阳光的投影面积,从而使冬天的吸热量增加,增加水箱中水温,夏天的吸热量减少,防止因水温过高而结水垢的现象。为保证太阳能集热管2与水箱1间的换热集管3与上下循环管路41、42的传热效率,所述的换热集管3与上下循环水路41、42外可包覆有保温层5。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该包覆有保温层5的换热集管3可设于一壳体6内,构成保温盒。在本实施例中,该换热集管3连通于上下循环管路41、42的两出口31、32可如图1所示设于保温盒的一侧,也可如图2所示,设于两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太阳能集热管2的冷凝端21可如图1所示通过套管71与所述的换热集管3换热连接,也可如图3所示,该太阳能集热管12的冷凝端插设于与导热块72内,该换热集管3也设于该导热块72内,通过该导热块72导热连接,从而将太阳能集热管2吸收的热量传递给换热集管3。进一步,在本技术中,所述的换热集管3和上下循环水管41、42外可绕设有电热带9,当没有太阳或冬天天气寒冷时,可通过该电热带9加热该换热集管3和上下循环水管41、42中的换热介质,即可防止管路被冻裂。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通于换热集管3的上下循环水路41、42可伸入水箱1内,并在水箱1内绕接成与上下循环管路41、42连通的绕接部43。这样,太阳能集热管2吸收的热量通过其冷凝端21传递给换热集管3后,该加热该换热集管3中的介质,该介质通过上循环管41将热量带给水箱1内连通于上下循环管路41、42的换热绕接部43,通过该绕接部43与水箱1中的水换热,冷却后的介质通过下循环管路42返回换热集管3,再次被加热,形成换热循环,从而加热水箱1中的水。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该换热集管3不与水箱1连通,该换热集管3内的传热介质可为水或其他常规换热介质。由于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相同,因此,本实施例也同样具有实施例1所述的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为改善换热集管3中介质的换热循环,可进一步在连通于换热集管3的上循环管路41上串设有二次加热装置。该二次加热装置可再次加热上循环水管41中的介质,从而增加该太阳能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希年葛洪川
申请(专利权)人:江希年葛洪川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