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覆瓦热管电控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其集热器内有竖直放置的集热排管,与集热排管相连的上集管和下集管通过上循环管及下循环管与水箱内的散热器相通,水箱内的电热元件由水箱外的电控器控制。上述集热排管间的吸热板为倾斜一定角度的覆瓦结构,集热排管内有凝点较低的导热介质。本热水器吸热性及冬季防冻性好,可悬挂分体安装,重量轻。(*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有电控辅助加热装置的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在现有技术中,为解决高层楼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经济性及垂直受光等问题,已有分体壁挂式楼房用太阳能热水器及百叶窗式太阳能集热器,但均未解决太阳能热水器本身的防冻问题,其中百叶窗式太阳能集热器的受热器件横置,与自然循环水流的方向不一致,影响了热水器本身的集热性。水箱内装有电热装置的太阳能热水器未设自动断电安全保护设施。本技术的目的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防冻性能好、有安全性好的电控加热装置的覆瓦式热管电控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措施实现,本热水器包括水箱和集热器,所述的集热器的边框内连接多个竖直放置的集热排管,每个集热排管的上端与上集管相通,每个集热排管的下端与下集管相通,集热排管之间均有覆瓦式吸热板,吸热板在集热器的面板上倾斜连接,上集管通过上循环管与水箱内的散热器一端相通,下集管通过下循环管与散热器的另一端相通,散热器上部的注放管伸出水箱外,水箱有溢水管和上下水管,用于电加热器的电控器安装在水箱一端,与之相连的电热元件安装在水箱内,集热排管内充入的为凝点较低的导热介质。集热排管的外部由相邻吸热板端部的半圆边搭接缝焊。电控器的电路连接是交流电源线分别接常闭节点J1′和J2′后接放置在水箱内的加热元件,变压器B的原线圈接交流电源,其付线圈接桥式整流器D1,桥式整流器D1引线串接电阻R1和稳压管D2,稳压管D2的一端接电容C1后接时间控制集成电路IC1的管脚3,集成电路IC1的管脚4和管脚8之间串接电容C2和电容C3,其管脚2和管脚3之间接电阻R3,其管脚1和管脚2之间接电位器R2,其管脚1接电阻R1一端,其管脚5接地,其管脚7串接电阻R4和三极管T1的基极,三极管T1的集电极串接电阻R5、发光二极管D3、继电器J1和二极管D5后,接可控硅T2的阳极,可控硅的控制极接二极管D4后,接三极管T1的集电极,三极管T1的发射极接电容C4后接可控硅T2的控制极,继电器J1串接继电器J2和二极管D6后接二极管D5,继电器J2一端串接电阻R6和蜂鸣器F后接二极管D6一端,电阻R6接比较器IC2的管脚5,比较器IC2的管脚1串接电阻R7和二极管D7后,接可控硅T2的控制极,其管脚2接电阻R8后接可控硅T2的阴极,其管脚1和管脚2之间串接电阻R11和放在水箱内的电阻RT,其管脚3和管脚4之间接稳压管D8,其管脚4与管脚8、管脚7及管脚6相连,其管脚3和管脚5之间接电阻R9。本热水器的集热器吸热板采用覆瓦式结构,可将吸热板悬挂在向阳的楼壁或凉台上,使吸热板与光线接近垂直,取得较好的吸光性。吸热板的搭接处采用加压双缝焊接,保证了集热排管与吸热板间的紧密结合。各传导热元件纵置,保证了与自然循环流体运动方向的一致。为解决抗冻性,采用了大循环金属热管结构,在散热管上部设有注放管,用以注入介质和排出不凝气。将散热器置于水箱内,集热器和散热器用金属循环管联接,联接方式为油壬硬联接。把系统接好后,由注放管注入导热介质,尔后抽真空。另在水箱上安有电热元件,将电热元件与控制器联通。做为系统的辅助电热源。其工作原理在于将集热器与水平地面成垂直角度放置,且固定在朝南方向的阳台或墙体上。当阳光直接照射集热器时,翼片上的覆瓦倾角结构使阳光和翼片夹角成90°,提高了翼片的吸光能力。翼片吸收太阳光,经管壁传导导热介质被加热,进一步吸收热量则气化,进入上集管,经上循环管进入散热器,被水箱内的水冷却,即水箱内的水被加热,导热介质蒸汽被冷凝成同温液体,进一步冷却成为低温导热介质,既利用了介质的相变热又利用了介质比热。低温导热介质经下循环管流回集热器下排管,如此反复循环,水箱里的水被加热。由于导热介质凝固点较低,一般小于-50℃,由此在全国范围内解决了热水器本身的防冻。水箱安装在阳台主墙或卫生间里,环境温度较高,水管设在室内,解决了太阳能热水器系统的防冻。集热器与墙壁平行,提高了集热器的抗风性能。集热器与水箱分体安装,也因此减轻了重量才得以悬挂安装。在阴天或冬季太阳幅射能较低情况下热水器水温偏低,此时以电热加以补充并加控制器控制,当达到给定时间温度后,发出声光信号,提示用户。加热完成后,控制器自动切断电源的火线和零线,保障了用户安全。其电原理在于,该电路由时间电路和温度电路及主加热器组成。时间控制电路原理如下220V经变压器B1降压至12V,再通过D1整流为直流,分别提成给时间控制集成电路IC1和比较器IC2及其外围电路。当加热达到定时,由时间控制集成电路IC1及外围电路产生一个时间脉冲信号,经三极管T1放大触发可控硅T2,将继电器J1和J2线圈接通,将主加热器回路切断,并由蜂鸣器F提供声音信号提示用户。温度控制电路由比较器IC2及外围电路组成,其静态工作点为一定值,当水温上升到门限值时,由于电阻RT的改变,使工作电压变化,比较器IC2产生一个跳变,通过二极管D7触发可控硅T2,将继电器J1、J2线圈接通,其常闭接点J1′和J2′打开,将主加热器回路切断。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叙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总装示意图。图2为吸热板与集热排管的连接图。图3为图2的俯视图。图4为吸热板的结构图。图5为图4的俯视图。图6为图4AA向剖视图。图7为电控器的电连接图。参照附图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本例为覆瓦热管电控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包括水箱(9)和集热器的边框(14),所述的集热器(5)的边框(14)内连接竖直放置的6排集热排管(15),每个集热排管(15)的上端与上集管(12)相通,每个集热排管(15)的下端与下集管(6)相通,集热排管(15)之间有覆瓦式吸热板(13),吸热板(13)在集热器的面板上倾斜连接,上集管(12)通过上循环管(11)与水箱内的散热器(1)一端相通,下集管(6)通过下循环管(4)与散热器(1)的另一端相通,散热器(1)上部的注放管(7)伸出水箱外,水箱(9)有溢水管(8)和上下水管(10),用于电加热器的电控器(2)安装在水箱外,与之相连的电热元件(3)安装在水箱内,集热器(5)内充入低凝点的导热介质。集热排管(15)的外部由相邻吸热板(13)端部的半圆边搭接缝焊。电控器(2)的电路连接是交流电源线分别接常闭节点J1′和J2′后接放置在水箱内的加热元件,变压器B的原线圈接交流电源,其付线圈接桥式整流器D1,桥式整流器D1引线串接电阻R1和和稳压管D2,稳压管D2的一端接电容C1后接时间控制集成电路IC1的管脚3,集成电路IC1的管脚4和管脚8之间串接电容C2和电容C3,其管脚2和管脚3之间接电阻R3,其管脚1和管脚2之间接电位器R2,其管脚1接电阻R1一端,其管脚5接地,其管脚7串接电阻R4和三极管T1的基极,三极管T1的集电极串接电阻R5、发光二极管D3、继电器J1和二极管D5后,接可控硅T2的阳极,可控硅的控制极接二极管D4后,接三极管T1的集电极,三极管T1的发射极接电容C4后接可控硅T2的控制极,继电器J1串接继电器J2和二极管D6后接二极管D5,继电器J2一端串接电阻R6和蜂鸣器F后接二极管D6一端,电阻R6接比较器IC2的管脚5,比较器IC2的管脚1串接电阻R7和二极管D7后,接可控硅T2的控制极,其管脚2接电阻R8后接可控硅T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覆瓦热管电控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包括水箱(9)和集热器的边框,其特征是所述的集热器(5)的边框(14)内连接竖直放置的集热排管(15),每个集热排管(15)的上端与上集管(12)相通,每个集热排管(15)的下端与下集管(6)相通,集热排管(15)之间有覆瓦式吸热板(13),吸热板(13)在集热器的面板上倾斜连接,上集管(12)通过上循环管(11)与水箱内的散热器(1)一端相通,下集管(6)通过下循环管(4)与散热器(1)的另一端相通,散热器(1)上部的注放管(7)伸出水箱外,水箱(9)有溢水管(8)和上下水管(10),用于电加热器的电控器(2)单独安装在水箱外,与之相连的电热元件(3)安装在水箱内,集热排管(15)内充入的为凝点低的导热介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边志敏,董敬华,许朝英,赵占等,任俊玲,
申请(专利权)人:赵占等,许朝英,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