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维过滤网编织工艺及三维过滤网织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4290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2: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三维过滤网编织工艺及三维过滤网织物,所述工艺是在三维编织机上完成,所述三维编织机包括纱线器和编织站,编织站排列成m行n列的矩阵A,共有m×n个编织站,记为S(i,j),i=1,2,…m,j=1,2,…,n,纱线器可移动的设置在编织站周围,编织站绕其轴自转的同时带动纱线器绕编织站转动,控制编织器规律运动完成编织。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编织工艺编织得到的过滤网织物空隙率高,机械性能好,通过改变编织时的工艺参数可改变空隙的大小,还可以根据编织工况设计不同的编织层数,且层间性能好,是理想的过滤材料,且三维过滤网织物其中一层破坏,保留层织物仍具有完整的织物组织,对织物的整体性能影响不大,该工艺容易实现连续化生产。

A kind of three-dimensional screen weaving technology and three-dimensional screen fabri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维过滤网编织工艺及三维过滤网织物
本专利技术属于编织工艺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三维过滤网编织工艺及三维过滤网织物。
技术介绍
中国以资源、能源消耗性为主的重工业(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等)迅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环境的污染问题。袋式除尘器是PM10以下微细颗粒的克星,是高效的除尘设备。滤袋材料是袋式除尘器的核心部件,选择适合工况、性能优良的滤袋材料是决定袋式除尘器设计成败的关键因素。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滤袋材料包括非织过滤材料、机织过滤材料、针织过滤材料。非织过滤材料在过滤行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其原因是孔隙率高、工艺简单、成本低、生产效率高,但其结构松散,其机械性能和尺寸稳定性差,这就导致非织过滤布的使用周期短,厂家必须勤换过滤袋才能保证过滤效果;针织过滤材料强度较大,但由于本身的线圈结构,针织过滤布的尺寸稳定性较差,只有针织起绒过滤布可用于空气过滤;机织过滤材料最大的特点就是机械性能好、尺寸稳定性好,但其孔隙率只能维持在30%-40%,是非织过滤材料的1/2左右,过滤阻力较大。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三维过滤网编织工艺及三维过滤网织物。三维过滤网编织工艺是在三维编织机上完成,,所述三维编织机包括纱线器和编织站,编织站排列成m行n列的矩阵A,共有m×n个编织站,记为S(i,j),i=1,2,…m,j=1,2,…,n,纱线器可移动的设置在编织站周围,编织站绕其轴自转的同时带动纱线器绕编织站转动,控制编织器规律运动完成编织,所述工艺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在编织站矩阵A中按行列排布m×n个纱线器;步骤(2):将编织站矩阵A中奇数行奇数列的编织站转动,带动编织站两侧的纱线器转动t×360°,t为正整数;步骤(3):将编织站矩阵A中偶数行偶数列的编织站转动,带动编织站两侧的纱线器转动t×360°,t为正整数;步骤(4):将编织站矩阵A中奇数行偶数列的编织站转动,带动编织站两侧的纱线器转动t×360°,t为正整数;步骤(5):将编织站矩阵A中偶数行奇数列的编织站转动,带动编织站两侧的纱线器转动t×360°,t为正整数;步骤(6):纱线器m×n排列不变,变换纱线器在编织站上的位置;步骤(7):将编织站矩阵A中奇数行的所有编织站转动,带动编织站两侧的纱线器转动t×360°,t为正整数;步骤(8):将编织站矩阵A中偶数行的所有编织站转动,带动编织站两侧的纱线器转动t×360°,t为正整数;步骤(9):纱线器m×n排列不变,变换纱线器在编织站上的位置,纱线器回到初始排列位置,此时完成三维编织过滤网最小单元的编织;循环步骤(2)至步骤(9),得到三维编织过滤网织物,其中,步骤(2)、步骤(3)、步骤(4)、步骤(5)任意两项步骤可交换位置,步骤(7)和步骤(8)可交换位置。进一步地,步骤(5)结束后,重复步骤(2)至步骤(5),重复k次,k为非负整数。进一步地,步骤(2)至(8)中,所述的转动为纱线器围绕编织站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了上述工艺编织的三维过滤网织物。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奇数行奇数列、偶数行偶数列、奇数行偶数列、偶数行奇数列的编织站转动,并带动编织站两侧的纱线器转动tx360°,t为正整数,极大地简化了过滤网编织工艺,且该工艺容易实现连续化生产,编织得到的三维过滤网织物性能更好。2、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编织工艺编织的过滤网织物空隙率高,机械性能好,通过改变编织时的工艺参数可改变空隙的大小,还可以根据编织工况设计不同的编织层数,且层间性能好,是理想的过滤材料,三维过滤网织物其中一层破坏,保留层织物仍具有完整的织物组织,对织物的整体性能影响不大。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附图说明附图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图1实施例1中3x4个纱线器初始位置排布;图2实施例1中3x4更改纱线器位置后的排布;图3实施例2中4x5个纱线器初始位置排布;图4实施例2中4x5更改纱线器位置后的排布;图5实施例3中3x8个纱线器初始位置排布;图6实施例3中3x8更改纱线器位置后的排布;图7单层过滤网织物结构示意图其中,1、编织站;2、纱线器;3、纱线。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专利技术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概念。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接触”、“连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一:设编织站1矩阵A为3行4列,共有3x4个编织站1,记为S(i,j),i=1,2,3,j=1,2,3,4,其他参数取值如下,t=1,k=0。编织工艺步骤如下:步骤1):如图1所示,在编织站1矩阵A中按行列在编织站1东、西(也即左、右)两个方向上按行列间隔排布排布3x4个纱线器2;步骤2):将编织站1矩阵A中奇数行奇数列即S(1,1)、S(1,2)、S(1,3)、S(1,4)、S(3,1)、S(3,2)、S(3,3)、S(3,4)、S(2,1)、S(2,3)的编织站1转动,带动编织站1左右两侧的纱线器2顺时针转动360°。步骤3):将编织站1矩阵A中偶数行偶数列即S(2,1)、S(2,2)、S(2,3)、S(2,4)、S(1,2)、S(2,2)、S(3,2)、S(1,4)、S(2,4)、S(3,4)的编织站1转动,带动编织站1左右两侧的纱线器2顺时针时针转动360°。步骤4):将编织站1矩阵A中奇数行偶数列即S(1,1)、S(1,2)、S(1,3)、S(1,4)、S(3,1)、S(3,2)、S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维过滤网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艺是在三维编织机上完成,所述三维编织机包括纱线器和编织站,编织站排列成m行n列的矩阵A,共有m×n个编织站,记为S(i,j),i=1,2,…m,j=1,2,…,n,纱线器可移动地设置在编织站周围,编织站绕其轴自转的同时带动纱线器绕编织站转动,控制编织器规律运动完成编织,所述工艺包括如下步骤:/n步骤(1):在编织站矩阵A中按行列间隔排布m×n个纱线器;/n步骤(2):将编织站矩阵A中奇数行奇数列的编织站转动,带动编织站两侧的纱线器转动t×360°,t为正整数;/n步骤(3):将编织站矩阵A中偶数行偶数列的编织站转动,带动编织站两侧的纱线器转动t×360°,t为正整数;/n步骤(4):将编织站矩阵A中奇数行偶数列的编织站转动,带动编织站两侧的纱线器转动t×360°,t为正整数;/n步骤(5):将编织站矩阵A中偶数行奇数列的编织站转动,带动编织站两侧的纱线器转动t×360°,t为正整数;/n步骤(6):纱线器mxn排列不变,变换纱线器在编织站上的位置;/n步骤(7):将编织站矩阵A中奇数行的所有编织站转动,带动编织站两侧的纱线器转动tx360°,t为正整数;/n步骤(8):将编织站矩阵A中偶数行的所有编织站转动,带动编织站两侧的纱线器转动t×360°,t为正整数;/n步骤(9):纱线器m×n排列不变,变换纱线器在编织站上的位置,纱线器回到初始排列位置,此时完成三维编织过滤网最小单元的编织;/n循环步骤(2)至步骤(9),得到三维编织过滤网织物,其中,步骤(2)、步骤(3)、步骤(4)、步骤(5)任意两项步骤可交换位置,步骤(7)和步骤(8)可交换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维过滤网编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艺是在三维编织机上完成,所述三维编织机包括纱线器和编织站,编织站排列成m行n列的矩阵A,共有m×n个编织站,记为S(i,j),i=1,2,…m,j=1,2,…,n,纱线器可移动地设置在编织站周围,编织站绕其轴自转的同时带动纱线器绕编织站转动,控制编织器规律运动完成编织,所述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编织站矩阵A中按行列间隔排布m×n个纱线器;
步骤(2):将编织站矩阵A中奇数行奇数列的编织站转动,带动编织站两侧的纱线器转动t×360°,t为正整数;
步骤(3):将编织站矩阵A中偶数行偶数列的编织站转动,带动编织站两侧的纱线器转动t×360°,t为正整数;
步骤(4):将编织站矩阵A中奇数行偶数列的编织站转动,带动编织站两侧的纱线器转动t×360°,t为正整数;
步骤(5):将编织站矩阵A中偶数行奇数列的编织站转动,带动编织站两侧的纱线器转动t×360°,t为正整数;
步骤(6):纱线器mxn排列不变,变换纱线器在编织站上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静杨桂李姗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