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凤梅专利>正文

一种高架桥底碰撞后的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4358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2: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高架桥保护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高架桥底碰撞后的保护装置,包括桥梁,所述桥梁的底部固定安装减震装置,减震装置的两侧且位于桥梁的底部均活动连接有滑轮,滑轮的表面活动连接有履带,所述桥梁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缓冲装置,桥梁的内部两侧内壁均开设有滑槽,当车辆在特殊情况下与高架桥底发生碰撞时,车顶与桥底接触,在减震装置内弹簧的作用下,使履带与车顶接触并发生移动,此时车辆由于自身高度的原因会对高架桥底一个向上的力,会将履带顶起,使缓冲装置内的波纹管压缩一定的行程,并保持车顶与履带发生移动,使车辆能够正常前行并驶出高架桥底,最大程度的保护高架桥和车辆及人的安全。

A protection device after the collision of viaduct botto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架桥底碰撞后的保护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高架桥保护
,具体为一种高架桥底碰撞后的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高架桥,一种桥梁,一般是指跨越深沟峡谷以代替高路堤的桥梁,以及在城市桥梁中跨越道路的桥梁,由高支撑的塔或支柱支撑在城市交通道路中,高架桥在城市交通中起到很大作用,充分利用了城市面积,减缓了城市交通的压力,由于高架桥都是有桥墩支撑在半空中,高度有限,当有一些大货车不知道限高通过时,会发生碰撞,使车辆卡在高架桥低下或者将高架桥撞损坏,由于高架桥上也有行车,一旦发生事故,车辆顶部受到撞击,人也会因此受伤,此外桥面造成伤害也会影响整条高架桥的畅通,高架桥造价昂贵,维修起来甚是麻烦,因此一种新型的保护高架桥的装置应运而生。
技术实现思路
为实现上述最大程度保护高架桥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架桥底碰撞后的保护装置,包括桥梁,所述桥梁的底部固定安装减震装置,减震装置的两侧且位于桥梁的底部均活动连接有滑轮,滑轮的表面活动连接有履带,所述桥梁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缓冲装置,桥梁的内部两侧内壁均开设有滑槽。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当车辆在特殊情况下与高架桥底发生碰撞时,车顶与桥底接触,在减震装置内弹簧的作用下,使履带与车顶接触并发生移动,此时车辆由于自身高度的原因会对高架桥底一个向上的力,会将履带顶起,使缓冲装置内的波纹管压缩一定的行程,并保持车顶与履带发生移动,使车辆能够正常前行并驶出高架桥底,最大程度的保护高架桥和车辆及人的安全。优选的,所述减震装置与桥梁的底部通过支撑柱连接,支撑柱远离桥梁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底座,底座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一侧活动连接有卡链,卡链远离第一弹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箱体,箱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底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均压板,均压板的内部设置有第三弹簧,所述均压板的底部活动连接有滚轮,滚轮远离均压板的一侧设置有履带。优选的,所述缓冲装置与桥梁的内部通过连接杆连接,连接杆的表面套接有螺母,螺母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弹性垫圈,弹性垫圈远离螺母的一侧固定连接液压伸缩杆,所述连接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对称的挤压板,对称的挤压板支架固定安装有波纹管。优选的,所述滑槽贴合滑轮的表面,且桥梁内部为分层设计。优选的,所述履带与滑轮贴合桥梁的底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桥底剖视图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结构A的放大图;图3位本专利技术结构B的放大图。图中:1-桥梁、2-减震装置、201-支撑柱、202-底座、203-第一弹簧、204-卡链、205-箱体、206-第二弹簧、207-均压板、208-第三弹簧、209-滚轮、3-滑轮、4-履带、5-缓冲装置、501-连接杆、502-螺母、503-弹性垫圈、504-液压伸缩杆、505-挤压板、506-波纹管、6-滑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一种高架桥底碰撞后的保护装置,包括桥梁1,桥梁1的底部固定安装减震装置2,减震装置2与桥梁1的底部通过支撑柱201连接,支撑柱201远离桥梁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底座202,底座202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弹簧203,第一弹簧203的一侧活动连接有卡链204,卡链204远离第一弹簧20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箱体205,箱体205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弹簧206,底座20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均压板207,均压板207的内部设置有第三弹簧208,均压板207的底部活动连接有滚轮209,滚轮209远离均压板207的一侧设置有履带4,减震装置2的两侧且位于桥梁1的底部均活动连接有滑轮3,滑轮的表面活动连接有履带4,履带4与滑轮3贴合桥梁1的底部,桥梁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缓冲装置5,缓冲装置5与桥梁1的内部通过连接杆501连接,连接杆501的表面套接有螺母502,螺母50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弹性垫圈503,具有弹性的可防止螺栓或螺母502松动的垫圈,弹性垫圈503材质采用石墨尼龙(APS)、中碳钢、65Mn、SK5、SK7、不锈钢SUS304、铝、紫铜、铍铜、青铜等材料,表面处理采用达克罗、镀蓝白锌、彩锌、黑锌、镍、铬、发黑、淬火、回火、渗碳等工艺,弹性垫圈503远离螺母502的一侧固定连接液压伸缩杆504,连接杆50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对称的挤压板505,对称的挤压板505支架固定安装有波纹管506,波纹管506是指用可折叠皱纹片沿折叠伸缩方向连接成的管状弹性敏感元件,波纹管506在仪器仪表中应用广泛,主要用途是作为压力测量仪表的测量元件,将压力转换成位移或力,波纹管506管壁较薄,灵敏度较高,测量范围为数十帕至数十兆帕,它的开口端固定,密封端处于自由状态,并利用辅助的螺旋弹簧或簧片增加弹性,工作时在内部压力的作用下沿管子长度方向伸长,使活动端产生与压力成一定关系的位移,活动端带动指针即可直接指示压力的大小,波纹管506常常与位移传感器组合起来构成输出为电量的压力传感器,有时也用作隔离元件,由于波纹管506的伸展要求较大的容积变化,因此它的响应速度低于波登管506,波纹管506适于测量低压,桥梁1的内部两侧内壁均开设有滑槽6,滑槽6贴合滑轮3的表面,且桥梁1内部为分层设计。在使用时,当车辆与桥底发生碰撞时,车顶接触履带4在滑轮3的作用,车辆带动履带4移动,接触瞬间的力由减震装置2内的弹簧吸收,由于车辆超出正常高架桥的高度,会对履带4及其他装置产生向上的力,使整体结构在桥梁1内上移,在缓冲装置5的作用下,波纹管506、液压伸缩杆504压缩,会有一定的位移,力与力的作用下,汽车轮胎也会有下降并保持正常移动,使车辆驶出桥底。以上,仅为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专利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架桥底碰撞后的保护装置,包括桥梁(1),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梁(1)的底部固定安装减震装置(2),减震装置(2)的两侧且位于桥梁(1)的底部均活动连接有滑轮(3),滑轮(3)的表面活动连接有履带(4),所述桥梁(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缓冲装置(5),桥梁(1)的内部两侧内壁均开设有滑槽(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架桥底碰撞后的保护装置,包括桥梁(1),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梁(1)的底部固定安装减震装置(2),减震装置(2)的两侧且位于桥梁(1)的底部均活动连接有滑轮(3),滑轮(3)的表面活动连接有履带(4),所述桥梁(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缓冲装置(5),桥梁(1)的内部两侧内壁均开设有滑槽(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架桥底碰撞后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装置(2)与桥梁(1)的底部通过支撑柱(201)连接,支撑柱(201)远离桥梁(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底座(202),底座(202)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弹簧(203),第一弹簧(203)的一侧活动连接有卡链(204),卡链(204)远离第一弹簧(20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箱体(205),箱体(205)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弹簧(206),所述底座(20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均压板(207),均压板(207)的内部设置有第三弹簧(208),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凤梅
申请(专利权)人:林凤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