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核电站组件编码的识别系统及识别方法,所述识别系统包括:针式打标装置,设置为在新组件的头部形成编码;新组件装载机,设置为对形成有编码的新组件进行转移,所述新组件装载机包括导向管和导向柱,新组件设于导向管内,并与导向管一同相对于导向柱移动,所述导向管具有第一开孔,所述导向柱具有第二开孔;安装于所述第二开孔内的识别装置和偏振光源,所述偏振光源能够通过第一开孔照射新组件的编码,所述识别装置能够通过第一开孔对编码进行识别,所述第二开孔具有倾角,使得识别装置具有安装角度;摄像装置,设置为拍摄乏组件的编码视频;图像处理装置,设置为对所述编码视频中的编码进行解码;以及监控装置。
A recogni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ponent coding of nuclear power pla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核电站组件编码的识别系统及识别方法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涉及核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核电站组件编码的识别系统及识别方法。
技术介绍
核反应堆中各类组件是维持链式反应和反应堆功率控制的重要元件,所有组件均有唯一的编号,组件的转移及操作十分重要。为了保证组件操作的正确性,有必要对组件编号进行识别。然而,现有的压水堆和快堆等领域,对于组件的插拔操作以及运输过程,均未设置任何识别装置来对组件编号进行自动判断,由此极有可能因为人因失误而导致组件插拔错误和运输错误,从而造成损失甚至引发危险。在快中子核反应堆中,新燃料库房中一般采用新组件装载机对新组件进行转移,新组件在新组件装载机中处于密闭黑暗环境并且处于运动状态,这对新组件编号的自动识别带来了困难。反应堆堆芯内的高温、高压、高放射性、强腐蚀性以及密闭环境使得堆芯内无法识别组件编号。乏组件的高放射性也给乏组件编号的自动识别带来了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核电站组件编码的识别系统及识别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方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核电站组件编码的识别系统,包括:针式打标装置,设置为在新组件的头部形成编码;新组件装载机,设置为对形成有编码的新组件进行转移,所述新组件装载机包括导向管和导向柱,新组件设于导向管内,并与导向管一同相对于导向柱移动,所述导向管具有第一开孔,所述导向柱具有第二开孔;安装于所述第二开孔内的识别装置和偏振光源,所述偏振光源能够通过第一开孔照射新组件的编码,所述识别装置能够通过第一开孔对编码进行识别,所述第二开孔具有倾角,使得识别装置具有安装角度;摄像装置,设置为拍摄乏组件的编码视频;图像处理装置,设置为对所述编码视频中的编码进行解码;以及监控装置,所述监控装置发送摄像装置进行拍摄的指令,接收识别装置的识别结果以及图像处理装置的解码结果,并将所述识别结果和所述解码结果与预设信息进行比较。根据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开孔的位置根据所述第二开孔的位置以及所述新组件装载机的导向管位置确定。根据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新组件的头部包括由多个槽分隔开的多个圆弧面,所述针式打标装置设置为在多个圆弧面的每一个上形成编码。根据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系统还包括提升装置,所述提升装置设置为调整摄像装置的拍摄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核电站组件编码的识别方法,包括:利用针式打标装置在新组件的头部形成编码;利用新组件装载机对形成有编码的新组件进行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利用设于导向柱的第二开孔内的偏振光源通过导向管的第一开孔照射所述编码,并且利用设于所述第二开孔内的识别装置以预定角度通过所述第一开孔对编码进行识别,以对正在操作的新组件进行确认;利用摄像装置拍摄乏组件的编码视频;以及利用图像处理装置对所述编码视频中的编码进行解码,并将解码结果发送给监控装置。根据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新组件的头部包括由多个槽分隔开的多个圆弧面,利用针式打标装置在所述多个圆弧面的每一个上形成编码。根据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方法还包括:利用提升装置调整摄像装置的拍摄位置。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用于核电站组件编码的识别系统中,通过设置针式打标装置,可以在新组件上形成永久凹痕,实现工件的永久追溯性,同时,针刻打标的方式可以保证编码具有一定的深度、良好的清晰度和耐腐蚀能力,识别率高且不会污染反应堆的冷却剂;通过设置识别装置和偏振光源,可以在新组件装载机的黑暗环境中对处于运动状态的新组件的编码进行自动识别,以确认正在操作的新组件是否正确,从而在不影响现有工艺过程的情况下提高组件操作的可靠性;通过将识别装置设置为具有安装角度,可以增强编码与组件表面之间的对比度,从而达到更好的识别效果;通过设置摄像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可以对乏组件的编码进行获取及解码操作,实现乏组件的跟踪、记录和管理,能够更全面、可靠地掌握组件信息。附图说明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作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专利技术有全面的理解。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核电站组件编码的识别系统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识别系统的新组件装载机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新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的新组件的头部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1的识别系统的针式打标装置形成的编码的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1的识别系统的识别装置的安装角度的示意图;图7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核电站组件编码的识别方法的流程图;以及图8示出了乏组件编码识别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以图示的方式体现以简化附图。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核电站组件编码的识别系统100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识别系统的新组件装载机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识别系统100包括针式打标装置20,设置为在新组件的头部形成编码;新组件装载机30,设置为对形成有编码的新组件进行转移,新组件装载机30包括导向管31和导向柱32,新组件设于导向管31内,并与导向管31一同相对于导向柱32移动,导向管31具有第一开孔33,导向柱32具有第二开孔34;安装于第二开孔34内的识别装置41和偏振光源42,偏振光源42能够通过第一开孔33照射新组件的编码,识别装置41能够通过第一开孔33对编码进行识别,第二开孔34具有倾角,使得识别装置41具有安装角度;摄像装置51,设置为拍摄乏组件的编码视频;图像处理装置52,设置为对所述编码视频中的编码进行解码;以及监控装置60,监控装置60发送摄像装置51进行拍摄的指令,接收识别装置41的识别结果以及图像处理装置52的解码结果,并将所述识别结果和所述解码结果与预设信息进行比较。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用于核电站组件编码的识别系统中,通过设置针式打标装置20,可以在新组件上形成永久凹痕,实现工件的永久追溯性,同时,针刻打标的方式可以保证编码具有一定的深度、良好的清晰度和耐腐蚀能力,识别率高且不会污染反应堆的冷却剂;通过设置识别装置41和偏振光源42,可以在新组件装载机30的密闭黑暗环境中对处于运动状态的新组件的编码进行自动识别,以确认正在操作的新组件是否正确,从而在不影响现有工艺过程的情况下提高组件操作的可靠性;通过将识别装置41设置为具有安装角度,可以增强编码与组件表面之间的对比度,从而达到更好的识别效果;通过设置摄像装置51和图像处理装置52,可以对乏组件的编码进行获取及解码操作,实现乏组件的跟踪、记录和管理,能够更全面、可靠地掌握组件信息。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核电站组件编码的识别系统,包括:/n针式打标装置,设置为在新组件的头部形成编码;/n新组件装载机,设置为对形成有编码的新组件进行转移,所述新组件装载机包括导向管和导向柱,新组件设于导向管内,并与导向管一同相对于导向柱移动,所述导向管具有第一开孔,所述导向柱具有第二开孔;/n安装于所述第二开孔内的识别装置和偏振光源,所述偏振光源能够通过第一开孔照射新组件的编码,所述识别装置能够通过第一开孔对编码进行识别,所述第二开孔具有倾角,使得识别装置具有安装角度;/n摄像装置,设置为拍摄乏组件的编码视频;/n图像处理装置,设置为对所述编码视频中的编码进行解码;以及/n监控装置,所述监控装置发送摄像装置进行拍摄的指令,接收识别装置的识别结果以及图像处理装置的解码结果,并将所述识别结果和所述解码结果与预设信息进行比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核电站组件编码的识别系统,包括:
针式打标装置,设置为在新组件的头部形成编码;
新组件装载机,设置为对形成有编码的新组件进行转移,所述新组件装载机包括导向管和导向柱,新组件设于导向管内,并与导向管一同相对于导向柱移动,所述导向管具有第一开孔,所述导向柱具有第二开孔;
安装于所述第二开孔内的识别装置和偏振光源,所述偏振光源能够通过第一开孔照射新组件的编码,所述识别装置能够通过第一开孔对编码进行识别,所述第二开孔具有倾角,使得识别装置具有安装角度;
摄像装置,设置为拍摄乏组件的编码视频;
图像处理装置,设置为对所述编码视频中的编码进行解码;以及
监控装置,所述监控装置发送摄像装置进行拍摄的指令,接收识别装置的识别结果以及图像处理装置的解码结果,并将所述识别结果和所述解码结果与预设信息进行比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孔的位置根据所述第二开孔的位置以及所述新组件装载机的导向管位置确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组件的头部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正,刘会中,董升国,丁晓哲,朱皓,张喜梅,蒋宝,陈树明,牟佳冬,钱博,王长玲,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